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濟遠艦管帶方伯謙
? ? ?方伯謙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主要針對他在甲午戰(zhàn)爭時期豐島海戰(zhàn)和黃海海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1)豐島海戰(zhàn)中他到底是逃跑還是詐降,期間有沒有掛白旗以及日本軍旗。(2)豐島海戰(zhàn)中日艦“吉野”到底有沒有被“濟遠”的尾炮擊成重傷。(3)黃海海戰(zhàn)中,他是臨陣脫逃還是確實所有火炮均已損壞,無法繼續(xù)作戰(zhàn)?(4)為什么方氏后裔方儷祥又會說是劉步蟾害死了方伯謙?

? ? ?光緒二年冬,船政選派第一批留學生赴歐洲考察,方伯謙入選。三年啟程赴英,留學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習駕駛理法。四年畢業(yè),派上軍艦實習,先登英國東印度艦隊旗艦恩延甫號,后應方伯謙自己要求,改登士班德號,留學生洋監(jiān)督斯恭塞格稱其為水師中聰明諳練之員。
? ? ?1881年,調(diào)入北洋,委帶鎮(zhèn)北號炮艦。翌年,先后調(diào)任鎮(zhèn)西炮艦、威遠練船管帶。十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方伯謙受命率威遠留守旅順,方伯謙請于險要處修筑炮臺,并親自監(jiān)造。炮臺建成,即名之為威遠炮臺。威遠炮臺雖較小,但費用低廉,開支僅數(shù)千兩,當時頗受好評。時值朝鮮發(fā)生“甲申政變”,丁汝昌率艦隊赴朝,方伯謙指揮“威遠”隨行,駐朝鮮馬山浦。十一年九月十九日,調(diào)任新購巡洋艦濟遠號管帶,旋因援護朝鮮有功,經(jīng)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奏保,升補游擊,并賞戴花翎。
? ? ?1888年,因功免補游擊,以參將盡先補用。同時,與林泰曾一起赴天津,會同周馥、羅豐祿等議訂《北洋海軍章程》。翌年初,李鴻章奏保方伯謙升署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仍充濟遠管帶。十七年五月,李鴻章第一次到威海檢閱海軍事竣,奏準以方伯謙辦海軍出力,賞捷勇巴圖魯勇名。1892年初,署缺三年期滿,實授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
? ? ?光緒二十年四月,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zhèn)壓,是月下旬,丁汝昌派濟遠、超勇二艦護送葉志超、聶士成軍赴牙山,以濟遠方伯謙為隊長。
? ? ?當時,朝鮮牙山、仁川等處,日本軍艦及運兵船往來不絕,其所運之兵馬、槍炮、彈藥、水雷、旱雷、電線、浮橋等不可勝數(shù)。日本當局之欲挑起釁端,昭然若揭,方伯謙見狀,遂上書李鴻章,提出五條建議,其中與海戰(zhàn)有關者二事:一、謂海軍戰(zhàn)艦,合則力厚,分則勢單,未決裂前,宜速召聚一處,遇有變局以便調(diào)遣,若以數(shù)船分駐仁川、牙山,港道分歧,三面倭兵可到,若倭以浮雷順流而下,必遭暗算。且我聚各船于威海、旅順,有事則全隊出北洋巡弋,若遇倭船,便于邀擊。至收泊之處,依于炮臺,以固北洋門戶,邊疆自不至為所擾,主張將北洋水勢化零為整,以基地為依托。二、謂當速籌添戰(zhàn)艦,倭之敢輕我中國者,以我海軍戰(zhàn)艦無多,且皆舊式,不及其新式快船、快炮之利。倘我添行速率之船多艘,并各船上多添快炮,則彼自聞而震懾。書方上,日本就挑起了戰(zhàn)爭。
? ? ?丁汝昌根據(jù)李鴻章的命令,又派濟遠、廣乙等艦護送運兵船至牙山,增援葉志超、聶士成軍,以方伯謙為隊長。六月二十二日晚,方伯謙獲悉日本艦隊將于第二日開到,遂令不堪作戰(zhàn)的“威遠”先行返航。六月二十三日拂曉,濟遠、廣乙完成護航任務,從牙山起碇返航。上午7時,行至豐島附近海面,發(fā)現(xiàn)日本軍艦吉野、秋津洲、浪速。7時15分,方伯謙下令全艦官兵進入戰(zhàn)斗崗位,準備迎敵。7時45分,日艦吉野突然向中國軍艦開炮,挑起了豐島海戰(zhàn)。在實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濟遠、廣乙二艦沉著作戰(zhàn),多次擊中日艦。激戰(zhàn)中,廣乙船舵被擊毀,傷亡慘重,力不能支,首先撤退。隨后方伯謙見敵我力量懸殊,下令轉舵向西北方向駛避。日艦“吉野”從后追來,方伯謙下令掛白旗,后又令加掛日本海軍旗。不久,運兵船高升和運輸艦操江誤入戰(zhàn)場,與濟遠迎面駛過。日艦浪速轉舵攔截高升,秋津洲回航追逐操江,吉野繼續(xù)尾追濟遠,逼近至2500米處發(fā)炮猛擊。濟遠水手王國成、李仕茂等使用150mm尾炮,向吉野連發(fā)4炮,命中3炮,吉野頓時火起,船頭低俯,不敢前進,于中午12時43分轉舵撤退,濟遠得以撤出戰(zhàn)場。此次海戰(zhàn),廣乙擱淺自焚;運兵船高升被擊沉,船上千余名中國官兵殉難;運輸艦操江被日艦擄走。
? ? ?回到威海后,丁汝昌曾向濟遠管帶方伯謙及艦上官兵詳細詢問作戰(zhàn)情形。并于六月二十八日向李鴻章報稱:方伯謙查卻敵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國成為功魁,余幫放送藥送彈之人亦稱奮勇。昌已傳令為首李、王賞一千兩,余眾共一千兩,告諭全軍,以為鼓勵。”至于方伯謙在海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褒貶不一。先是李鴻章于七月初六日致電丁汝昌,說方伯謙牙山之役敵炮開時躲入艙內(nèi),僅大二副在天橋上站立,請令開炮,尚遲不發(fā),此間中西人傳為笑談,流言布滿都下。接著,清廷又于七月十一日頒諭,以管帶濟遠之方伯謙,于牙山接仗時鏖戰(zhàn)甚久,炮傷敵船,尚屬得力,著李鴻章傳旨嘉獎。

? ? ?一八九四年八月十八日午后,北洋水師與日本聯(lián)合艦隊在黃海展開激戰(zhàn)。海戰(zhàn)中,北洋海軍的兩艘弱艦超勇、揚威先后中彈起火沉沒、擱淺。戰(zhàn)至下午3時30分,致遠沉沒,方伯謙即率濟遠逃出陣外。僚艦廣甲見狀,也隨之逃跑。日本先鋒隊四艦轉而圍攻經(jīng)遠,將經(jīng)遠劃出陣外擊沉。
? ? ?一八九四年八月十九日丑刻,濟遠首先回到旅順,方伯謙報稱濟遠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駛回修理,余船仍在交戰(zhàn)。相隔近4小時,艦隊方返回。
? ? ?從方伯謙的日志上看:廣乙號一開戰(zhàn)就自行駛去,給人感覺廣乙作戰(zhàn)不積極,而濟遠號孤軍奮戰(zhàn)的感覺。另外擊斃日艦提督,擊傷日艦并逼迫其懸掛龍旗而逃,給人很深的反敗為勝的印象。舵機損壞,則解釋了為什么沒有追擊的原因。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詳細詢問后,向朝廷做了匯報。上?!渡陥蟆返雀鶕?jù)這方面的報告和消息,刻意寫出文章,英雄化方伯謙??墒侵蟪霈F(xiàn)了一連串鐵證,證明方伯謙的報告存在極大的問題:當時的英國運兵商船高升號,被日艦野蠻擊沉,僥幸的是,當時的船長以及北洋水師洋員翰納根等人遇救脫險,據(jù)翰納根回憶:九點鐘,我們看到最前面一只船,掛有日本旗,上面還有一面白旗招展。該船很快向我們開過來,經(jīng)過我們時,它把旗降下一次,然后又升上去,以示敬意。?而高升號船長也是親眼目睹:掠過一只軍艦,它懸掛著日本海軍旗,上面再有一面白旗,這就是中國軍艦濟遠號。
操江號是一個輕型炮艦,甲午戰(zhàn)爭時期,主要作為運輸艦使用,豐島海戰(zhàn)中被日本俘虜,當時船上洋員丹麥人米倫斯也被一同押往日本,8月14日,其在日本長崎關押地寫了一封長信:二十三日早九點,見高升號輪船被日本大鐵甲三號攔住,該船距離操江號約3英里。操江管帶即行轉舵駛回,向西約行一點鐘之久,見濟遠兵船突由一島之后傍岸駛出而行,與一日本兵船開炮互擊。至上午十一點三十分時,該船駛近操江,突改向西偏北二度由操江船頭駛過,想離約半英里。濟遠懸掛白旗,白旗之下是日本軍旗,艙面水手奔走倉皇。濟遠兵船原可幫助操江,乃并不相助,亦未懸旗通知。

? ? ?當時和濟遠號一起護航的,還有一只中國軍艦廣乙號,方伯謙的報告中稱廣乙號一開戰(zhàn),就自行離去,給人作戰(zhàn)不積極的印象。方伯謙并稱:但見廣乙交戰(zhàn),中敵兩炮,船即歪斜,不知能保否。1894年7月底,后勤要務盛宣懷接到一封英文信,在豐島海戰(zhàn)后首次得到廣乙的消息。來信中稱廣乙在作戰(zhàn)中受傷,在朝鮮海灘停泊,10多名船員到達牙山,可能已經(jīng)搭乘一個英國船返回了煙臺。9月初,其管帶林國祥終于現(xiàn)身,其報告稱:其時,濟遠在前,竟過倭船之側,倭船并未扯旗請戰(zhàn),及廣乙行至日船對面,該船忽開一炮,以擊廣乙,濟遠在前,見之并不回輪助戰(zhàn),即加煤燒足氣爐,逃遁回華。從一系列證據(jù)中看出,濟遠在開戰(zhàn)后不久就逃離戰(zhàn)場,期間懸掛了日本軍旗和白旗,也沒有相助其他中國艦船。這里有幾個疑點,第一,方伯謙為什么要偽造報告?

? ? ?其實當時的狀況,臨陣逃脫,按照《北洋水師章程》,官員,兵丁臨陣俱需勇往直前。如有回顧,畏縮,交頭接耳者,皆斬,方伯謙為保全性命不得已偽造報告。第二,方伯謙為什么會表現(xiàn)這么差強人意?貪生怕死?:其實在開戰(zhàn)之初,方伯謙表現(xiàn)尚可,但是在大副,二副相繼戰(zhàn)死之后,尤其大副的鮮血噴到了方伯謙,據(jù)說當時方伯謙表情大變,甚至躲到船艙不敢繼續(xù)指揮,用尾炮攻擊的行為,是水兵王國成自行組織的。第三,李鴻章和丁汝昌當時為什么沒有處罰方伯謙?這個主要由于當時的環(huán)境,當時北洋水師處境很微妙,和李鴻章等洋務派對立的清流保守派,常常借機生事,李鴻章對偽造報告一事不愿聲張,就是怕清流保守派借機進行抨擊,再加上李鴻章考慮用人之際,臨陣斬大將于軍不利,所以才饒了方伯謙。
? ? ?一八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丁汝昌向李鴻章電告接仗情形:濟遠首先退避,將隊伍牽亂,廣甲隨逃。若不嚴行參辦,將來無以儆效尤而期振作。李鴻章因而作出奏請:茲據(jù)丁汝昌查明,致遠擊沉后,該管駕方伯謙即行逃走,實屬臨戰(zhàn)退縮,應請旨將該副將即行正法,以肅軍紀。廣甲管帶澄海營守備吳敬榮,亦隨濟遠逃至中途擱礁,咎有應得,惟人尚明白可造,可否革職留營,以觀后效。二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將方伯謙撤任,派人看管候奏參。同日,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本月十八日開戰(zhàn)時,自致遠沖鋒擊沉后,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翌日凌晨5時,方伯謙在旅順黃金山下大船塢西面的刑場上被斬首。

? ? ?濟遠退回旅順確未得到旗艦定遠的首肯,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戰(zhàn)場炮煙迷漫,各船難以分清。據(jù)方伯謙自稱,濟遠是因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才駛回旅順修理的。李鴻章認為所說情有可疑,丁汝昌查明所報不實,是否可信。值得注意的是,據(jù)1895年上海出版的《中倭戰(zhàn)守始末記》一書載,濟遠艦管理炮務的德籍洋員哈富門辭職回國路過上海,住宿禮查客寓,滬上各國記者詢問戰(zhàn)事者甚多,當問到濟遠的損傷情況時,他作出了簡短的回答,使我們弄清了三點:(一)濟遠僅有兩門大炮受損,15公分尾炮1門機器受損,不能運動,21公分大炮1門機器也已損壞,炮架不能運動,并不是炮均不能施放。(二)根本未提到船頭裂漏水的事,可見乃是子虛烏有。(三)指出我船雖受傷,并無大礙,并非傷重到不能繼續(xù)作戰(zhàn)的地步。所以,濟遠提前回旅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牽亂船陣:首先,北洋水師的各艦艦速不一,卻混編,超勇、揚威二艦未開戰(zhàn)已形同脫隊,結果一旦接戰(zhàn)即陷入孤立,為日第一游擊隊集火擊毀。
? ? ?第二,交戰(zhàn)伊始,旗艦定遠即被日軍集火圍攻,提督丁汝昌燒傷,信號裝置被毀,破壞了旗艦與其他軍艦的聯(lián)絡手段,各艦行動不能一致,因此亂陣。第三,日軍的本隊、游擊隊夾擊戰(zhàn)術,以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編為游擊隊,橫掠過北洋水師兩巨艦,痛擊其右翼各艦,擊沉超勇、擊敗揚威后,迂回至清艦側后,集火攻擊致遠、經(jīng)遠,因為此時北洋水師指揮系統(tǒng)失靈,各艦各自為戰(zhàn),在日軍的靈活夾擊戰(zhàn)術下,前后不能相顧,導致陣形大亂。綜合上述,北洋艦隊陣形混亂,并非“濟遠”脫離隊列所導致,方的此罪不能成立。

? ? ?既然方伯謙逃跑一事證據(jù)確鑿,那么到底有沒有炮擊吉野,致其重傷呢。豐島海戰(zhàn),愛國水兵王國成自發(fā)組織水手,用尾炮轟擊吉野,傳為美談。方伯謙在報告中提到這一事宜。但是報告由于是偽造的,所以吉野當時是否重傷將沉,提督是否被擊斃,這些疑問在隨后的發(fā)展中才一一揭曉:首先事發(fā)后,駐日公使汪鳳藻匯報在日本匯報:未言提督亡,吉野沉。然后北洋水師發(fā)現(xiàn),在黃海海戰(zhàn)和威海衛(wèi)保衛(wèi)戰(zhàn)中的吉野號沒有絲毫受過重創(chuàng)之后的跡象。直到看到當時日本的資料,才真相大白:日艦吉野艦長源要一有一份追擊濟遠號的詳細報告:8時6分,以12節(jié)航速尾隨濟遠……濟遠發(fā)射的一枚炮彈在我船首附近形成跳彈,打斷一些信號索具。濟遠號150毫米尾炮射出一顆鐵彈,擊碎了一部發(fā)電機,墜入輪機艙。12時43分,我艦停止追擊。濟遠號洋員哈復門也承認:吉野是小有損傷。而吉野停止追擊的原因,則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擔心駛離戰(zhàn)場太遠,靠近北洋水師駐地太近,怕被援軍埋伏。也有人說是當時水深越來越淺,吉野吃水太深,怕有擱淺的危險。還有人分析是擔心另外兩艘日艦面對3艘中國船,怕中國運兵船逃脫,所以回去支援去了。

? ? ?至于濟遠撞沉揚威之事:開戰(zhàn)時揚威處北洋艦隊陣列右翼最外端,濟遠列左翼最外端。揚威中彈起火后,被迫于2時23分左右向戰(zhàn)場東北方向駛避救火,擱淺于大鹿島附近,被濟遠撞沉后,管帶林履中投海自盡。而濟遠最早是在致遠沉沒后即下午3時30分離開戰(zhàn)場,即揚威離開戰(zhàn)場一個多小時后才向西駛回旅順基地。這里明擺著一個令人難解的問題:按北洋艦隊的布陣來看,揚威位于右翼的陣腳,而濟遠則位于左翼的陣腳,兩者相距差不多在4公里左右,是如何相撞的呢。何況濟遠是向西南的旅順方向駛逃,又怎么能與揚威相遇呢。日方的記錄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底。
? ? ?《吉野艦記事》稱:濟遠、廣甲向西北方向逃走。坪井航三的海戰(zhàn)報告更指出,它們想要經(jīng)過沿岸淺海逃走。原來,濟遠為了避開日本艦群,并不是直接向西南駛逃,而是向西北淺海處繞行,從而撞到了已擱淺在那里的揚威。
? ? ?黃海海戰(zhàn)中,方伯謙管帶濟遠號,與廣甲號分為一個小隊,在陣型的左翼,戰(zhàn)斗中,濟遠號遲遲沒有就位,引起其他北洋水師水手的怒罵。在致遠號被擊沉后,濟遠號逃離戰(zhàn)場,一個小隊的廣甲號也隨之逃離。一個洋員稱:茫茫如喪家之犬。那為什么方伯謙在眾目睽睽之下,仍然要逃跑呢?
? ? ?首先,還是其逃脫不了留戀世事的意念。據(jù)稱。方伯謙寧可管帶不做,也不想放棄其家業(yè)如或苛求,盡以革職了事,雖一二品或難聚復,而每月薪水數(shù)百兩依然也??梢姡讲t過于貪戀塵世,嚴重影響了他的軍人血性,這個或許不能指責方伯謙貪生怕死,但是讓他去赴湯蹈火,也是不可能的。其次是當時濟遠號所在陣型的位置,雖然沒有完全就位,但是在致遠號被擊沉后,日本聯(lián)合艦隊第一游擊隊下一個目標就是濟遠號。自知不敵的濟遠號,主動逃離戰(zhàn)場。然后就是方伯謙自稱的借口:軍艦上的所有火炮均已損壞,均不能施放。但是戰(zhàn)后丁汝昌派洋員戴樂而去登船檢查,根據(jù)戴樂而的報告:濟遠號的火炮不像是被火炮擊傷,而是用炮錘自行砸壞的。而這一系列事件,徹底激怒了李鴻章和丁汝昌。丁汝昌責怪方伯謙把隊伍牽亂。臨陣脫逃,將方伯謙革職,收押看管。李鴻章上奏朝廷,請求對其處置。
? ? ?由于方伯謙在歷史上是一位有受議性的人物,因此不同的人對方伯謙的評價,自然是南轅北轍,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