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創(chuàng)造了雄獅神話(轉(zhuǎn)自玉麒麟火虎)

對于獅斑,據(jù)說獅子王曾經(jīng)在獅吧細致總結(jié)過,但我沒有看過,留在我腦海里的是大牙兄弟的“再談永恒敵人”,本“虎黑”看過之后受益匪淺,于是今日特發(fā)此貼,還望吧友們多多發(fā)言理性探討。
長久以來,公獅與斑斑的關(guān)系是沒有懸念的,吧友們普遍認為無論多少只斑斑都不敢挑戰(zhàn)成年雄獅,然而真是這樣嗎?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要感謝兩個人:箱子和大牙。首先是箱子,在群里率先向“斑斑不敢挑戰(zhàn)成年公獅”的論點提出質(zhì)疑,并出示了東非地主雄獅遭斑斑攻擊的圖片,也就是獅斑貼的第31樓,而后要感謝大牙,大牙首先證實了箱子圖片的真實性,進而提供了東非獅斑互動的資料,因此這個議題我們在群里也基本討論清楚,現(xiàn)在總結(jié)給大家。

首先我們看下火山口獅子搶斑斑的表格表格中標黃的一列便是成年公獅在搶斑斑的獵物時沒有成功,而且肉剩下的還不少,其他幾次是因為獵物基本吃光了。
眾所周知,火山口的斑斑數(shù)量很多,從火山口的觀察來看,可是這里的公獅在奪食時并非是100%,大牙提供的馬賽馬拉研究再次揭示了這個特點,數(shù)據(jù)來自1998-2014的整理,跨度16年,觀察方法與火山口類似,也是定期觀察,來看下圖:

上圖統(tǒng)計了成年公獅在場與不在場的情況下,獅斑奪食中斑斑的成功概率,橫軸是斑斑的數(shù)量,縱軸是成功概率,可見當斑斑的數(shù)量超過30只后,即使公獅在場,概率在0.4-0.6之間。
再看這個圖:

上圖統(tǒng)計了成年公獅在場與不在場的情況下,獅斑出現(xiàn)奪食情況的概率,橫軸是斑斑的數(shù)量,縱軸是出現(xiàn)奪食爭搶的概率,從兩條曲線的形態(tài)來看,隨著斑斑的數(shù)量增多,兩條曲線越發(fā)靠近,這說明當斑斑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的時候公獅在不在場的差異逐漸減小。
關(guān)于公獅在場的問題,作者坦言,雖然之前的研究表明一旦公獅在場,憑借其更大的體尺,會比雌獅更有效的阻止斑斑搶奪獵物,然而本次研究作者卻對雄獅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了專門的統(tǒng)計,見下表:

上表表明,在255次統(tǒng)計樣本中,162次公獅不在場的情況下,斑斑90次未獲得獵物,而獲得了72次獵物,占比44.4%,斑斑成功搶奪母獅的平均數(shù)量比是5.8:1,超過薩烏蒂的3.7:1,再看最搶眼的統(tǒng)計:93次公獅在場的情況下,斑斑有26次獲得了獵物,占比28%,這個比例不低,且斑斑成功搶奪雄獅獵物的數(shù)量比例是7.5:1,未奪食成功的數(shù)量比例是3.3:1。作者對他的統(tǒng)計結(jié)果非常自信,他這樣寫道:Surprisingly, hyenas were nonetheless able tosecure food in the presence of male lions on 26 of 93 occasions(SupplementaryTable S3). We believe that our large sample of observations enabled us todocument this otherwise rare behavior.We also documented mobbing of male lionsin 25 of 121 sessions involving a kill or carcass, although mobbing rates weremuch lower when male lions were present than when they were absent. Thissuggests that, although hyenas view male lions as a source of added danger,they are nonetheless willing to risk approaching male lions when the potentialbenefits warrant it.
大意是:令人驚訝的是,斑斑居然能夠在雄性獅子在場的93次場合中有26次獲得了獵物。我們相信,大量的觀察樣本使我們能夠記錄這種罕見的行為。盡管當成年雄獅在場時,斑斑與獅子的對抗頻率要比公獅缺席的時候低很多,但在我們記錄的121次場合中,有25次斑斑騷擾了成年雄獅。這表明,雖然斑斑視雄獅為增加危險的來源,但在潛在利益的驅(qū)使下,它們?nèi)匀辉敢饷半U接近雄獅。
顯然東非的成年公獅不是塑造雄獅神話的來源,那么與之相對的南非雄獅呢?提起南非Kruger,許多吧友都會想起傳奇聯(lián)盟保衛(wèi)者,一些獅群動態(tài)里記錄了保衛(wèi)者雄獅殺死斑斑并吃掉的事件,雖然沒有佐證,但雄獅對斑斑的殺戮似乎在某點上證明了公獅的性格,然而南非的雄獅雖然強勢,但此地斑斑的數(shù)量卻是一個硬傷,轉(zhuǎn)蘇蘇的數(shù)量資料:
關(guān)于斑鬣狗群數(shù)量的地區(qū)差異
放個干貨,出自經(jīng)典文獻<卡拉哈里的鬣狗>
這里的家庭群規(guī)模指9月齡以上的個體數(shù)量
火山口35-80\赫盧赫盧韋8-14\馬賽馬拉52\克魯格11\納米布4-8\卡拉哈里3-14

之前98論文也曾提到過南非斑斑與獅子的數(shù)量約為1:1,在奪食的時候數(shù)量比從未超過3:1,對比上面東非斑斑的數(shù)量差異很大,看偶像貼的資料:
Funston曾在他的98論文暗示,公獅是否捕獵的兩個重要因素就是植被的密度和斑斑的競爭程度,他用獅斑數(shù)量的對比來解釋,再看funston的總結(jié):

可以看到開放生境下公獅與母獅經(jīng)常呆在一起,無論斑斑的數(shù)量多少,而在封閉生境下,如果斑斑數(shù)量多(薩烏蒂),公獅和母獅在一起的時間明顯長于Kruger(獅斑數(shù)量1:1).可以看出,Kruger的公獅與母獅只有23%的時間在一起,斑斑與獅子的數(shù)量比僅僅1:1。
98論文里也這樣介紹過:Spottedhyaenas were rarely present in high numbers at kills made by the different liongroup types. They were present least often at kills made by territorialmales(X=0.9/kill, N=33 kills, and most often at kills made by nonterritorialmales (X=3.2/kill, N=37 kill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potted hyaenasattracted to large (>100 kg) than to small (<100 kg) kills made by allthree lion group types。大意是:(在Kruger)不同獅子群體(98論文分三類獅群:母獅群、地主公獅聯(lián)盟、流浪公獅聯(lián)盟)捕獵時很少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斑斑。斑斑在地主公獅捕獵時出現(xiàn)的最少(33次獵殺統(tǒng)計,平均每次出現(xiàn)0.9個斑斑),而在流浪雄獅捕獵時則出現(xiàn)的最多(37次獵殺統(tǒng)計中,平均每次出現(xiàn)3.2個),在三類獅群獵殺的獵物中,斑斑更傾向于食腐大獵物(大于100公斤),而不是小獵物(小于100公斤)??梢娔戏堑墓{也不是雄獅神話的締造者。
埃托沙,這里的食物相對匱乏,斑斑的數(shù)量也沒有東非和薩烏蒂那么多,獅斑的互動相比東非和薩烏蒂要少很多,然而,這里的獅斑互動中,無論是獅子搶斑斑還是斑斑搶獅子,被觀察到的情況均是獅子勝利,當斑斑的數(shù)量2.6倍于獅子時,斑斑會發(fā)起進攻,其中還有1次雄獅在場,然而均沒有搶奪成功的記錄,這里的獅子對斑斑的殺戮是驚人的,在9次獅子攻擊斑斑的情況下,有5次殺死了斑斑,占斑斑總死亡的71%,其中1只成年,4只幼崽,均為雄獅所為。但是它仍然是有一次斑斑騷擾成年雄獅,也不是雄獅神話的發(fā)源地。
而卡拉哈里的獅斑結(jié)論是互相食腐,而且雙方均沒有明顯優(yōu)勢,更不可能是雄獅神話的地點。
那么到底是哪里塑造了雄獅神話,戰(zhàn)無不勝的公獅來自哪里?
薩烏蒂,塑造獅子傳奇的地方,永恒的敵人、暗夜雄獅、終極獵殺均出自此地,傳奇雄獅赤瓦杜米拉也誕生于此,這是一只極富傳奇的個體,聽聞它幼年時親眼目睹它的母親被斑斑殺死,一歲時離開獅群與兄弟流浪,受盡折磨,最后與其兄成為地主公獅,一生憎恨斑斑,然竟有說它殺死了50只斑斑,這個數(shù)字顯然是吹過了頭,這只公獅對斑斑強勢不假,但殺50只是不可能的,因為Cooper在2年時間里只記錄了13只斑斑的死亡記錄,對于這只公獅最具傳奇色彩的還是它的結(jié)局,在其兄死于牛結(jié)核后,獨自率領獅群1年后死于盜獵。
言歸正傳,著名的斑斑專家Cooper于1986-1988年在薩烏蒂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她講道,薩烏蒂是沙漠中的綠洲,這里的斑斑共被觀察到5個完整的氏族,規(guī)模僅次于火山口與馬賽馬拉,薩烏蒂的斑斑雖有領地的劃分,但由于這里季節(jié)性的獵物遷移,使一些斑斑成員在氏族之間來回游走,其中一些沒有回到自己的族群,因此這里斑斑的氏族規(guī)模是變化的,Cooper通過觀察統(tǒng)計了這里斑斑氏族的規(guī)模,見下表:

表中統(tǒng)計了5個氏族1歲以上的定居個體的規(guī)模,可以看出氏族1是23只,氏族2是62只,氏族3至少46只,氏族4是61只,氏族5至少54只,這其中還不包含那些遷移個體??偟膩碚f薩烏蒂的斑斑規(guī)模很大,氏族規(guī)模可達50只以上,但它們通常分為1至4只小群體進行覓食,這樣可以覆蓋更大的氏族領地,Cooper在薩烏蒂共觀察到了100次斑斑獵殺和135次獅子獵殺,在135次獅子獵殺時有106次(78.5%)斑斑出現(xiàn)在獵物旁,其中14次是1只或2只斑斑直接跟蹤捕獵母獅后定位的獵物,特別囂張。
作者認為這里斑斑的奪食最大的原因在于成年雄獅數(shù)量較少,與雌獅呆在一起的時間比東非要少,因此給了斑斑更多的機會,可是此地成年雄獅卻是不可戰(zhàn)勝的,還是下面這個圖,圖中上面的橫線清楚的表明了成年雄獅與斑斑的互動,總共74次,斑斑均不敢進攻,其中獨獅31次,雙獅40次,三獅2次,四獅1次。

Cooper這樣描述道:(在薩烏蒂)當成年雄獅與雌獅呆在一起的時候,幾乎可以不受斑斑奪食的干擾。當成年雄獅擁有獵物時,斑斑從來沒有膽量向它發(fā)起挑戰(zhàn),它們同樣也不敢試圖攝取獵物。相反,斑斑會盡量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在遠離獅群200米開外的地方靜靜的等待,直到獅子離開后,才過去清理獵物。在我們的觀察中,當斑斑被獅子驅(qū)離獵物時,有61%的情況是一只雄獅在追趕斑斑。同樣,在薩烏蒂的13起斑斑死亡記錄中,至少可以確認7次是成年雄獅所為。成年雄獅同樣也奪取斑斑的獵物,在斑斑的100次獵殺中,有16次奪取的全部或部分獵物。正是這段話建立了雄獅神話的基礎。薩烏蒂也成為了真正塑造雄獅神話的地方。
綜上所述,可以確認,雄獅對斑斑產(chǎn)生傷害比較嚴重的是薩烏蒂和埃托沙,而薩烏蒂的雄獅數(shù)量相對較少(因盜獵),這兩個地區(qū)與東非有著共同的區(qū)別,那就是食物豐富度屬于中等或低,似乎這個說法符合99論文中的闡述,正如遠東西虎面對的環(huán)境一樣,當食物匱乏之時,食肉動物的競爭顯得更加激烈,而其表現(xiàn)的行為也會讓人難于理解與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