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毛片在线,日韩gay小鲜肉啪啪18禁,女同Gay自慰喷水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guān)商代城址發(fā)掘簡報

2021-09-05 14:57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guān)商代城址發(fā)掘簡報

選自《文物》 1997年10期中國歷史傳物館考古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垣曲古城南關(guān)商代城址發(fā)現(xiàn)于1984年,1985-1986年進行了勘査和試掘,第一階段的工作報告已出版氣1988?1989年發(fā)掘工作繼續(xù)進行,在城址東南部開5X5米探方43個,發(fā)掘面積1000余平方米,在遺址中部偏東的夯土臺基區(qū)開5X5米探方9個,2X10米探溝一條,發(fā)掘面積約250平方米(圖一)。現(xiàn)將城址內(nèi)東南部發(fā)掘情況作簡要報道,關(guān)于夯土臺基情況將另文介紹。

一 地層堆積

城址內(nèi)東南部分布有仰韶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商代二里崗期文化層和宋代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堆積較薄,遺跡、遺物不甚豐富;二里頭文化層只有零星分布,遺跡有房子和灰坑,屬于二里頭文化晚期;商代二里崗期文化層分布普遍,堆積較厚,遺物豐富,在地層上分為若干小層,在時代上可分為二里崗下層、上層兩期;宋代文化層分布普遍,堆積厚,對早期地層破壞嚴重;另外發(fā)現(xiàn)了屬于龍山文化的兩個灰坑,出有夾砂灰陶橫籃紋雄和泥質(zhì)灰陶缽等。在此,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宋代堆積暫且從略?,F(xiàn)以T2864西壁剖面為例(圖三)。

第①層黃褐土,土質(zhì)松軟。厚0.1?0.15米。為耕土層。

第②層黃褐土,土質(zhì)較硬。深0.1~0.15、厚0.15-0.25米。為近代擾土層。

第③層分為兩層。

③A層黃雜土,土質(zhì)稍硬,夾雜炭粒、爐渣。深0.3-0.4、厚0.05-0.3米。岀有瓷片和碎瓦等。

③B層黃土,土質(zhì)緊密,較純凈。深0.4-0.7,厚0.15-0.45米。出有殘鐵器和碎瓦等。

以上為宋代文化層。

第④層本探方分為兩層。

④A層淺褐土,土質(zhì)緊密。深0.9-

1.0、厚0.2-0.65米。出有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為二里崗上層。

④B層褐色土,土質(zhì)略硬,含紅燒土粒。深1.2?1.55、厚0.2?0.35米。出有鬲、盆等遺物,為二里崗期下層。

第⑤層土色紅褐,土質(zhì)緊密略硬。深1.5?1.52、厚0?0.6米,岀有罐、缽等陶器殘片,為仰韶文化晚期。

二 二里頭晚期文化遺存

遺跡

1.房址1座(F8)。開口于二里崗下層時期的④G層下,半地穴連間建筑。南北向,門向北,平面形狀為不規(guī)則長方形。門道位于房址北部,長條形,長1、寬0.8米,有二級臺階。

居室分前、后兩室,中有斜坡通道相連。前室長方形,直壁平底,地面未經(jīng)加工。長4.1、寬2.4、深2.25米。后室略呈長方形,直壁平底,生土地面平坦,未經(jīng)加工。長2.75、寬3.5、深1.45米。通道為一緩坡,上鋪一層鵝卵石。長2.75、寬3.5米。

后室中央有柱洞2個。D1直壁、圜底,深0.45米,D2底不平,深0.45米。

灶共7個,分為平面支灶、灶坑和灶龕三種。平面支灶形成的燒土面灶址3個(Z1、Z6、Z7),分布在前、后室地面上,有的有圓柱體燒土支架。Z1為兩塊圓形燒土面相連。

為一高出地面0.15米的平臺,灶面偏西立一高約0.1米的圓形燒土柱;Z6東側(cè)有一高0.15米的圓形土柱。灶坑1個(Z3),在后室地面上挖坑而成,鍋底狀,口徑0.65米,坑壁高岀地面0.4米,坑深0.65米。灶龕3個(Z2、Z4、Z5),在前后室的墻上掏挖而成。Z2于前室西壁,穹窿頂,平底,距地面0.1米,龕底燒成紅色。寬0.6、高0.75、進深0.35米。Z4于后室西南部,靠南壁,底略下凹于地面,斜向上伸入南壁0.3米,穹窿頂,平底。寬0.9、高1.15米。兩側(cè)豎有兩個高0.15米的圓形燒土柱。Z5于后室南壁中部,大部分在居住面上,斜向上伸入南壁0.25米,平面圓角方形,穹窿頂,平底。寬0.8、高0.85米。

壁龕4個°K1、K2于前室西壁靠北,K1底距地面0.5、寬0.42、高0.45、進深0.35米。K2底距地面0.2、上寬0.55、下寬0.35、高0.8、進深0.27-0.35米。K3于后室西壁上,底與居住面平齊,寬1、高1.1、進深0.45米。K4于前室東壁上,底距地面0.5、寬0.7、高0.6、進深0.4米(圖二)。

房內(nèi)堆積分上、下兩層。上層黃紅色土,口尊、鬲、甑、小口甕、盆、卜骨等,上、下層遺物間無明顯差別。

2.灰坑依口部形狀分為圓形、橢圓形、圓角長方形和不規(guī)則形四類。圓形包括袋狀、筒狀和鍋底狀三種形制;橢圓形有筒狀和鍋底狀兩種。坑內(nèi)填土多為灰土。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余為石、骨、蚌器及動物骨胳等,有兩個灰坑中發(fā)現(xiàn)人骨數(shù)塊。如H406開口于屬于二里崗下層的4G層下,口部不太規(guī)則,壁斜直,底不平,深1.1米。岀有殘玉柄形飾、深腹罐、帶霧(耳)罐、斂口甕和卜骨等(圖四)。

遺物

1.玉石器玉器只有柄形器1件,石器較硬,厚約0.75-1.5米;下層灰褐色土,稍絕大部分為磨制,器種有斧、鏟、刀、鑿、鐮、球玉柄形器標本H406:2殘長6.3、寬1.9、厚0.7厘米(圖五1)。

斧標本F8±:3磨制。長圓形,雙面弧刃。長14、寬5.6、厚4.3厘米(圖五:2).

鏟標本H469:16磨制。長方形,雙面弧刃,刃部寬于頂部。長16、寬8.8、厚1.2厘米(圖五:3)。

刀標本F8±>2磨制。長方形,單面直刃,中部有穿孔。長8.4、寬4.6、厚1.2厘米(圖五:4)。

鑿標本F8下:15磨制。單面直刃。長6.3、寬2.09、厚1厘米(圖五我)。

鐮標本F8下:35磨制。雙面直刃,刃部有齒。長10.7,寬4、厚0.7厘米(圖五:6)。

鐮標本F8下:2磨制。三棱體,圓柱形鋌。長5.8厘米(圖五:7)。標本「8下:25磨制。圓柱形身,前鋒三棱形。殘長4.7厘米(圖五⑻。

環(huán)標本F8下:19磨制,殘。截面為圓形(圖五:9)。標本F8下:30截面為扁圓形。外徑7.4厘米。

穿孔器標本F8下:40磨制。一端近三角形,中部有一菱形孔。長6.8、厚1厘米(圖五?10)o

2.骨蚌器

骨錐標本F8下:45用動物腔骨劈裂后制成。長8.3厘米(圖六,1)。

骨鐮標本F8下:18磨制。三棱體,錐形鋌。長7.8厘米(圖六:2)。

骨匕標本F8下:27磨制。殘長7.2、寬1.7厘米(圖六:3)。

骨鏟標本F8下:13用動物下頜骨切磨而成。長18.6、寬2.8?7厘米(圖六:4)。

骨笄標本F8下:7磨制。圓錐形。殘長13.3厘米(圖六,5)。

卜骨標本F8下:17動物肩胛骨制成,施灼。殘長9.6厘米(圖六:7)。

蚌錐標本F8下:1長12厘米(圖六:6)。

蚌刀標本F8下:47中部有一穿孔。長5.2、寬4.7厘米(圖六:8)。

3.陶器按質(zhì)地分為夾砂和泥質(zhì)兩種,有灰、灰褐、紅褐、紅和黑等色。夾砂灰陶最多,其次為泥質(zhì)灰陶、夾砂灰褐陶,有少量泥質(zhì)紅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籃紋、方格紋、我紋和云雷紋等。以手制為主,有的口沿等部位經(jīng)慢輪修整。器種有鬲、甑、大口尊、罐、甕、盆、刻槽盆、豆、碗、杯、甌、鼎、紡輪等。其中,大口尊,深腹罐和帶鑿(耳)罐較多,鼎只見一足。

鬲標本F8下T8夾砂灰陶??诼猿?,短頸,袋形足,實足根較矮。通體飾繩紋??趶?1 18、高23.6厘米(圖七:1)。

甑標本F8下:54泥質(zhì)黑灰陶。侈口,1折沿,斜腹下收,平底,底有孔。沿下有一對雞冠形鑒,腹上部磨光,下部飾繩紋??趶?3、底徑10、高14.2厘米(圖七八)。

大口尊數(shù)量多,多為泥質(zhì)灰陶,也有泥質(zhì)褐陶。敞口,肩徑多大于或等于口徑。標本F8下我3泥質(zhì)褐陶。敞口,肩徑略小于口徑,下腹內(nèi)收,底內(nèi)凹。頸部磨光,腹及底飾繩紋,其上有凹弦紋八周??趶?4、底徑9.5、高34.9厘米(圖七,3;九)。標本F8 T-55泥質(zhì)灰陶。侈口,沿微卷,肩徑略大于口徑,斜腹,平底。頸部有弦紋兩組,肩飾附加堆紋,腹飾繩紋??趶?0、底徑9、高32厘米(圖七一O)。標本F8下:68泥質(zhì)灰陶。口徑等于肩徑,頸磨光,近肩處有凹弦紋二周,肩有泥突,腹飾繩紋??趶?2、殘高30厘米(圖七:5)。標本F8下:49泥質(zhì)灰陶。圓唇,侈口,肩徑大于口徑,收腰,凹底。肩飾凹弦紋一周,腹飾繩紋,上有凹弦紋七周(圖七,6)。標本H406> 133泥質(zhì)灰陶。尖唇,敞口,折肩,腹下斜。腹飾繩紋??趶?8、殘高13.5厘米(圖七:7)

帶鋬(耳)罐數(shù)量多,多為夾砂灰陶,腹飾拍印繩紋,口沿上有鑒,因缺少復(fù)原器,可能為一側(cè)有耳一側(cè)有案,或雙耳或雙霎。多在沿下加厚或貼泥條。標本F8下:69夾砂灰陶。敞口,飾拍飾繩紋,有橋形塾(耳)。口徑20、殘高6.5厘米(圖七:8)。

深腹罐分為兩型。

A型鼓腹。標本F8下我0泥質(zhì)黑陶。平沿,短頸,平底。周身繩紋,除近底處外,余被抹去,上施凹弦紋四組??趶?#34;、底徑8.5、高24.6厘米〈圖七:9;——)。

B型直腹。數(shù)量多,均為夾砂陶,陶色褐灰參半。敞口,腹飾繩紋,有的口沿加厚或腹部飾舌形鑒。標本F8下:61夾砂褐陶。尖唇,敞口,腹飾斜繩紋。口徑22、殘高8厘米(圖七,10)。標本H406>32夾砂褐陶。方唇,敞口,頸下有一對舌形霧,腹飾繩紋??趶?1、高19厘米(圖七:11)。

折肩維標本F8下:64,泥質(zhì)灰陶。侈口,折肩。唇上有一凹槽,頸上凹弦紋兩組,腹飾繩紋??趶?7、殘高12厘米(圖七:12)。

圓腹罐標本H406?30夾砂灰陶。方唇,沿面內(nèi)凹。腹飾粗繩紋??趶?6.5、殘高8.4厘米(圖七:13)。

斂口甕標本H406:34泥質(zhì)灰陶。圓唇,斂口,折肩,兩側(cè)有案,其上有小圓餅兩個。肩腹飾凹弦紋四組,近底飾交錯籃紋??趶?4、殘高16厘米(圖七門4)。

小口甕標本F8下,56泥質(zhì)灰褐閉。侈口,圓肩,下腹內(nèi)收,小平底。同身飾斜繩紋??趶?2、高43.6、底徑14厘米(圖七,15)。

深腹盆芬為2型。

A型直腹.標本F8T?58泥質(zhì)黑陶。侈口,平底。腹飾繩紋,其上有凹弦紋兩組,其間繩紋抹平.口徑33、底徑16、高19厘米(圖七,16).標本F8下,51泥質(zhì)褐陶。尖唇,侈,口,頸部磨光。腹飾繩紋??趶?4、殘高7厘米(圖七,17)。

B型折腹.標本F8上,5泥質(zhì)灰陶。卷沿,腹徹鼓,平底?同身飾繩紋,沿下繩紋抹平??趶?7.5、底徑9、高14.6厘米(圖七:18).

豆標本F8下,73泥質(zhì)灰褐陶。敞口,卷沿.斜腹?柄殘.素面’口徑22厘米(圖七:19)。

紡輪標本F8下:9泥質(zhì)紅褐陶。圓形,中間有孔,素面。直徑4.6、孔徑0.4、厚2.2厘米(圖七,20)。

陶拍標本H441:1泥質(zhì)紅陶。素面。長6.3、寬3.5、孔徑0.45厘米(圖七:21)。

三 二里崗下層文化遺存

遺跡

1.墓葬11座。兒童墓3座,其中甕棺葬1座。成人墓8座,其中骨架不全者4座,有的股骨以下被截,有的足腕以下和脛骨下部被截.有的僅余股骨以下部分無隨葬品。仰身屈肢葬 2 座,仰身直肢葬 3 座,其余葬式不明。能辨明屬于二里崗下層的有 5 座。其中 M16 墓壙為長方形,北部被 G14打破。殘長 2.86、寬1.67、深1.15 米,方向 4度。葬具為長方形棺,長 2.3、寬 0.76 米。慕主頭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壯年男性。骨架周圍土色褐紅,不見肋骨、脊柱和上肢骨,左髕骨旁有殘玉飾1件。墓壙東西與棺之間為熟土二層臺,高 0.65、東側(cè)寬0.45、西側(cè)寬 0.52 米。二層臺上有約 0.2 米的填土,上置殉人和隨葬品。殉人位于東側(cè),頭向北,面向慕主,側(cè)身屈肢,雙手似經(jīng)捆縛,為青年女性,頭部有1骨笄和1陶罐,西側(cè)有圓形陶餅1件,東北部有卜骨1件,西南角有銅爵、斝各1件,豬下頜骨1件,玉柄形飾1件(圖一二)。

2.灰坑坑口平面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guī)則四類。前兩者的形制有鍋底狀、袋狀和筒狀三種形制,長方形的有直壁平底和不規(guī)則兩種形制。如H353開口于屬于二里崗上層的④B層下,圓形袋狀坑??趶?.05、底徑1.5、深1.2米??酉虏慷逊e發(fā)現(xiàn)人骨,分多層疊放,無序??杀鎸?個個體,在一俯身人骨的左下脛骨和腓骨之間嵌入柳葉狀銅能(圖一三)。

3.窯址4座。屬于二里崗下層的1座(Y3),開口于屬于二里崗下層的④B層下,被H395打破,并打破生土。窯室平面為圓形,上小下大,狀如袋形坑。窯室直徑1.6米,窯壁只南半部殘留0.32米。窯算面平整光滑,直徑1.5、厚0.15米?;鹧?7個,多圓筒狀,孔徑0.07~0.08米??拷胁扛魤Φ膬膳呕鹧巯驏|西兩側(cè)斜穿算面,與東西火膛相通,算底面凸凹不平,有成排木棍印痕,似先在火膛邊與隔墻之間平仰身屈肢葬2座,仰身直肢葬3座,其余葬式不明。能辨明屬于二里崗下層的有5座。其中M16墓坊為長方形,北部被G14打破。殘長2.86、寬1.67、深1.15米,方向4度。葬具為長方形棺,長2.3、寬0.76米。墓主頭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壯年男性。骨架周圍土色褐紅,不見肋骨、脊柱和上肢骨,左競骨旁有殘玉飾1件。墓坊東西與棺之間為熟土二層臺,高0.65、東側(cè)寬0.45、西側(cè)寬0.52米。二層臺上有約0.2米的填土,上置殉人和隨葬品。殉人位于東側(cè),頭向北,面向墓主,側(cè)身屈肢,雙手似經(jīng)捆縛,為青年女性,頭部有1骨笄和1陶縮,西側(cè)有圓形陶餅1件,東北部有鋪一層木棍,再在其上建算面?;鹛旁诟G下方,中間有一支撐窯算的隔墻,使火膛分為東西兩個半圓形。隔墻長1.45、寬0.2、高0.55?0.85米?;鹛艝|半部最寬處0.62、西半部0.6米?;鹛疟诿媛灾?,底部緩平,四壁及算底被燒結(jié)?;鹛诺奈鞅辈坑袡E圓形火門,徑0.46?0.62、高約0.4、高于火膛底0.15~0.45、進深0.45米(圖一四)。

遺物

1.銅器

爵標本M16:9橢圓形敞口,前有窄流,后有尖尾,束腰,腰腹間有明顯的折棱分界線,平底。三棱形足尖外侈,一足殘。柱位于口流相接處,為近三棱形。腰部飾饕餮紋一周。高 16.5、口長14.4、口寬5.2 厘米(圖一五1)。

斝 標本 M16+8 敞口,斜平沿,腹圓凸,國底,底附三錐狀空足,頸腹間有一半圓形,中部留有鑄造時的脊棱??谘厣嫌袃蓚€對稱的三棱狀柱。雙柱對應(yīng)的頸下飾有弦紋兩道,間以乳釘,弦紋下飾圓圈紋??趶?5.8,腹徑12、通高28.4厘米(圖一五:3)。

鏃標本H353:3三角形鑲身,圓柱形鋌。長6.8厘米(圖一五:2)。 4

2.玉石器玉器只有柄形器和殘玉飾2件;石器大部分為磨制,有斧、鏟、刀、鑿、鐮、礪石、鐮和環(huán)等。

玉柄形器標本M16:7刃部殘。殘長8.7、寬L 8、厚1.2厘米(圖一八:1)。

殘玉飾標本M16:5—面平直,一面圓凸。殘長3、寬1.4、厚0.7厘米(圖一八:2)。

斧標本H470?1磨制。雙面直刃。殘長12.6、寬7.2、厚6厘米(圖一八潟)。

鏟標本H265:3磨制。雙面弧刃。殘長6.8、寬9、厚0.8厘米(圖一八:4)。

刀標本H524:13磨制。雙面直刃。中部一穿孔,孔徑0?5厘米。殘長8、寬4.9、厚0.7厘米(圖一八:5)。

鐮標本H405>1磨制。雙面直刃,刃部有齒。長6.8、寬3.9、厚0.7厘米(圖一八,6)。

鑿標本H405?2磨制。長方形,雙面直刃。長10.2、寬4.4、厚1.5厘米(圖一八,7)。

鏃標本H265'4磨制。殘長8.3、寬?3.8、厚0.8厘米。

3.骨蚌器 +

骨錐標本H468:2長,7.4、寬1.5厘米(圖一六

骨匕標本H468H1殘長7.7、寬2.7厘米(圖一六:2)。

骨鏃標本H445-9削制而成。身為三棱形,鋌為三角形。長7、寬1.7厘米(圖一六:3)。H405:6磨制。身為柳葉形。殘長3.6、寬1.1厘米(圖一六:4)。H405>4磨制。身為三棱形,鋌為圓柱形。長6.2厘米(圖一六,5)。

骨笄標本H405-3磨制。

圓柱形。殘長 7.8 厘米(圖一六∶6)。標本 M16∶3 磨制。圓柱形。殘長 12 厘米(圖一六t7)。

蚌刀 標本 H445∶5 長 9.8、殘寬 5.2、厚0.4厘米(圖一六∶8)。

4.陶器 按質(zhì)地分為夾砂和泥質(zhì)兩種,有灰、灰褐、黑和紅褐等色。夾砂和泥質(zhì)灰陶最多。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等,繩紋為大宗。有鬲、杯、瓶、大口尊、罐、甕、壺、盆、刻槽盆、簋、豆,斂口甕、器蓋、鼎、刀、紡輪和網(wǎng)墜等,其中鬲、瓶、大口尊和盆數(shù)量最多。

鬲 均為夾砂陶,飾繩紋。分為 2 型。 A 型 侈口,圓唇,鼓腹,除口沿及實足根外,通體飾繩紋。標本 H45017 器大,袋狀實足根??趶?34、高 39.4厘米(圖一七∶1)。

B 型 尖唇,折沿,沿面窄平或帶有一凹槽,實足根較高。標本 H450∶10 沿面帶一凹槽,袋狀足??趶?18、殘高16.5 厘米(圖一七 i2)。

甗 均為夾砂陶,飾繩紋。標本 H450∶5灰陶。圓唇,侈口,腹微鼓,束腰,腰有算隔,下部殘。腰部有附加堆紋一周。腹徑 24.8、腰徑 15.2、殘高 11.5 厘米(圖一七∶3)。標本H450>5灰陶。圓唇,侈口,腹微鼓,束腰,腰有算隔,下部殘。腰部有附加堆紋一周。腹徑24.8、腰徑15.2、殘高11.5厘米(圖一七:3)。標本H450:9黑皮陶。束腰,腰部有算隔,襠較低,上部殘。腰徑15、殘高20厘米(圖一七,4)。

甑標本H419:1泥質(zhì)灰陶。敞口,折沿,深直腹,底有棗核形孔。口沿下飾繩紋。口徑26.5、高19厘米(圖一七:5)。

大口尊數(shù)量較多,均泥質(zhì)灰陶。敞口,束頸,口徑大于肩徑,肩部有附加堆紋一周,腹飾繩紋。標本H405-12口徑稍小于肩徑,肩部飾附加堆紋一周。頸肩處有凹弦紋二組,腹飾繩紋。口徑25、殘高16.5厘米(圖一七|6)。標本H464;l束頸,折肩,亞腰,平底。肩部飾凹弦紋一周,腹飾繩紋,上有凹弦紋四周??趶?8、底徑11、高29厘米(圖一七,7)。

小口罐標本M16>2泥質(zhì)灰陶。侈口,矮領(lǐng),折肩,鼓腹,平底。領(lǐng)下凸弦紋一周,肩上飾凹弦紋三組,腹部飾繩紋,其上飾凹弦紋五組??趶?5、底徑8、高22.4厘米(圖一七:8)。

深腹罐數(shù)量比較多,均為夾砂灰陶。敞口,通體繩紋,上腹繩紋被抹光??煞譃?型。

A型圜底。圓唇,腹微鼓,最大徑在腹下部。標本H395?7頸下飾繩紋。口徑20、殘高20.5厘米(圖一七【9)。標本H48613口徑18、高30.8厘米(圖一-GO).

B型凹底。標本H395-3沿下繩紋被抹??趶?0、底徑9、高35厘米。

深腹盆數(shù)量較多,均為泥質(zhì)陶。可分為2型。

A型直腹。標本T3065④B:1灰陶。平沿,直腹,下腹斜內(nèi)收,底內(nèi)凹。上腹飾弦紋兩組,下腹飾繩紋??趶?6、底8、高14.7厘米(圖一七門1)。

B型折腹。標本M15?4圓唇,通體繩紋,頸下繩紋被抹光。口徑24、底8、高16.5厘米(圖一七,12;一九)。

刻槽盆 標本 H395∶1 泥質(zhì)灰陶。口微敞,直腹,盆內(nèi)刻槽四組,平底。腹飾繩紋??趶?25、底徑 9、高17.5厘米(圖一七∶13)。

散口盆 標本 H4864 泥質(zhì)黑陶。平沿,散口,斜腹,平底。素面。口徑 29.5,底徑10、高 11.6 厘米(圖一七14)。標本H450∶8泥質(zhì)灰陶。平沿,敞口,斜腹,平底??趶?31、底徑 10、高 10.6 厘米(圖一七t15)。

四系壺 標本 M15∶2 泥質(zhì)灰陶。圓唇,直口,高領(lǐng),圓肩,肩腹各有一對橋形耳,底內(nèi)凹,頸肩磨光。腹飾繩紋??趶?2、底徑6、高24.6厘米(圖一七,16二o)。

簋均為泥質(zhì)灰陶。標本M15?l平沿,腹微鼓,圈足殘。磨光,腹底有繩紋??趶?6.5、殘高12.5厘米(圖一七,17)。標本H450I11圓唇,平沿,沿面有一凹槽,直腹,腹底殘。上腹凸弦紋兩周。口徑31、殘高15厘米(圖一七18)。

豆標本M15?3泥質(zhì)黑皮陶。平折沿,豆盤園底,柄殘。磨光,柄上飾凹弦紋。直徑14.5、殘高11厘米(圖一七:19)o標本M405?21泥質(zhì)灰陶。卷沿,圓唇,豆盤圜底。素面。

器蓋標本H395:2泥質(zhì)灰陶。覆缽狀,菌形紐,圓唇,素面。底徑23.5、高10.6厘米(圖一七:21)。標本H4O5-19泥質(zhì)黑皮陶。覆缽狀,菌形紐,子母口。頂面飾凹弦紋三組.底徑17、高10.4厘米(圖一七|22)。

斂口甕標本H453?12泥質(zhì)灰陶。圓唇,斂口,圓肩,肩有耳,腹殘??趶?4、殘高8.2厘米(圖一七23).

網(wǎng)墜標本H405-9泥質(zhì)灰陶。中部有孔,器上有凹槽三道。長3.9、直徑1.8厘米(圖一七24)。

圓片標本M16:4直徑4.8、厚0.7厘米(圖一七:25)。

四 二里崗上層文化遺存

遺跡

1.房址1座(F7)。開口于屬于二里崗上層的④C層下,半地穴式,平面近方形。南北長3.7?4.1、寬3.5?3.6、穴壁殘留0?0.4米。地面抹有一層紅膠土,土質(zhì)堅硬,表面不太光滑,四周高,中間低,厚0.3-0.7厘米。房內(nèi)堆積自上而下為灰褐土、紅色沙土和草泥土三層。殘留柱洞6個。D1深0.2米;D2底部墊有三塊小石礎(chǔ),深0.2米;D3底部有料礒石塊,深0.2米;D4、D5深0.1米;D6深0.5米。灶坑位于西北角,平面呈橢圓形,長1.2、寬1.1米。南北兩面呈斜坡狀與活動面相連。灶坑平整,光滑,堅硬,呈青灰色。門道位于西南角,方向181.5度。長1.52、寬0.75?1.1、深0.4米。為臺階式,臺階高0.15、寬0.22米(圖二一)。

2.灰坑依口部形狀分為圓形、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三類。圓形包括袋狀、鍋底狀、筒狀三種;橢圓形包括鍋底狀和筒狀二種??觾?nèi)填土以灰褐土為多。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其他為石、骨、蚌器及動物骨胳。有用灰坑埋人現(xiàn)象。如H392開口于屬于二里崗上層的④A層下。圓形,平底??趶?.2、底徑3.19、深1.9米。堆積可分上、下層,時代上無明顯區(qū)別。出有鬲、圜底罐、深腹盆等。在下層發(fā)現(xiàn)人骨架一具,俯身,面向西部,頭向北偏西13度,頭高腳低,缺左手尺骨,為青年男性(圖二二)。

3.墓葬M19開口于屬于二里崗上層的④A層下,單人豎穴土坑墓。長3.8、寬1.1、深0.1米,方向5度。側(cè)身屈肢葬。隨葬陶器鬲、豆、罐、盆4件,鬲在墓主頭部,余在其腳下(圖二三)。

甕棺墓W2開口于宋代層下,在一個長0.68、寬0.53米的土坑里,雙罐對置,內(nèi)葬一小孩。

4-窯3座(Y1?Y3)。殘甚,情況不明。

5.G14這兩季發(fā)掘的11個探方里均有發(fā)現(xiàn),情況基本相同②。

遺物

1.銅器

刀標本H3O7:7兩邊有刃,一邊為單面弧刃,一邊為單面直刃。殘長3、寬2.8厘米(圖二四1)

2.石器絕大部分為磨制的生產(chǎn)工具,有斧、鏟、鐮和刀等。

斧標本H285:7刃部磨制,余為琢制。雙面直刃。殘長10、寬5.2、厚4.8厘米(圖二四,2)。

鏟標本H307?8磨制。長方形,雙面刃,刃部殘。殘長17.4、寬8、厚2厘米(圖二四,3)。

刀標本H253:2磨制。單面直刃,孔對鉆而成。殘長5.2、寬4.6、厚0.8厘米(圖二四:4)。

鐮標本H3O7:5磨制。雙面弧刃,刃部有齒。長8.9、寬3、厚0.8厘米(圖二四:5)。

3.骨角器

骨錐標本H307:4由動物脛骨劈裂而成,打磨光滑。長7.4、寬1厘米(圖二四:6)。

角錐標本H482:2由動物角磨制。長5.7、寬1.4厘米(圖二四:7)。

骨匕標本H490U由動物肋骨磨制。長16.5、寬1.4、厚0.4厘米(圖二四:12)。

骨鐮標本H429:2切削而成。微身柳葉形,鋌為三角形。長8.4厘米(圖二四:8)。

骨笄標本H307:3圓錐形。殘長7.3厘米(圖二四:9)。

卜骨標本H482:l只施鉆。殘長6、寬2.6厘米(圖二四:10)O標本H375>2動物肩胛骨,切去骨臼,脊面削平,先鉆后灼(圖二四:11)。

4.陶器按陶質(zhì)分為泥質(zhì)和夾砂兩種,有灰、灰褐、紅褐和黑等色,其中以夾砂和泥質(zhì)灰陶占絕大多數(shù)。制法以手制為主,口沿等部位經(jīng)慢輪修整。紋飾有繩紋、素面、弦紋、附加堆紋和云雷紋等。器種有鬲、朗、甑、大口尊、深腹罐、甕、盆、篦、斂口甕、器蓋、刻槽盆、鼎、陶拍、網(wǎng)墜和環(huán)等。其中鬲、大口尊數(shù)量最多,深腹罐、盆、甑、寰、豆其次,鼎等只偶見其足。

鬲數(shù)量最多,均夾砂灰陶,腹飾繩紋??煞譃?型。

A型卷沿方唇。標本H488:8體瘦高,唇下起棱。沿下飾粗繩紋??趶?6、殘高19厘米(圖二五,1)。

B型平折沿。標本M19:l體近方形,尖唇,沿面有一突棱。頸下凹弦紋一周,腹部飾粗繩紋。口徑13.6、高15.4厘米(圖二五,2;二六)。

C型數(shù)量最多,翻沿,方唇,沿面有凹弦紋一周。標本H3O7:9體呈正方形。頸部飾凹弦紋二周,間有重環(huán)紋??趶?4、殘高15.5厘米(圖二五:3)。標本H465:6夾砂灰陶。折頸。飾粗繩紋(圖二五:4)。標本H269H6最大徑為口徑,下腹瘦直??趶?9、高23厘米(圖二五,5)。

甑標本T2667④A:5泥質(zhì)灰陶。侈口,卷沿,直腹,底有棗核形孔。腹飾繩紋,兩側(cè)有一對雞冠形鑒??趶?4、高20.5厘米(圖二五:6)。標本T2665④B:10泥質(zhì)灰陶。侈口,束頸,斜腹,底有二桶圓形孔,腹有煙熏痕。腹飾斜繩紋(圖二五:7)。標本T2665④B:ll夾砂褐陶。侈口,圓唇,卷沿,深直腹,底有一圓孔。腹飾繩紋??趶?3.5、底徑7、高18.2厘米(圖二五:8)。

大口尊數(shù)量多,均為泥質(zhì)陶。敞口,長頸,口徑大于肩徑。標本H375?4,圓唇,肩部飾附加堆紋兩道,頸飾凹弦紋二道,腹部飾繩紋和凹弦紋??趶?2、殘高27厘米(圖二五:9)。

高領(lǐng)罐標本M19:3平沿,口沿下有兩個對稱的孔,高領(lǐng),折肩,斜腹,底內(nèi)凹。頸、肩飾凹弦紋,腹飾弦紋和繩紋??趶?1、底徑5、高15厘米(圖二五,10.二七)。

平沿深腹罐標本H488:1泥質(zhì)灰陶。方唇,平沿,深直腹,底內(nèi)凹,腹部飾凹弦紋三周,其間繩紋被抹去,腹下部飾交錯繩紋??趶?9、底徑7、高20.4厘米(圖二五:11).

深腹罐數(shù)量較多,均為夾砂灰陶。通體繩紋。可分2型。

A型圜底。標本H307H5折沿,方唇,沿面有一凹槽。頸下飾繩紋。口徑18、殘高13厘米(圖二五:12)。標本H488>3卷沿,方唇。頸下飾較粗的繩紋。口徑20、殘高11.5厘米(圖二五13)。

B型凹底。標本H488>6折沿,厚方唇。頸下飾附加堆紋一周,其下飾繩紋??趶?0、殘高20厘米(圖二五:14)

深腹盆數(shù)量較多,均為泥質(zhì)灰陶。標本M19:4圓唇,斜平沿,直腹,底內(nèi)凹,上腹磨光,飾凹弦紋三組,下腹飾繩紋。口徑26.5、底徑9、高18.8厘米(圖二五:15;二八)。

淺腹盆均泥質(zhì)灰陶,敞口。標本H269G7卷沿,尖唇,斜腹。腹飾繩紋??趶?9、殘高7厘米(圖二五:16)°H253:6平沿,圓唇。腹飾斜粗繩紋??趶?0、殘高7.5厘米(圖二五:17)。

刻槽盆均為灰陶。標本H414:3尖唇,沿斜平,斜腹,腹內(nèi)有不規(guī)則凹槽??趶?8、殘高10厘米(圖二五>18).標本H414:8圓唇,卷沿,斜腹,腹內(nèi)有凹槽。沿下飾繩紋,其上有凹弦紋。口徑27、殘高10.5厘米(圖二五:19)。

簋均泥質(zhì)灰陶。標本H285:10圓唇,平沿,腹微鼓,圈足殘。腹飾弦紋。口徑34、殘高12.5厘米(圖二五:20)。標本H310:2圓唇,平沿,兩側(cè)有耳,耳上有泥釘兩個。腹飾饕饗紋。磨光??趶?4、殘高10.6厘米(圖二五?21)o

豆均泥質(zhì)灰陶。標本M19?2圓唇,折沿,假腹,粗把。腹及把上飾凸弦紋。口徑14.8、底徑11、高11厘米(圖二五>22)-九),標本H269?12圓唇,平沿,假腹,柄殘,素面??趶?3、殘高6.5厘米(圖二五:23)。

斂口甕均泥質(zhì)黑皮陶。標本T2858④A?16圓唇,斂口,圓肩,肩部有耳。肩、腹飾凹弦紋,腹以下殘。口徑28、殘高17厘米(圖二五>24)O

大口缸標本T2566?B>3夾砂黑皮陶。方唇,直口,口下飾附加堆紋一周,其下飾繩紋。口徑36厘米(圖二五>25)O

網(wǎng)墜標本H482-3泥質(zhì)灰陶。圓柱形,兩側(cè)各有一凹槽。長3.2、徑2厘米(圖二五,26)

五 結(jié) ?語

垣曲商城位于晉南黃河北岸,其南面為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類型分布的中心——豫西地區(qū),西北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分布中心一運城盆地,地處兩種類型的交匯地帶,在文化面貌上也有所反映。垣曲商城二里頭文化肉器的陶質(zhì)、陶色及其變化與東下馮是一致的,早期褐陶數(shù)量較多,晚期以灰陶為主,攝間占一定比例氣二里頭類型以灰陶為主,有一定數(shù)量的黑陶,褐陶數(shù)量一直較少氣器類上,兩個類型的炊器均以形態(tài)各異的圓腹輜、深腹購為主,鬲、鼎、甌、甑居次要地位,但東下馮常見的姬和斂口學,在二里頭少見或不見;垣曲的炊器是以深腹繽和圓腹罐為主、甑其次,鬲、鼎很少,也不見斂口罐。但在器物造型上與東下馮接近,如深腹罐多為敞口、深腹、平底,而不是二里頭的圜底;在罐、盆等器物的口沿下貼扁平泥條使之加厚的作法與東下馮一致。垣曲既有較多二里頭特有的刻槽盆,又有少量東下馮特有的蛋形甕,并和東下馮一樣缺少二里頭的常見器三足皿、平底盤、瓠和鬻等。垣曲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和位于黃河對岸與之鄰近的鄭窯遺址?一樣,既有自身特點又融合了兩個類型的因素,但各有側(cè)重,它究竟屬于何種類型,還有待于今后對材料進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其時代,根據(jù)器物形制推斷大致相當于二里頭的三、四期。

垣曲商城的商代遺存與以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為中心的商文化中心地區(qū)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均是夾砂灰陶和泥質(zhì)灰陶占絕大多數(shù);紋飾中繩紋占絕大多數(shù),有少量弦紋、附加堆紋和饕饗紋等;鄭州商城幾乎囊括了垣曲所見的器物,垣曲缺少鄭州商城的陶卑、仿銅鼎等;器物形制和各種器物所占比例也大致相同;器物的早晚變化規(guī)律也一致,器壁由薄到厚,繩紋由以中細繩紋為主發(fā)展為中粗繩紋占多數(shù),鬲、蔽由早期的卷沿、圓唇發(fā)展為晚期的翻沿、方唇,大口尊由口徑小于肩徑發(fā)展為口徑大于肩徑,且頸部加長。垣曲二里崗下層文化的鬲、、大口尊等器物形制與鄭州二里崗"H17 的同類器物相同或相近,即相當于二里崗下層的晚段。從垣曲商城三里崗上層的器物形態(tài)來看,在時代上相當于鄭州二里崗上層。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此次發(fā)掘的11座商代墓中,有3座兒童墓,另外8座成人墓中有4座骨架不全,占1/2。利用灰坑埋人現(xiàn)象也較普遍,在一人體的脛骨上還嵌有銅麻,為商城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執(zhí)筆:王睿 佟偉華

繪圖:王文武

攝影:李建生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guān)商代城址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文山县| 西林县| 丰原市| 大厂| 罗定市| 眉山市| 湟中县| 商河县| 高阳县| 龙胜| 泰宁县| 奉化市| 乌恰县| 胶南市| 商都县| 合川市| 扎赉特旗| 大田县| 湘潭县| 定边县| 开阳县| 青田县| 醴陵市| 丽水市| 佳木斯市| 北宁市| 伽师县| 桐城市| 右玉县| 平遥县| 略阳县| 福州市| 炎陵县| 沁源县| 天峻县| 囊谦县| 巢湖市| 东城区| 金堂县| 津南区|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