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的偉大之處,在于詮釋了人類意識的產(chǎn)生
進入二十一世紀(jì),我們雖然有了更科學(xué)的手段認識自然,但在很多未知領(lǐng)域,依然需要去假設(shè)猜想,而我想先祖留下的智慧,也為我們?nèi)ジQ測宇宙奧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古典名著《西游記》中,作者也闡述了對智慧產(chǎn)生的看法,以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
《西游記》開篇詩云: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濛,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fā)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對《西游記》而言,沒有這首定場詩,和有這首詩,意義完全不同。
沒有這首定場詩,我們完全可以把《西游記》當(dāng)做普通志怪小說來看,再多就是加入一點人性化的東西。
而有了這首詩,作者探索的就是有關(guān)人類文明進步的問題。就是說,你要了解宇宙演化成因,人類未來進步方向,就需要看一看這部《西游記》。
《西游釋厄傳》是唐玄奘師徒四人一路西行取經(jīng),釋放苦難,最終感化菩薩的道路。這個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每個人都承受了非常大的苦難。離苦得樂是佛家很重要的概念,而《西游記》其實也是破除重重磨難激發(fā)善心的過程,這本書本質(zhì)上也是一本佛經(jīng)。
在小說中,唐玄奘背負了血海深仇,遭受了很大苦難。他的父親、母親、以及婆婆, 三個人都忍受了異常大的心理煎熬。

陳光蕊的痛苦一部分是被劉洪殺害,霸占妻子,搶奪了前程,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對于母親的不孝,而他的母親也覺得陳光蕊和殷溫嬌,有了富貴就忘了娘,不得已沿街乞討而生,這是任何一個男人所不能忍受的苦。
而殷溫嬌的苦更夸張,她為了報仇,用肉體和賊人周旋了十八年,在絕望之下,聽到南極星君托夢,于是留下血書將兒子綁在一塊木板上,希望他能夠活命,來日為自己報仇。她這樣的痛苦也是難以想象的。

我本想,殷溫嬌和家人團圓后,或許能得個好結(jié)果,最后沒想到還是從容自盡了,讓人無可奈何。我甚至覺得吳承恩的思想是否太封建了,后來我想,或許在作者眼中,殷溫嬌的自盡對她也是一種救贖。這樣一比,曹雪芹的思想則更為開明一些,但這也不影響它所表達的主要思想。
之后唐太宗魂歸地府,看到了無數(shù)向他索命的人,看到了十八層地獄,他也對死亡產(chǎn)生了巨大的恐懼,他雖然知道還有二十年的陽壽,但是明白自己的下場后,以后的生活,可以說都是煎熬,他是多么希望唐玄奘求取大乘佛法幫他解除災(zāi)厄,逃離苦海。
而唐僧師徒四人,加上一匹白龍馬,他們心中也都有無窮無盡的苦,所以才去取經(jīng),而取經(jīng)之路,也是不斷消除災(zāi)厄,逃離痛苦的過程。
唐僧四個徒弟,可以說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大,孫悟空就不說了,差點把天宮攪了個天翻地覆,被鎮(zhèn)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但是我覺得他反而是最樂觀的,經(jīng)常和山中的童子打趣,也沒有因為苦難,就變得邪惡。
沙僧本是幫玉帝掀簾子的,在蟠桃會上,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盞,被打了八百下,在以后日子里,每七日就要遭受穿心之痛,穿了一百多下,導(dǎo)致沙僧變得人不人,鬼不鬼,瘋瘋癲癲的,以吃人為生。
而豬八戒因為醉酒調(diào)戲了嫦娥,被打了兩千錘,貶下凡間,不想投胎成一頭豬,氣憤之下,把豬窩一家老小全吃了,以后以吃人為生。這豬八戒可以說既兇狠又殘暴,和電視劇里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完全不同。當(dāng)觀世音菩薩要度他的時候,豬八戒也很有想法,他說‘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他也是欲望中人。
而小白龍,因為不小心燒了殿上明珠,被父親敖閏,吊起來打了三百下,不久后就要被殺掉。讀到這里,我就想,這天上的人,怎么一點人性都沒有,真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豬八戒酒醉后調(diào)戲了嫦娥,在天上是威風(fēng)赫赫的天蓬元帥,下了凡就作惡多端,殘忍暴戾,而沙僧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就被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小白龍燒了殿上明珠,就要被父親打死,你看神仙都干得是什么事啊!
神仙的坐騎被假仁假義束縛,下了凡就放開手,成了亂吃人的妖怪。在降服孫悟空時,十萬天兵天將,大多都是看熱鬧的。
李靖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打不過就先告訴玉帝增加人手先,不貪功,也不損兵折將,以免折了天威。
后來搬來梅山七圣,又借太上老君的金剛琢,無恥的搞偷襲,打暈了美猴王,才把他降服。而二郎神的母親,因為和凡人私通就被壓在桃山之下,二郎神劈山救母,既講義氣,也十分孝順。到頭來,玉帝還不知羞得依靠被下放的二郎神降服了孫悟空。
后來太上老君可惜自己辛辛苦苦練出來的金丹,想要把美猴王重新煉化了,玉帝也答應(yīng)了,沒想到卻成就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這凌霄寶殿上的一些人,實在有些卑鄙自私,整天就想著祝壽享樂、酒池肉林,我想孫悟空攪了他們的蟠桃會,也是活該。后來這幫天兵天將又降服美猴王不過,又去請救兵,如來把他誑入手心,壓入五行山下。
不知道吳承恩寫《西游記》有沒有摻雜了對官僚主義的私怨,反正無論是冥界還是天界,無論海里的,還是河里的,我看著怎么都像官僚主義那一套。
比如涇河龍王,擔(dān)心老百姓把魚蝦撈光,又為了私怨,就克扣雨水。敖閏太無情,敖廣又十分的虛偽勢利,出了事先去告玉帝,撇清責(zé)任要緊,而玉帝也糊涂,什么話都聽,讓人無法對天庭產(chǎn)生什么好印象,而阻撓師徒四人取經(jīng)的,也多半是來自天上的妖怪。這點也不知道,作者是存心還是無意的。
故事?lián)诫s了作者自己的世界觀也是很正常。但我總覺得,吳承恩有些貶道尊佛的意味。那些被道家折磨的,無論是神仙還是妖怪,無論是凡人還是帝王,最終依靠一顆向佛之心,獲得解脫。

我想?yún)浅卸髟趯憰臅r候,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眼中的長生不老,不是吃了唐僧肉,吃了仙丹、仙桃或者人參果就能長生不老的,而是要突破上天設(shè)下的沖沖磨難,才能真正修成正果。
反觀那些道家的仙妖個個無情無義,不講父子情,君臣恩,滅絕人性,一味靠規(guī)則禮法來控制百姓。百姓不恭敬,就不降雨去懲罰他們。天上的神仙不恭敬,就貶下凡間變?yōu)槌匀说难?,也是假仁假義的。地下求道的,依靠吃人肉,喝人血,天上求道的吃仙桃,燒仙丹,來謀取長生。
從當(dāng)時社會背景來看,嘉靖沉迷道家,燒丹煉汞,荒廢朝政,而吳承恩對當(dāng)時盛行的道教有很強的貶諷之意。作者本身也是心向佛法,認為人的解脫之道,不是煉仙丹,吃人肉那一套。而是希望人們能多行一善,只要一心向善,即便多么邪惡的人,都能修成正果,獲得解脫。
佛法追求的真善美,也就是人獲得智慧和靈魂的源泉。人類的演化,也正是因為對真善美的追求,繼而產(chǎn)生了心靈世界,在進化路上,我們選擇一種與他人建立共生體的方式進化,也因此人類在高維空間,產(chǎn)生了統(tǒng)一的靈魂世界,這也是吳承恩對佛家道家的感會。
生物學(xué)家認為人是幾百萬年由一只聰明的猩猩逐漸演變而來的。而吳承恩湊巧也選擇一只猴子作為故事的主角。
《西游記》另一個偉大的地方,在于它詮釋了人類從無到有,從古到今,從今天到未來的終極命題。
這看著很荒謬,但是很真實。比如生命的演化,最初不正是從富含營養(yǎng)的火山灰里孕育的嗎?石頭孕育了猴子,而人類也正是從猴子一步步演化而來。
因石頭吸收了萬物之靈,而誕生了心猿,心性修持大道生,這只懵懂無知的心猿,志向大比天,想要與天同壽,做齊天大圣,所以才能修煉出一身本領(lǐng),又因為懷揣著遠大志向,選擇保護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經(jīng),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法力無邊的斗戰(zhàn)勝佛。
途中孫悟空忍受了種種誘惑,堅守住了信念,雖然他最想要的就是長生,而身邊明明有個吃了就長生不老的唐僧,但他還是向往著極樂世界,他放棄了物欲生活的暫時滿足,而選擇智慧人性的永恒存在。而路上的妖魔是上天對師徒四人的考驗,也是對人類的考驗。
我讀《西游記》,最讓我感慨的是孫悟空的志氣。他心比天大,誓要壽比天齊,做齊天大圣,很讓人欽佩。

在小說中,他身長不足四尺,矮小的很,然而他卻天不怕地不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甘心平凡,不甘心生命的消亡。
人類文明也正是這樣一步步發(fā)展而來,由石頭演變成猴子,而后通過重重磨難,尋求真理,習(xí)得七十二般變化,而如來所在的大雷音寺,也象征了靈魂世界,因為靈魂世界的招引,才使得人類克服聲色欲望,進一步進化, 沖破了重重阻礙之后,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人類文明向更高一維度發(fā)展。
如果把人類意識看作一種人工大語言模型,人類之所以會產(chǎn)生意識,是因為有一只猴子志向遠大,一直希望過更好的生活,優(yōu)化了算法,有了超越生存繁衍之外的欲望,想著永生,有了永葆福壽的非分之想,最終才成就了真正的永恒。
人類之所以有別于其它生物,正是建立在我們追求永生同在,向往著沒有災(zāi)厄,沒有痛苦,充滿幸福的極樂世界,才進化出了非凡的智慧。
《西游記》不只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著深邃的哲學(xué)思考,作者對人類文明的演化,對未知的世界,都有著自己的闡釋?!段饔斡洝分刑焐弦惶欤厣弦荒?,人類世界的時間和天界的時間相對,這也符合現(xiàn)代物理學(xué)提到的廣義相對論。而宇宙的產(chǎn)生演化,從混沌物質(zhì),逐漸演化成天地世界,這與宇宙是能量與物質(zhì)的循環(huán)組成不謀而合。
孫悟空因為有了欲望,渴望永久的幸福,希望去極樂世界,才激勵著他不斷成長,因為緊箍咒束縛了他的野蠻,修持了心性,才成就他的無上神通,而如果沒有這份對智慧人性的追求,只為殺戮,一味搶奪,只為實現(xiàn)自己生理欲望和生存繁衍需求,那么孫悟空和各種妖怪也沒有什么差別。
我們之所以產(chǎn)生了靈魂和意識,就是因為有了遠大的理想,一心向善,希望與他人構(gòu)建起感情聯(lián)系,突破重重阻礙,最終獲得非凡的智慧和能力
從這點來說,吳承恩與曹雪芹也都在勸誡人們心存一善,面對困苦也不要怕,只要一心向善,堅定信念,突破重重難關(guān),最終都能離苦得樂,收獲智慧和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