青銅冰鑒,戰(zhàn)國時期的“黑科技”
執(zhí)筆 | 揚? ?靈
編輯 | 古利特
古人對喝酒這件事是非常講究的,冬天喝溫酒暖胃,有著“溫酒正思敲石火,偶逢寒燼得傾杯”的美妙意境,而夏天喝冰酒避暑,則在《楚辭》中有記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意思是說夏天飲酒,撈凈糟沫后進行冰鎮(zhèn)。
青銅冰鑒就是這樣一件是具有冰酒和溫酒兩用功能的酒器,冰鑒是指古代暑天用來盛冰用的容器,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件神奇的酒器。
青銅冰鑒是祭祀中一種重要的禮器,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享用。青銅冰鑒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擂鼓堆曾侯乙墓,當時共出土兩件,形制紋飾相同,目前一件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出土時還帶有長柄銅勺,是舀酒的用具,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青銅冰鑒長寬均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雙層方形的青銅盛酒器,由方鑒與方尊缶組成,鑒在外、缶在內(nèi),有些類似于今天的暖水壺,鑒是暖水壺外殼,缶是暖水壺內(nèi)膽,在鑒和缶之間有很大的空間。
由此,青銅冰鑒的工作原理是,在鑒和缶之間裝上冰,使缶內(nèi)的美酒變涼,而到了冬天,在鑒和缶之間裝上熱水,讓酒成為暖胃的熱酒。
青銅冰鑒是一件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器物,見證了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和演變,同時集實用性和美觀性于一體,反映了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是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從外觀來看,鑒身以八條拱曲的龍形為耳,鑒底由四獸承托,鑒的表面布滿了繁縟的蟠螭紋,打開蓋子俯視的時候,形狀如同一個“回”字。其設計巧妙之處還在于,方鑒底部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穩(wěn)住,其中一只栓鉤還裝有倒鉤,栓鉤插入后,倒鉤即自動倒下卡緊,使缶不能搖動。
從紋飾來看,鑒體浮雕蟠螭紋,下腹以蕉葉紋裝飾,缶體飾以T形勾連紋、菱形帶紋、斜三角紋、勾連云雷紋、蕉葉紋、渦紋和浮雕變形螭紋,蓋上亦有變形螭紋,整體給人厚重威嚴之感。如此繁密的蟠螭紋,一條條只有毛線般粗細,卻有頭、有腿、有眼、有嘴,形態(tài)十分逼真,對工匠是一種考驗,也足以說明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有人會問,竟然是用來冰酒,那古代的冰塊是怎么來的?在《詩經(jīng)》中有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飲用的記載,古籍《周禮》中也有“祭祀共冰鑒”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人在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正月天氣嚴寒時,會鑿取冰塊收藏在冰窖里,但由于在儲存過程中冰塊會慢慢融化,為了保證第二年夏天用冰,冬季貯藏冰塊時往往會高于來年需求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青銅冰鑒的造型還被用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中,讓全世界人民感受到到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以及帶來的強烈震撼。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