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羅貫中。但原文很少有人讀過,現(xiàn)在流通于市面上的是著名文化批評家毛宗崗連批帶改后的版本,讓本就對蜀漢陣營傾向性強的小說成了徹頭徹尾的蜀國爽文。那么,為什么要這樣呢?
作為一部小說,需要塑造正反面人物形象,這本書對人物形象的處理是“揚劉”,“抑曹”,“平孫”。
蜀漢集團最弱,弱者總是會天然的得到同情和好感,因而極力渲染劉備,把他寫成大善人,他的集團就是紅十字會,到處獻愛心做好事,撿個錢包都交給失主,失主不要硬塞給他然后猝死,他實在沒辦法了再自己裝口袋里之類的~
曹魏集團最強,那就必須把曹操寫成惡人,什么壞事都得是他干的,踢寡婦門啊刨絕戶墳啊調(diào)戲婦女啊無惡不作的~
孫吳集團則盡量塑造的平庸一些,把他們描繪成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廢物點心,讓這個集團存在感盡量低一些。
這樣一來才會有人愛看,才會引起某些下三濫的共鳴。一看書里這人滿腔熱血才華橫溢,還有一群好兄弟個個一身能耐卻一事無成沒機會出人頭地,還有一群詭計多端一肚子壞水兒的人等著他們對付,再照照鏡子一瞧:哎呀這不就是我自己嘛!我就是這么優(yōu)秀的人呀!夸他就是夸我!誰揭他短把實話說出來我就要他命!會讓很多這種缺心眼的玩意兒有這個感覺~
你不能寫哎呀仨老好人因為搶著扶老奶奶過馬路打起來啦!這就沒人看了~當然要是仨都是壞人更不像話,真這么寫戲劇怎么演?仨都是奸臣,都白臉,曹操臉是白的,劉備臉是煞白的,孫權臉是慘白的,這仨人打起來咯~周圍人一看這是仨面鋪的打起來了,這就也不行。一定是有好有壞才有人看,才有很強的故事性。
當然也存在作者的個人好惡,更有統(tǒng)治階級塑造出來一個完美臣子的形象進行蠱惑宣傳的需要。于是一代代下來,曹操的形象被丑化到十惡不赦,諸葛亮一步步登上神壇,其實這倆人干的是一回事,只不過諸葛亮他兒子沒把蜀漢的房產(chǎn)證改成他自己的名字罷了。
其實《三國演義》很可貴的一點是把《三國志》單獨的人物傳串成了一整個故事,雖然改動相當大不能當作史書參考,但它是一部相當精彩的小說,無愧于四大名著之列~
順帶一提,辨別一個群體好壞的最好辦法就是看那些理性的人,會不會被他們打成對立面。所以當易中天教授被罵的狗血噴頭后我就明白了,至少這個時代喜歡劉備的沒幾個好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