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領(lǐng)兵南征,卻喪命于漢水,到底是誰害死了他?
周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位君主,他在位時期“王道微缺”,為了重振周王室,周昭王不斷進行戰(zhàn)爭,先是征討東夷,接著又親自領(lǐng)兵南征。周昭王雖然取得了勝利,卻沒能活著回來。由于古代文獻缺乏,周昭王南征的軍事行動充滿了疑團,那么這位君臨天下的周天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誰害死了他?
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打敗蔡國后,率領(lǐng)諸侯國的聯(lián)軍繼續(xù)南下,將兵鋒對準了楚國。楚成王聞訊,派出使者詢問原因,管仲答道:“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焙苊黠@,齊國將周昭王“南征而不復”這件事與楚國聯(lián)系了起來。

楚國使者回答道:“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對于第一條罪名楚國承認了,他們確實沒有向周天子進貢;至于周昭王之死,楚國則沒有承認,還說你們可以去漢水附近詢問。許多人認為周昭王南征的對象就是楚國,因此認為楚國與趙王之死,其實這種觀點并不正確!
當時的楚國國力弱小,根本沒有對抗周天子的實力。據(jù)記載,楚國那時候很窮,居然從鄰國盜牛來祭祀,為了防止被人發(fā)覺,只能在晚上舉行祭祀活動。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關(guān)鍵,在周昭王統(tǒng)治時期,漢水附近還不是楚國的領(lǐng)土,所以當楚國使者這么說時,齊桓公、管仲也沒有反駁,因為他們心里明白這不過是個“欲加之罪”。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里的“楚荊”并非楚國,而是居住在漢水流域的當?shù)夭孔澹ǔUJ為他們是南方的楚蠻。由于楚蠻境內(nèi)有非常豐富的銅、錫礦產(chǎn),所以周昭王才會對其進行軍事征伐,一方面可以提高周天子的威望,另一方面能夠獲得銅、錫,來鑄造青銅器。根據(jù)資料顯示,周昭王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
可是周昭王在班師回朝的時候卻突然死了,“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妒酚洝氛f得很模糊,成書早于《史記》的《呂氏春秋》則講述的更清楚,“還反涉漢,梁敗,王及蔡公隕于漢中”,也就是說在渡漢水時,浮橋壞了,導致周昭王淹死于漢水之中。按理說周天子渡河,浮橋工程肯定非常嚴格,怎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呢?

有一種說法是有人故意用膠船來陷害周昭王,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可信。按照《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周昭王死于漢水前發(fā)生了許多怪事,“天大曀,雉兔皆震”,“五色光貫紫微”。這些情況很像地震前的景象,眾所周知,地震前動物通常會很活躍,四處逃竄,還會發(fā)生“地光”現(xiàn)象。
換言之,周昭王極有可能死于地震!在他渡漢水時,突然發(fā)生了地震,導致浮橋損壞,掉進水中,由于場面非常混亂,導致溺水而亡。在這場地震中,不僅周昭王喪命,周朝的軍隊也遭到了嚴重損失。周朝信奉天命,地震則意味著“天譴”,身為天子的周昭王死于地震,好說不好聽,所以周王室只能回避這個敏感的問題。
參考資料:1.《史記》;2.《呂氏春秋》;3.《古本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