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編制:1939年德軍裝甲師的突擊力量,輕型裝甲連武器圖解
昨天狗子寫了1939年時德軍裝甲師下屬的中型坦克連,他們主要由75mm短管榴彈炮的四號坦克組成,屬于裝甲師的機動攻堅力量。那么這篇的話夠繼續(xù)寫裝甲師的輕型裝甲連,他們是德軍突擊/反坦克力量的核心,編號KStN 1171(Sd)。
昨天已經(jīng)談到過,德軍裝甲師的坦克力量是由一個裝甲旅下轄兩個裝甲團,每個團轄兩個裝甲營,每個營轄一個中型坦克連和兩個輕型坦克連,而評論中有小伙伴問道怎么沒見三號坦克呢?其實三號就是在輕型連下邊,好了咱們開始。

依舊是開局一張圖闡明一個輕型裝甲連的組成,和昨天的中型連一樣,可以大致分為連部這個指揮系統(tǒng)、四個排的戰(zhàn)斗序列、后備隊以及后勤補給維修等戰(zhàn)斗支援序列。
連部:

一臺Horch 901,kfz.15/2型指揮車,連長座駕,帶電臺;三臺摩托,傳令兵用;兩臺三號坦克。
戰(zhàn)斗序列

戰(zhàn)斗序列包括四個排,其中三個主力排各裝備5臺三號坦克,另有一個排裝備5臺二號坦克。
這里我得多扯幾嘴,三號坦克在1939年絕對是個稀罕貨,在9月攻打波蘭之前總共才裝備了55臺,可以說三號從A到E型都還是原型車,真正量產(chǎn)得等到39年末的F型。(我這里沒提到三號指揮型,但指揮型一般都是在營團這一級,連部木得,就算有些輕型裝甲連有指揮車也都是一號坦克改的指揮型)
所以我的意思是,上述這種KStN 1171(Sd)的編制只有在第一裝甲師的一團當(dāng)中才有,而且在攻打波蘭之前,只有一個輕型裝甲連才能按照這個標準配,畢竟當(dāng)時整個第一裝甲師才26臺三號...

你說三號好不好,在30年代確實沒問題,炮塔上那門37mm反坦克炮拆同年的那些脆皮盒子毫無壓力,尤其是它的三人炮塔效率非常高(車長再也不用一邊觀察一邊打炮了),后來T34也學(xué)它用了三人炮塔,戰(zhàn)斗力猛增。
但三號的格局小了,撐死了上50mm反坦克炮,遇到T34之后就是個悲劇。

一個二十多人組成的后備隊,哪臺坦克死人了就補上,1939年的后備人員算是準備挺充分的,后來到1941/1942年以后后備隊就并入了戰(zhàn)斗支援序列,而且也只剩14人了,全部塞在一臺3噸卡車上。
戰(zhàn)斗支援序列:
這個單位其實可以分成三個部門,負責(zé)行李后勤的、負責(zé)戰(zhàn)斗補給、負責(zé)維修保養(yǎng)的。
車最多的是戰(zhàn)斗補給部門,總共有十臺三噸中型卡車,一臺設(shè)備車、一臺轎車、一臺摩托

維修部門車輛不多,撐死了就是換條履帶、換個機油啥的,或者有限的把拋錨車輛拉回來,大修還是得靠營部支援。

最后還有個負責(zé)拉行李的,就一臺三噸卡車,我每次都不是很想提到他們...里頭就是一個裁縫、一個鞋匠、一個文書、一個司機。
早期的德三精銳裝甲部隊也就這個水平了,光是從坦克紙面數(shù)據(jù)上來說并不出色。所以咱們得知道德軍早期打的順并不是靠裝備有多先進,而是集中使用了快速機動的裝甲力量,在戰(zhàn)術(shù)指揮系統(tǒng)和人員培訓(xùn)上也是準備充分,所以能快速的拿下幾乎整個歐洲。
最后丟一些照片

這是第三裝甲師的6連正在試射MP/II沖鋒槍,時間大約是1937年,那會兒MP38沖鋒槍還沒下發(fā)。

打98K這種日常訓(xùn)練也是少不了

秋季演習(xí)中的二號坦克

一號/二號坦克過簡易木橋,二號塌了,而一號坦克那個橋底下還有個一號的底盤作為橋墩子...(真昂貴)

1938年第一批嶄新的四號坦克抵達訓(xùn)練營

1939年,布拉格,滿大街的1號坦克...
寫在最后:有人其實問我為啥不寫下裝甲師呢?
其實是因為我懶,裝甲師的單位太多太復(fù)雜,等我把下邊一個個連捋清楚,然后往上湊成營、團、旅,最后大家就能方便分類閱讀了。
(最后吐槽下破站的審核,德軍照片中出現(xiàn)個納粹旗不是很正常么,我又不是宣揚納粹,你這上綱上線的讓我刪了一堆照片幾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