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民族動畫之路的美影廠的動畫導演
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誕生于1957年4月,是當時唯一一家專門為制作動畫而生的電影制片廠,集結(jié)了當時中國最優(yōu)秀的動畫人才,幾乎壟斷了中國半個世紀的動畫生產(chǎn),創(chuàng)作了許多影響幾代人的動畫,不僅有傳統(tǒng)的手繪動畫,還有木偶動畫、布偶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水墨動畫、陶瓷動畫,開創(chuàng)了“中國動畫學派”。美影廠在國外也獲得了不少獎項,被世界所認可。美影廠創(chuàng)造了空前絕后的輝煌,這離不開為中國民族動畫之路披荊斬棘的動畫人,其中涌現(xiàn)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為我們貢獻了許多動畫經(jīng)典。以下僅列舉美影廠主要動畫導演和他們的優(yōu)秀作品。 萬籟鳴 (1900.1.18-1997.10.7) ,江蘇南京人,
號籟翁,藝名馬癡。早年從事美術(shù)編輯、中西畫研究和卡通畫設計繪制工作,
與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被稱為“萬氏兄弟”,受到美國動畫的啟發(fā),兄弟四人摸索出了動畫制作的技術(shù),成為中國動畫的奠基人。
兄弟四人在1922年創(chuàng)制了中國最早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6年,萬氏四兄弟制作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大鬧畫室》。1935年,
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制作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因被迪斯尼動畫《白雪公主》所震撼,1
941年,萬籟鳴和萬古蟾制作出了亞洲第一個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1941:鐵扇公主(改編自吳承恩《西游記》)
1955:野外的遭遇
1958:墻上的畫
1958:美麗的小金魚?
1961:大鬧天宮(改編自吳承恩《西游記》)
非動畫作品:
萬古蟾(1900年1月18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58年9月在經(jīng)過一年半的試驗制作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瓜》。
1941:鐵扇公主 1958:豬八戒吃瓜(剪紙) 1959:漁童(剪紙,改編自同名民間傳說) 濟公斗蟋蟀(剪紙,改編自清代郭小亭小說《濟公傳》) 1961:人參娃娃(剪紙,改編自張士杰同名民間文學) 1963:金色的海螺(剪紙,改編自阮章競同名童話詩) 非動畫作品:
萬超塵 (1906年10月—1992年10月),出生于南京市,1939年制作出了中國第一部木偶動畫《上前線》,1946年,他被所屬公司派往好萊塢考察動畫技術(shù),1953年和1955年分別給木偶片《小小英雄》《神筆》提供技術(shù)指導
1956:機智的山羊(木偶,改編自民間故事? 1959:雕龍記(木偶,改編自白族民間故事 ) 虞哲光(1906-1991),江蘇無錫人,1932年,開始研究木偶戲的制作和演出。1942年,他創(chuàng)辦并領(lǐng)導上海第一個木偶戲劇團——上海業(yè)余劇團,任團長 。1960年,他結(jié)合木偶片、剪紙片的藝術(shù)特色和拍攝原理,創(chuàng)制出美術(shù)電影中又一新品種——折紙片。
1955:東郭先生(木偶 改編自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 1960:聰明的鴨子(第一部折紙片) 1962:大名府(布袋木偶,改編自福建同名木偶戲劇目) 1964:湖上歌舞 (折紙,改編自鐘子芒的童話) 1980:三只狼 (折紙,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初中教材有) 1981:嶗山道士(木偶,改編自《聊齋志異》) 特偉(1915年8月22日—2010年2月4日),原名盛松,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廣東省中山市,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第一任廠長。“特偉”來源于英國著名政治諷刺漫畫家大衛(wèi)·羅的諧音,因漫畫上的成就一度被輿論稱為中國的“大衛(wèi)·羅”。1949年進入東北電影制片廠向持永只仁討教制作動畫的方法后愛上了動畫。錢家俊導演的《烏鴉為什么是黑的》被國外同行誤認為是蘇聯(lián)制造,這讓特偉下定決心創(chuàng)作中國特色的動畫,于是便以《驕傲的將軍》為起點開始探索中國民族風格的動畫。
1954:好朋友 1956:驕傲的將軍 1961:小蝌蚪找媽媽 (水墨,改編自方慧珍、盛璐德創(chuàng)作的同名童話) 1963:牧笛(水墨) 1985:金猴降妖(改編自吳承恩《西游記》) 1988:山水情(水墨) 非動畫作品:
錢家駿(1916年—2011年8月15日),原名錢云林,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是吳越錢氏后裔,中國動畫教育事業(yè)奠基人、水墨動畫發(fā)明人之一。他在工作中意識到“搞抗戰(zhàn)的宣傳工作,美術(shù)作畫怎么也沒有電影工作有號召力”。于是,他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獨自試驗動畫的制作,1939年成功地攝制出一段30多秒動畫影片。
1945年7月,錢家駿發(fā)起的中國第一個動畫學會在重慶成立。此后,錢家駿和他的團隊輾轉(zhuǎn)多地進行動畫教學,后
文的嚴定憲、胡進慶、阿達、林文肖、戴鐵郎、王柏榮、方潤南皆出自錢家駿門下。他還攻克了彩色動畫專用顏料的配制以及水墨動畫攝制中的關(guān)鍵性技術(shù)難題。1985年7月,膠片水墨動畫攝制工藝獲得國家文化科學技術(shù)一等獎。
1955:烏鴉為什么是黑的 1958:古博士的新發(fā)現(xiàn) 1959:一幅僮錦 1961:小蝌蚪找媽媽 1963:牧笛 1981:九色鹿(改編自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 1984:快樂的數(shù)字 唐澄(1919年—1986年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中國第一位動畫片女導演,早在《鐵扇公主》中便已經(jīng)參與了繪景。初中時,因患重病輟學。養(yǎng)病期間,跟父親學習國畫。工作以后仍然長期患病,于是休養(yǎng)在家,以賣畫為生。1957年調(diào)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任原畫兼動畫組長。1961年,制作《大鬧天宮》上半集時,萬籟鳴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唐澄作為副導演,溝通萬籟鳴與其他原畫,承擔了部分導演的工作。而后萬籟鳴導演生病住院,唐澄成為《大鬧天宮》導演,完成了制作。
1958:老婆婆的棗樹 1959:蘿卜回來了 1961:小蝌蚪找媽媽 1965:草原英雄小姐妹 (根據(jù)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達茂聯(lián)合旗兩位蒙族小姑娘龍梅和玉榮冒著風雪、搶救公社羊群的真實事跡創(chuàng)作) 1978:象不象 1982:鹿鈴 (水墨,改編自“白鹿洞書院”的傳說) 非動畫作品:
靳夕(1919年10月—1997年6月), 曾用名靳滌萍,出生于天津市。1936 年入天津市立美術(shù)館西畫系學習,1937年9月參加革命,北上山西參加八路軍。從抗日戰(zhàn)爭開始到全國解放的12年里,他為配合革命的需要,繪制了大量的宣傳畫、石印畫、連環(huán)畫、 油畫、水粉畫、木刻、漫畫等數(shù)以萬計的美術(shù)作品。在1954 年7月,靳夕遠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八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專門考察了特倫卡木偶電影制片廠,訪問了國際木偶片大師特倫卡·齊門和蒂爾洛娃。他導演的《孔雀公主》是中國第一部木偶動畫長片,本片藝術(shù)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倫卡的抒情路線的影響。
1954:小梅的夢(第一次真人和木偶結(jié)合拍攝) 1955:神筆改編自洪汛濤童話《神筆馬良》 1958:火焰山 (木偶,改編自吳承恩《西游記》) 誰唱得最好 (木偶,改編自洪汛濤童話《神筆馬良》) 1959:龍蝦(木偶,改編自蘆丹同名話?。?一只鞋(木偶,改編自川劇,故事來源于《聊齋志異》) 1963:孔雀公主(木偶,改編自傣族敘事詩《召樹屯》) 1979:阿凡提的故事之種金子 (布偶,改編自新疆民間故事) 1984:西岳奇童 (木偶,改編自民間傳說《劈山救母》,只有上集的遺作) 尤磊,1926年出生于上海。家庭貧困,兩歲喪父,全靠母親在一家絲綢廠做工糊口,母親供他讀了五年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失學,在上海灘打拼,他鄙薄這里的一切,想要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于是他棄了乳名,取名尤磊。 1947年10月,他進入了虞哲光主辦的上海業(yè)余木偶劇社,在虞哲光的指導下,學習了木偶動作表演。1950年進入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進組后就擔任動作設計,他在木偶的
人物設計上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氣質(zhì)、個性的刻畫,盡量避免雷同和概念化。
1955:神筆 1958:火焰山 四只小野鴨 1964:半夜雞叫(木偶,改編自高玉寶同名小說) 1979:喵嗚是誰叫的 (布偶) 愚人買鞋(木偶,改編自《韓非子》) 1982:蛐蛐(木偶,改編自蒲松齡小說《促織》) 1983:老豬選貓(布偶) 1992:怪老頭兒(布偶,改編自孫幼軍同名童話) 錢運達,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他大學
畢業(yè)后從事連環(huán)畫、宣傳畫的創(chuàng)作,1954年,被選拔到捷克布拉格工藝美術(shù)學院動畫電影專業(yè)學習,是新中國第一代動畫專業(yè)留學生。他也正是《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的大學老師
1961:一條絲腰帶 1963:金色的海螺 1965:草原英雄小姐妹 1980:張飛審瓜(剪紙) 1983:天書奇譚(改編自羅貫中、馮夢龍小說《平妖傳》) 1985:女媧補天(改編自上古神話) 1987:邋遢大王奇遇記 1990:哀溺(改編自柳宗元同名寓言) 戴鐵郎(1930年—2019年9月4日),出生于新加坡,原籍廣東省惠州市,當時新加坡還是英國殖民地,他的父親為馬來亞共產(chǎn)黨執(zhí)行黨員,參與抗日游擊戰(zhàn),而戴鐵郎也時不時與同學一起義賣、捐款,散發(fā)“打倒侵略者”的手冊。1940年,一家人回到中國。兩年后,其父遭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戴鐵郎撐起了家,生活穩(wěn)定后,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yè),成為該專業(yè)第一批學生。戴鐵郎刻苦學習,但并未把“動畫”看成自己的理想,而是考研接著學版畫。但畢業(yè)之際,美影廠負責人特偉來招人,二人是老相識,于是進入了美影廠。
關(guān)于黑貓警長
:
戴鐵郎50歲當上導演,并注意到,那時的動畫片里,現(xiàn)代題材的極少,沒什么有科學知識,這影響著他后來的作品?!逗谪埦L》原著是他在地攤上看到的一本童話書,
他想改編成動畫,通過這種貓與鼠的斗爭,讓孩子們分清善與惡。但廠里發(fā)難,他們認為這種東西不值得改編——這時候廠里對動畫普遍的要求是要能在國外得獎,短片,還要是國內(nèi)民族化的東西。但戴鐵郎很堅持,戴鐵郎設計了很多版黑貓警長的形象,然后問孩子們的意見,他
最得意的一些設計,孩子們反而不喜歡,覺得太復雜了。其中一版孩子們看了紛紛說這個好,因為這個他們能畫出來,戴鐵郎就采用了。 他為了做《黑貓警長》,啟用了不少年輕人,花了10個月做了兩集,但內(nèi)部放映后被叫停了,因為里面內(nèi)容很多“打打殺殺”,不符合傳統(tǒng)美學。又過了一年多,一位北京總局的領(lǐng)導看了這兩集,覺得不錯,試看的小朋友們給出的反響也很熱烈,《黑貓警長》才得以播出?!逗谪埦L》里的一些設計都非常前衛(wèi)、新潮。比如子彈能拐彎,還有小巧的掌上電話——這時候中國的便攜通訊工具還只有“大哥大”,因為這個,當時的《黑貓警長》還被報紙點名批評了,說“給兒童以荒誕”。當時同事說要寫文章反擊,被戴鐵郎攔下了,他說不要動,時代發(fā)展以后會變通的。 而《黑貓警長》為什么只有五集這一問題,據(jù)原畫師印希庸透露,當年《黑貓警長》反響很好,但沒拿獎,也沒出口,這事是讓戴鐵郎灰心的原因之一。在那個時候,《黑貓警長》被認為在評獎方面不符合當時的評獎規(guī)范,所以廠里沒有上報。而老一輩的藝術(shù)家比起市場,也更看重獎項——況且即使是《黑貓警長》這樣的片子,戴鐵郎也沒有提成,只能拿到薪水。
1979:母雞搬家 1980:我的朋友小海豚 1981:九色鹿 1982:小紅臉和小藍臉(改編自挪威作家托爾邊·埃格的童話) 1984:黑貓警長(改編自諸志祥同名童話) 王樹忱 (1931年9月—1991年11月),回族,出生于遼寧省丹東市。他從小喜歡書畫,天賦異稟。1948年,被我國著名教育家、東北大學社會科學院和文學院副院長吳伯蕭所發(fā)掘。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東北電影制片廠美術(shù)組。1957年,王樹忱到蘇聯(lián)進修一年,學到了許多動畫制作新技術(shù)和新思路,1958年回國后,獨立執(zhí)導個人首部動畫短片《過猴山》,該片是中國第一部全片使用先期錄音制作的動畫片。1979年,王樹忱在訪問歐洲期間發(fā)現(xiàn),國外的美術(shù)片基本都是寬銀幕、立體聲制作,于是就有了我國第一部寬銀幕動畫《哪吒鬧?!?其它:1958年王樹忱老師去了一趟蘇聯(lián),洽談合拍《哪吒鬧海》的事,因為當時中蘇關(guān)系緊張,蘇聯(lián)就放棄了。 1980年王樹忱帶領(lǐng)中國電影代表團(其中還有唐國強)參加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哪吒鬧海》本來要參賽的,但是因為片子送晚了沒有趕上評獎,就做了特殊放映。
王樹忱寫了《山水情》的劇本,他送給了閻善春。后來特偉看到了這個劇本,覺得很好,把原計劃拍的水墨片劇本放下了,要改拍《山水情》。王樹忱不愿意自己的劇本被稍微改改就成了別人編劇,因為之前有過這種事,他就提了一個要求——這個劇本不能改一個字,劇本最終沒有改。
去世前幾年,意大利要和美影廠合作《圖蘭多公主》,要他做導演,他拼命把分鏡頭草稿畫好,請了陸成法來整理。那時候很多東西他都吃不下了,一直要吃面條,我叫他去醫(yī)院檢查,他不肯。他說要等從意大利洽談回來再看病,結(jié)果病情越來越厲害,終究也沒去成。 去世前害怕美影廠垮臺,常常說起“今后美影廠怎么辦?”
1955:野外的遭遇 1958:過猴山(取材自傳統(tǒng)木版年畫的故事,該片曾被認為是“中國唯一的一部純鬧劇片”) 1963:黃金夢 1979:哪吒鬧海(改編自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 1983:天書奇譚 1987:選美記 1988:獨木橋 非動畫作品:
“龍騰虎躍”
詹同(1932年一1995年10月27日):又名詹同渲,出生于北京,祖籍廣東佛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孫子,被稱為上海美影廠“三劍客”(阿達,王樹忱,詹同)之一的中堅人物,繪畫的興趣來自于爺爺?shù)牟貢?952年,詹同考入中央美院,在蘇聯(lián)油畫大行其風的時候,他倒是熱衷于中國民間藝術(shù),也因此被許多人批評。1956年,出于對漫畫的喜好,詹同被分配到了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擔任當年的《豬八戒吃瓜》都造型設計。
1979:奇怪的球賽(木偶,靈感來源于某真實事件) 1981:真假李逵(木偶) 1982:假如我是武松(木偶) 1987:擒魔傳(布袋木偶,改編自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 1988:八仙與跳蚤(剪紙) 1990:一半兒 小釘子(改編自周松生漫畫) 非動畫作品:
徐景達(1934年—1987年),別名阿達,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銀行家家庭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光怪陸離的美國迪士尼電影。5歲時看《白雪公主》“阿達阿達,頭腦發(fā)達?!边@是當年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的同事給阿達編的順口溜。1980年他創(chuàng)作的漫畫《無題》獲得德國柏林國際漫畫展的銀獎,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漫畫家。參與的“水墨動畫影片制作工藝”研發(fā)在1987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授予的國家發(fā)明二等獎。阿達閑時會彈琴,擅作曲,早年在美影廠組織了一支“奇妙的樂隊”
1978:畫廊一夜 1979:哪吒鬧海 1980:三個和尚(靈感來源于相聲大師侯寶林的段子《和尚》) 1983:蝴蝶泉(改編自白族的民間傳說) 1984:三毛流浪記(改編自張樂平同名漫畫) 三十六個字 1986:新裝的門鈴(改編自周銳超短篇小說) 超級肥皂 非動畫作品:
“無題” 曲建方(1935年-2021年3月19日),生于遼寧大連,被稱為“阿凡提之父”。1957年從東北美術(shù)??茖W校(今魯迅美術(shù)學院)油畫系畢業(yè),進入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工作。 其它:1989年,曲建方從上海美影廠離職。美影廠認為《阿凡提的故事》是職務作品,曲建方只能享有署名權(quán),版權(quán)應當歸屬美影廠,曲建方擅自使用構(gòu)成侵權(quán)。2013年,美影廠把曲建方告上法庭。但曲建方使用這個形象用于商業(yè)長達二十多年,且在1996年就進行了著作權(quán)登記,雙方長期默許了共同使用這個形象。2015年11月,上海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院終審判決認定,“阿凡提”、“巴依”、“小毛驢”等角色造型的著作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由上海美影廠與曲建方共同享有。
1980:阿凡提的故事(13集版,布偶,改編自新疆民間故事) 林文肖(1935年1月27日),生于江蘇丹陽。與嚴定憲是夫妻,二人也被稱為動畫界的錢鐘書與楊絳。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科畢業(yè)后,任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動畫設計,1980年執(zhí)導其第一部影片《雪孩子》,該片中的小兔并無名字,因為該片受到好評,導演演林文肖用片中小兔形象做了三部系列動畫《小兔淘淘的故事》,在該系列中小兔才被命名為“淘淘”。
1978:畫廊一夜 1980:雪孩子 1981:摔香爐 1982:回聲(小兔淘淘的故事系列二) 1985:夾子救鹿(改編自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金猴降妖 1986:不怕冷的大衣(小兔淘淘的故事系列三) 1988:補票(小兔淘淘的故事系列四) 1989:舒克和貝塔(改編自童話大王鄭淵潔小說) 1993:鹿女(改編自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 胡進慶(1936年3月-2019年5月13日),江蘇常州人。被稱為“葫蘆娃之父”。胡進慶對剪紙片發(fā)展有著較大貢獻。早期他和著名導演萬古蟾共同創(chuàng)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因制作一部水墨動畫片成本高,費工費時,制作工藝復雜,美影廠無力再拍攝。胡進慶便嘗試用剪紙片的攝制方法拍出水墨藝術(shù)的效果,拍攝過程簡單得多,這就是剪紙片的拉毛新工藝。胡進慶曾經(jīng)是美影廠著名的“舞蹈王子”。探戈、倫巴,他樣樣在行;他性格活躍,會拉小提琴,喜歡跟同事聊音樂,講笑話。 關(guān)于葫蘆兄弟:“葫蘆娃”并非神話傳說中的形象,而是完全來自胡進慶的構(gòu)思。1984年,當美影廠計劃將小說《十兄弟》改成動畫片時,導演胡進慶堅持把原著中10個形象各異的人物,換成7個外形完全一樣、只有顏色不同的“葫蘆7兄弟”;而眾多反面角色,包括“皇帝”、“衛(wèi)兵”等,也應該簡化為“蛇”、“蝎”兩個妖怪。他的理由是如果不這樣,靠廠里投下來的錢,根本“拍不起”。他甚至給領(lǐng)導丟下“狠話”:“你不答應,我就不拍!”得到廠里的批準后,他不僅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撰寫了腳本,而且身為導演,他還為這部動畫片分好鏡頭,又畫好了場景。《葫蘆兄弟》13集的動畫,需要幾千個場景,拍攝兩年之久,礙于成本限制,全部的配樂竟然只用了一架電子琴。 當時,廠里公開征集“葫蘆娃”的卡通形象,結(jié)果在一堆“神娃”和“洋娃娃”的形象中,胡進慶畫的那個光膀子赤腳的“野孩子”入選。胡進慶說:“我借鑒了觀音菩薩旁邊‘善財童子’的形象,最后畫成那樣一個赤著腳的比較粗獷的樣子?!奔词购M慶身兼多職參與了《葫蘆兄弟》的導演、編劇和形象設計工作,觀眾也很難發(fā)現(xiàn)這一點。在片頭的字幕中,他用了三個不同的名字,胡進慶、進慶,還有他的筆名“墨犢”,“不然都是我一個人的名字,多難看。” 不過,面對商業(yè)浪潮的沖擊,從事動畫工作近50年的胡進慶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并不能改變太多的東西:“我們舍不得投入太多錢,所以動畫片都是小成本,每一格(1/24秒)成本是幾塊錢,而美國動畫片的成本,一格可以做到幾萬美金,這怎么競爭得過他們呢?”
1980:丁丁戰(zhàn)猴王(剪紙,改編自連環(huán)畫《小孫和老孫》) 1982:淘氣的金絲猴(剪紙) 1984:鷸蚌相爭(剪紙,改編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中的寓言故事“鷸蚌相持”) 1985:草人(剪紙) 1988:葫蘆兄弟(剪紙,上美音像制品銷售量最高的作品) 強者上鉤(剪紙) 螳螂捕蟬(剪紙,改編自中國民間諺語) 1991:葫蘆小金剛(剪紙) 1998:雪狐(剪紙) 嚴定憲(1936年9月1日-2022年12月26日),生于江蘇無錫。林文肖的丈夫,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第二任廠長,孫悟空形象設計者,被稱為“美猴王之父”。據(jù)文匯報,1959年,國家投資100多萬元經(jīng)費用于動畫《大鬧天宮》的制作。上海美術(shù)制片廠籌備制作的這部作品,時長114分鐘,每10分鐘就需要7000到10000張原畫,制作工程之大幾無前者。時年25歲,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不到三年的嚴定憲,最終被選定擔任《大鬧天宮》原畫組組長。
1979:哪吒鬧海 1981:人參果(改編自吳承恩《西游記》) 1982:回聲 1989:舒克和貝塔 1993:鹿女 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 王柏榮(1942年——2018年8月30日),上海人。王柏榮則對剪紙動畫有極大貢獻?!短H》使用了河北蔚縣剪紙藝術(shù)風格,色彩飽滿,冷暖對比強烈;《老鼠嫁女》采用山東高密的剪紙藝術(shù)風格,造型樸實夸張,《南郭先生》運用了剪紙,皮影的制作,又帶有水墨風格的素雅,以及戰(zhàn)國時期的裝飾紋樣?!痘鹜凡捎迷颇仙贁?shù)民族蠟染的線條特點,同時融入壁畫、油畫、現(xiàn)代裝飾畫的繪畫技巧,極大豐富了剪紙片的表現(xiàn)形式。 王柏榮曾批判過這一現(xiàn)象:“美國的動漫產(chǎn)品,日本的動漫產(chǎn)品,同樣是他們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如果中國動漫里流傳著美國日本民族的血脈,那還叫中國文化嗎?任何把中國動漫發(fā)展寄托在日本美國身上,都是不切實際的。”
1979:刺猬背西瓜(剪紙) 1981:抬驢(剪紙,改編自《伊索寓言》的《父子抬驢》) 1981:南郭先生(剪紙,改編自《韓非子》) 1983:老鼠嫁女(剪紙,改編自民間傳說) 1984:火童(剪紙,改編自哈尼族民間傳說) 2006:三毛流浪記(改編自張樂平同名漫畫) 方潤南(1942年12月-2009年),江蘇人。1962年,20歲的方潤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就在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由于身材高大,有力氣,方潤南就被分配到當時的木偶片去做動作設計員。他想別出心裁做出一部以前沒有過的陶瓷動畫。陶瓷動畫一個動作就要燒制十幾個瓷器人物,方潤南到景德鎮(zhèn)去考察,探究各種可能性,終于在40歲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以陶瓷為材質(zhì)的動畫《瓷娃娃》,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藝術(shù)風格。1996年,54歲的方潤南被舉薦稱為中央電視臺的動畫版《西游記》的總導演。動畫版《西游記》是中國第一部獨立制作的全數(shù)字化動畫
1979:愚人買鞋(木偶,改編自《韓非子》) 1981:龍牙星(木偶,改編自貴州苗族民間傳說) 1982:瓷娃娃(陶瓷與真人合成,片中各種瓷雕都是由景德鎮(zhèn)的高嶺土捏制涂以高溫顏色釉燒成的。主角瓷娃娃的不同姿態(tài)就燒制了192個) 1988:魚盤(陶瓷) 1989:大盜賊(布偶,改編自德國奧得弗雷德·普魯士勒的同名長篇小說) 孤獨的莉里 1992:古書新說(改編自蔡志忠漫畫) 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9:西游記(改編自吳承恩《西游記》) 附錄一:其他佳作推薦
1956:三個鄰居 1958:小鯉魚跳龍門 1960:牧童與公主 1962:沒頭腦和不高興 1978:狐貍打獵人 1980:老狼請客 1981:猴子撈月,咕咚來了 1982:狼來了,紙人國 1983:松鼠理發(fā)師 1985:連升三級,沒牙的老虎 1986:小蛋殼,一夜富翁 1988:皮皮的故事,孤獨的小豬,不射之射(中日合拍,中國首次聘請國外導演拍攝美術(shù)片) 1989:高女人和矮丈夫,狐貍列那(中德(聯(lián)邦德國)合作) 1990:魔方大廈,冬天里的小田鼠 1991:眉間尺,鏡花緣 1998:環(huán)游地球八十天(中德合拍) 1999:寶蓮燈 2000:鴨子偵探(中加合拍) 附錄二:美影廠國外獲獎整理
神筆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兒童文娛片一等獎 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jié)短片銀質(zhì)一等獎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優(yōu)秀兒童片獎 波蘭華沙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木偶片特別優(yōu)秀獎 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國際電影節(jié)獎狀 機智的山羊 羅馬尼亞第一屆布加勒斯特國際木偶片電影節(jié)獎 烏鴉為什么是黑的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 小鯉魚跳龍門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銀質(zhì)獎 砍柴姑娘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 雕龍記 羅馬尼亞第二屆布加勒斯特國際木偶電影節(jié)銀質(zhì)獎 一幅僮錦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 蘿卜回來了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 小蝌蚪找媽媽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短片銀帆獎 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短片特別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 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一等獎 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國際青少年獎二等獎 大鬧天宮 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屆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短片特別獎 倫敦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 厄瓜多爾第四屆基多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三等獎 葡萄牙菲格臘達福茲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獎 人參娃娃 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短片和紀錄片電影節(jié)榮譽獎 埃及亞力山大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兒童片銀質(zhì)美人魚獎 牧笛 丹麥歐登塞童話電影節(jié)金質(zhì)獎 金色的海螺 印尼亞非電影節(jié)盧蒙巴獎 半夜雞叫 戛納電影節(jié)技術(shù)大獎 狐貍打獵人 南斯拉夫第四屆薩格勒布獲國際電影節(jié)美術(shù)獎 阿凡提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一等獎 哪吒鬧海 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特別獎 法國布爾波拉斯文化俱樂部青年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評委獎、寬銀幕長篇動畫片獎 我的朋友小海豚 意大利共和國總統(tǒng)銀質(zhì)獎章 意大利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榮譽獎 三個和尚 丹麥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jié)銀質(zhì)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短片銀熊獎 葡萄牙愛斯賓諾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C組頭獎 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兒童片特別獎 厄瓜多爾基多國際兒童電影獎特別獎 人參果 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特別獎 九色鹿 加拿大漢彌爾頓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特別榮譽獎 猴子撈月 加拿大第六屆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兒童片一等獎 保加利亞第四屆卡布洛沃國際喜劇電影節(jié)最佳短片獎 鹿鈴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優(yōu)秀動畫獎 鷸蚌相爭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特別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短片銀熊獎 三十六個字 1984 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D組教育片獎 火童 日本首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一等獎 草人 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兒童片一等獎 超級肥皂 日本第二屆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教育片二等獎 山水情 保加利亞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優(yōu)秀影片獎 蘇聯(lián)莫斯科國際青少年電影節(jié)勇與美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jié)最佳短片獎 印度孟買國際短片、紀錄片、動畫片電影節(jié)最佳童話片獎 強者上鉤 日本廣島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E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