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難聽點,喜歡在網(wǎng)上吵架的人都是韭菜

昨天我在朋友圈刷到B站今年的五四宣傳片,有個很抓眼球的標題,《如何快速變老》。

這次B站一改前三年嚴肅正經(jīng)的“說教”,轉(zhuǎn)為幽默詼諧的風格。
請來主講的王渝生老教授年過八旬,但舉手投足都充滿活力,帶著口音的普通話也非常親切,為整個視頻添了一分可愛。
視頻內(nèi)容很容易懂,相信不需要太多解讀,大家都能理解教授是在說反話。
所謂的“如何快速變老”,本質(zhì)上是在說,規(guī)避什么樣的行為,會讓人由內(nèi)而外保持更年輕的狀態(tài)。
說讓大家留啤酒肚,其實是讓大家保持運動、控制身材。

還具體到了“每一頓應酬都別落下,別人勸酒你就喝”,看似是提醒觀眾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往深了挖,其實是鼓勵大家對應酬、勸酒這類糟粕文化勇敢說不。

說讓大家“保持焦慮的心情”,其實是讓大家在壓力下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避免精神內(nèi)耗。

說讓大家不要有求知欲,其實也就是讓大家對新東西保持好奇心和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對未知的世界永葆探索欲。

我看評論區(qū)也都理解視頻的意思,在此就不再詳細解讀了。
但我特別想就著求知欲這一點展開講講。

求知欲可能是年輕最大的特征之一,對任何事都感興趣,遇到不明白的一定要問為什么。
而最初的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或者說美德,就是不求回報地分享知識。
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依然在這樣做,我們都受惠于這樣的分享精神,它使得互聯(lián)網(wǎng)不僅可以提供娛樂,還能讓我們學到真正的知識。

但也會有些讀者,回憶起來發(fā)現(xiàn)自己所有時間都用來上網(wǎng)和人吵架了。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學習到任何知識了。
這些人曾經(jīng)是平臺們最喜歡的用戶,畢竟他們足夠活躍,給平臺貢獻了很多流量,他們花費的時間,精力,打出的每一個字,都是平臺賴以生存的養(yǎng)料。
或者說難聽點,他們就是韭菜。
看到這你可能要不服了:
我天天看熱搜,了解這個世界發(fā)生什么事了;看到不能理解的事情,積極發(fā)表觀點,這不也是一種求知欲的表現(xiàn)?
這就是算法高明的地方了,算法會把最容易撩撥起情緒,值得爭吵的事情推到我們面前。
算法吞噬了我們的時間,還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意見至關(guān)重要。
其實很多時候沖突是沒那么嚴重的,更多時候世界是沒有那么糟的。
阿蘭·德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中提過,當我們追隨每日新聞時,一定會從中發(fā)現(xiàn),最黑暗的事實或許就發(fā)生在身邊。
我們花在新聞上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產(chǎn)生兩種情緒——恐懼和憤怒。
那種感覺就像是把一枚海貝貼在耳邊,任由全人類的咆哮將自己淹沒。
于是很多時候,很多人上網(wǎng),以為自己在查閱新聞,在“了解這個世界”,其實都只是為了吵架而吵架,除了宣泄當下的情緒,毫無意義。
甚至時過境遷,當你重新回憶起當時的扯皮,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當時吵架吵錯了,其實對方才是對的。于是開始懊悔、怨恨,覺得自己在虛無中浪費時光。
這不是求知欲的表現(xiàn),這只是精神內(nèi)耗。

另一個事實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大部分的爭論其實都沒啥對錯可言。
就像辯論賽一樣,本質(zhì)上正反都可以說,言之有理就行。
把這個當作愛好,沒事和人對對線可以怡情,但太認真乃至于全身心投入進去,那就得不償失了。
不信你堅持一個月不參與這種吵架,好好讀一本書、做一項運動、學一項技能。然后再回去看,會發(fā)現(xiàn)世界還是一樣。
新聞熱搜上還是差不多的內(nèi)容,那些差不多的人,就著差不多的事情,發(fā)表差不多的觀點。
當然,人在某個階段都是好斗的,都熱愛上網(wǎng)吵架,想要說服,打敗別人,甚至以為這才是年輕該有的樣子。
如果只認為年輕是一個人生階段,十多二十歲,那這樣想也沒有錯。
但在我看來,年輕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風貌。

就跟B站這次五四視頻里說的一樣,年輕是對新的人事物保持興趣,思想開放。
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的東西,讓知識系統(tǒng)保持新陳代謝。
這才是真正的年輕。
相反,現(xiàn)在一些所謂的“年輕人”沉迷與互聯(lián)網(wǎng)上與人爭論,甚至制造爭端,陷在某種周而復始的漩渦里,其實很快就會感到疲憊和無趣,對周遭的人和世界充滿失望和厭倦。
覺得一切都糟糕透了,整個世界毫無希望。
而這種憤世嫉俗,并不會讓大環(huán)境或者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

當然也有人會說,可是現(xiàn)在的大環(huán)境確實很糟糕,我難道要掩耳盜鈴假裝看不到嗎?
是的,現(xiàn)在大環(huán)境是不好,人也確實容易焦慮。
越焦慮,我們越容易在漩渦里打轉(zhuǎn),變得一點就著,心里時常憋著一團沒來由的憤怒和不安。
但大環(huán)境不好是全球性的問題,作為個體,我們能做的,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在逆風環(huán)境中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點,度過艱難時刻。
大環(huán)境復雜嚴峻,我們作為普普通通的個體,到底能怎么辦?
B站五四的片子也許可以給到一些啟發(fā)。那就是保持身體的強健,思想層面的解放,以及尊重和熱愛科學。
也許在短期內(nèi),我們會覺得這很難,甚至覺得即使做到了也沒什么用,這種看似有些“形而上”的行為,似乎依然無法對抗現(xiàn)實層面的問題。
但長期這樣做下去,確實可以讓人保持年輕的,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心態(tài)。
尤其是很多人都未必能意識到,對科學的好奇心,求知欲,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真的會讓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紀,都保持一種精神矍鑠的狀態(tài)。
我們非常尊敬的袁隆平老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幾年其實身體都非常健康,九十幾歲了依然可以下地干農(nóng)活。
因為對他來說,在田野里勞動并不是純粹的吃苦,他就是能從中得到樂趣,甚至是意義感,他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是懷揣著一顆年輕的赤子之心。
包括王渝生教授,80歲了,按理說完全是可以在家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但他不僅依然熱衷于科研事業(yè),還跑來B站做UP主,跟比自己小好幾輪的網(wǎng)友們打交道。
還給自己起了個網(wǎng)名叫“老頑童”。

憑著活躍在B站上繼續(xù)他的科普事業(yè),王老去年還獲得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就像他自己在視頻里說的那樣,一個人的身體依然有細胞的更替,精神上依然保持向外探尋的好奇心,想變老,都不容易。

可是保持年輕的意義又是什么?
年輕,就能對抗大環(huán)境的復雜和低迷嗎?
當然不能。
但至少年輕,就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只有保持年輕,才能在時代的轉(zhuǎn)機到來時,足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和抓住機遇。
就像今年80歲的王渝生教授,他的很多同齡人可能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更別提在B站拍視頻,用年輕人能懂得的語言方式,深入淺出地給大家做科普。
可以說,王老就是比他的同齡人,甚至很多生理年齡上的年輕人,更適應這個時代。
另外,保持年輕雖然未必能左右現(xiàn)實,改變世界,但至少可以不那么容易被世界所改變和動搖。
我們總說年輕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想要“堅持自我”。
年輕的人沒那么容易被裹挾,被影響,被教化,他們相信“什么都錘不了我”。
那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說,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保持年輕,愿意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是不是也就等于讓這個世界也有了那么一點點的變化?
最后,即便是在相對動蕩的當下,有一種年輕,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能多抵御一點外來的壓力也總歸是好事。
雖然世界在撕裂。
但也有人在嘗試修補它。
無論能修補多少,能修補一點是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