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為什么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開始。國共第一次合作是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正因如此,毛主席在合作期間出任國民黨的代理宣傳部長。

因為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黨內合作模式,所以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在合作中居于被領導的地位,導致黨后來基本放棄了革命領導權。那么共產黨員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為什么要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呢?

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讓剛剛成立的中共意識到以自己的力量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是不可能的,必須尋找強有力的同盟者。而孫中山先生當時也想借鑒“十月革命”的經驗,爭取共產國際和蘇俄的支持。

于是在共產國際的聯(lián)絡下,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達成了合作意愿。按照共產國際的觀念,中國此事要進行的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應該有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

既然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那么國共合作的領導政黨就應該是資產階級的國民黨,無產階級的中國共產黨就應該處于被領導的地位。可以說中共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中主動放棄領導權,共產國際難辭其咎。

正因如此,共產國際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中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孫中山將國民黨改造成革命政黨和革命力量的聯(lián)盟。而要完成對國民黨的改造,共產黨員就必須進入國民黨內部,采取黨內合作的方式。

其實在中共二大上,有代表提出與國民黨的合作應是“黨外合作”。但由于共產國際的干涉,二大最終還是確定國共合作的方式為“黨內合作”。于是共產黨員便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第一次合作正式開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