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和印度重啟自貿談判,但是印度成不了“中國第二”

文/行走斯圖卡
若干年后,當我們回望2021年時,一定會有無數感慨:中國走出疫情的影響,有條不紊地發(fā)展自己的國力;與此同時,一些國家開始“醉生夢死”,比如歐盟有人假裝自己能夠領導世界,比如印度繼續(xù)假裝自己是“有聲有色大國”。
據路透社5月8日報道,歐盟領導人當天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視頻會晤,重點討論了關于重啟中斷8年的雙邊自由貿易談判,并且就市場準入、投資保護和商品地理標志等問題先期舉行談判,并且同意在流行病和氣候問題等領域加強合作。
外媒在報道時,將中國也扯了進來,路透社稱,中國以“軍事日益增加的大國”面貌崛起讓西方感到“震驚”,歐盟希望加強印太影響力,“對中國的擔憂讓歐盟和印度走得更近了”;美聯社則認為,中歐投資協定遲遲未能獲得歐盟批準,印歐此次重啟自貿談判,或是歐盟為了尋找“代替中國”的合作對象。
這些西方媒體,是不是離開了中國就不知道怎么寫文章了?說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經濟和外交關系,其實跟我們關系不大,而且地區(qū)之間加強合作也符合“多邊主義”的立場,我們也會表示歡迎,當然前提是別以損害中國利益為代價。
如果歐盟和印度重啟自貿談判是為了遏制中國,讓印度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我們有必要提醒一下它們:省點力氣吧。此前將工廠遷往印度的外資,想必此時此刻心里有很多話,要對鼓吹這種觀點的人說——過去一個月里,印度已經用實際表現證明了一件事:以現在這種狀態(tài),永遠都無法成為第二個中國。
西方之所以對中國的崛起表示擔憂,也許有現實中的理由,比如有些西方媒體就一直鼓吹:中國進行的產業(yè)升級,將會成為歐洲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一些磚家也危言聳聽稱,眼下中歐之間的產業(yè)結構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但如果中國在高端制造業(yè)方面完成升級,歐洲還能剩下多少競爭力?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歐盟突然青睞印度的原因之一:中國太有“野心”了,西方可能會覺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老板做著做著,突然發(fā)現自己變成了員工,以前的員工卻成了老板;對于印度,他們就沒有這樣的擔憂,雖然莫迪政府也很有野心,可是能力欠缺啊,只能一直做“社畜”,這對西方跨國公司的誘惑還是相當大的。
那么我們需要擔心歐洲這種心態(tài)嗎?其實大可不必,俗話說“聽得蝲蝲蛄叫,還能不種莊稼?”我們該做的事一定會去做,而且也一定會做好。西方的偏見和敵意從來都沒有消失過。至于競爭,我們更不怕,當我們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際上的競爭一定會到來,但我們有足夠的自信迎接新的挑戰(zhàn)。
不管外界有什么風吹草動,中國始終會堅持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走自己的路,這就是大國的定力。五千年什么風浪沒見過,跟美國都打過貿易戰(zhàn)了,印歐談個自貿還能地動山搖嗎?那些西方媒體就不要把中國拉進,這對病兄病弟愛咋搞咋搞,印度本來就是一個里面充滿了各種“驚喜”的坑,歐洲往里面跳,美國一定會笑得很開心——但凡有一點可能,真沒有幾個國家愿意跟印度為鄰,這個總是對自身實力自信過頭的國家,在推行地區(qū)霸權方面,雖然沒有繼承東印度公司的實力,卻繼承了那種“但凡一點小事都能攪和成漿糊”的本領。如果歐盟真的是將自己身家和未來希望押在印度身上,我們只能送一句“祝你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