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和李姓,是最常見的2個“官后代”姓氏,你知道嗎?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獎⒂礤a《烏衣巷》
姓名,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會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取一個怎樣的名字,在中國人眼中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在姓名當中,姓氏是人們所無法改變的,其代表著一個人從何處來,代表著一個人的根系所在。
而當其固定下來之后,姓氏文化便發(fā)展起來,成為了中華文化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雖然中國的姓氏有無數(shù)種,但是總有一些姓氏是比較常見的,就比如說中國有著八大“官后代”姓氏,其中的兩個就十分常見。
那么,這八個姓氏都是什么,其中常見的又是哪兩個呢?這其中,又有沒有你的姓氏呢?
01 姓氏文化的誕生與發(fā)展
在姓氏文化剛剛產(chǎn)生的時候,“姓”和“氏”是分開的兩部分,其中的含義是不同的。

“姓”最早代表的是母系氏族,一個部落的姓往往是相同的,而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部落中的人越來越多,只用“姓”難以進行區(qū)分,于是這個時候“氏”便登場了。
“氏”最早代表著部落當中某一個分支,其從屬于一個部落。
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常常用自己的國家或是屬地來作為“氏”,所以,“氏”常常會伴隨著官職、族群等外在條件發(fā)生變化,而“姓”卻始終保持著穩(wěn)定。
“姓”與“氏”之間的區(qū)別,一直持續(xù)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這之后,二者才逐漸合二為一,成為了后來人們所熟知的“姓氏文化”。

在“姓氏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當中,不同的姓氏有著不同的起源,而若是將它們進行歸類,便會發(fā)現(xiàn),姓氏的來源主要分為幾種。
首先便是出于對圖騰文化的崇拜,于是便將牛、龍等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其次則是以祖先的姓氏中的字或者是先人的字、名等為字,來表示對他們的敬重紀念。除此以外,還有以封地、官爵等作為自己的姓氏的做法,賦予姓氏以實際的意義。
而除了這些,更是有“中途改姓”的做法,其往往發(fā)生在皇帝賜姓,或者是自己的姓名犯了忌諱而改姓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