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到成年,回憶不散
從童年到成年,回憶不散
笑凡
上次寫到了縱貫線之中一位教父級別的音樂人,李宗盛。
先再談一談縱貫線帶給我的體驗或是某種情感。
記得當時在b站刷縱貫線兩場演唱會。每一首歌我都認認真真聽過了,有的歌我還在如今某些時間段反復(fù)的品。這是一個時代的經(jīng)典,那時是一個流行的時代。
或許如今有些東西不再流行,但至少我曾見到過《漂洋過海來看你》因為劉明湘的翻唱而重新煥發(fā)生機。
當中的歌詞和旋律總是會勾起我們這些零零后深層的記憶,回憶起長輩給我們的很多東西,還是那句話,聽他們的歌,就如同幾位長者跟你喝著茶,聊著閑天,感嘆人世間滄桑變化。
今年網(wǎng)易云音樂聽歌排行里,《歌+風兒輕輕吹》成為了我聽過最冷門的歌曲。這是縱貫線在某場演唱會上所唱,其中《歌》是徐志摩翻譯,羅大佑譜曲,收錄在其《閃亮的日子》這張專輯里,而《風兒輕輕吹》也是收錄在《閃亮的日子》當中的。
對于我本人而言,兩首歌的詩意,意象,情感,都通過旋律得以完美的詮釋。這兩首歌我在初次聽到時,真的是鉆在被子里落淚的程度。因為它們讓我想到了很多很多美好的回憶亦或是聚散離別,兩首歌,以最簡單的詞曲帶來了無盡的共鳴。
我是熱愛現(xiàn)代詩的,所以要重點談一下《歌》,畢竟是徐志摩譯制。相較于海子《九月》被改變成的歌曲。那種空曠寂寥,如同將我置于山巔,置于那片能夠目擊到眾神死亡的草原上,孤寂。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懂那首詩,直到聽到《中國好聲音》上楊山的演唱,或許是我聽到楊山的演唱才知道了這首詩??梢哉f,這首是我現(xiàn)代詩啟蒙的曲子。
? 相比《九月》的孤寂,《歌》就是另一種悲涼。以第一人稱視角寫自己對于自己后事的安排(通俗理解)——當我逝去的時候,親愛的,你別為唱悲傷的歌,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更無需濃郁的柏樹。羅大佑譜的曲子和腔調(diào)正好契合了這首詩的情感,尤其是在后半段——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淋著雨也沾著露珠,假如你愿意請記著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見不到地面的青蔭,覺不到雨露的甜蜜,我再聽不到夜鶯的歌喉,在黑夜里傾吐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遺忘,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許也許我還記得你,我也許把你忘記。這里所要表達的情感則更加悲戚。但我能從中感受到人逝去后回歸自然的一種欣慰。至少無人問我,我已回歸山海。
《戀曲1990》《戀曲1980》《童年》《明天會更好》……我從小聽到大,與其并列的還有《鄉(xiāng)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如今聽來,都會使我潸然淚下。很多的歌詞我早已能聽懂,只是當時懵懂無知,咿呀學語的天真與沉迷其中的柔情早已消失地無影無蹤。
如果說李宗盛大哥是能給我最多思考的人,那羅大佑,是能帶給我更多溫情和現(xiàn)實的人。
最后談?wù)劇堵垢坌℃?zhèn)》。似乎我從未聽過完整版,直到今年某天。我總熟知的是前面幾句——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zhèn),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后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zhèn),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fā),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xiāng)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媽祖廟里燒香的人們,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xiāng)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們。后面的很多我都沒有印象。小時候通過《中國新聲代》了解到這首歌,年少的我懂得的是他歌中人物離開家鄉(xiāng)如同古代詩人般的思鄉(xiāng)之情,但少了因為現(xiàn)實而奮斗的那一份現(xiàn)實。如今來看,最后幾句是全曲的靈魂——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xiāng)的紅磚
砌上了水泥墻
家鄉(xiāng)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
刻著這么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寶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啊 鹿港的小鎮(zhèn)
不再過多贅述,我相信每個人聽后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更多的是迫于現(xiàn)實的無奈和勞苦,亦或是奮斗的力量,為了適應(yīng)如今的現(xiàn)實或是為了那早已遠去的故鄉(xiāng)。
??
下周五一放假,周華健和張震岳一起寫,張震岳這方面會涉及到一些說唱。最后會總結(jié)一下縱貫線帶給我的情感。回聲嘹亮,我依然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