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打不過秦國的根本原因,還是趙國的君主昏庸無能
假如趙國能爭點氣,統(tǒng)一天下的可能就不是秦國了,秦國并不是天命所歸,而是趙國君主實在是太昏庸無能。
大家都知道在秦昭襄王時期,秦趙之間爆發(fā)了一場名動天下的長平之戰(zhàn),秦國的白起也是一戰(zhàn)封神。

當年秦國和趙國軍隊對峙在長平地區(qū),兩國軍隊勢均力敵都沒有一舉消滅對方的能力,而這個時候秦國對趙國使用了一招離間計,導致趙國臨陣換將。
趙王聽信秦國細作散布的謠言,他真的以為廉頗與秦國暗通曲款,于是便讓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頂替了廉頗的位置。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趙括帶著趙國四十五萬大軍進了秦軍的埋伏圈,最后全軍覆滅,趙國從此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然而在公元前229年這相同的一幕又再次上演了,秦始皇在消滅嫪毐和呂不韋后掌控了秦國的實權。
秦國內部斗爭結束了,于是又開始了統(tǒng)一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36年秦國趁趙國與燕國在北方交戰(zhàn)之時,大舉出兵進攻趙國,可是趙國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名將在,那就是李牧,李牧帶領著趙國的北方軍團打的秦軍不能前進一步。

進攻受挫的秦軍放棄攻趙,轉而向下去把實力最弱的韓國給滅國了,韓國被消滅后,秦國又開始了滅亡趙國的戰(zhàn)爭。
秦軍這次也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將領王翦,王翦與李牧交手后就跟當年的白起與廉頗一樣,雙方不分上下,秦軍和趙軍再次進入了對峙階段,這次秦軍又是使用反間計。
秦軍使用大量的錢財賄賂了趙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收下賄賂后就去趙王面前告李牧的狀,這個糊涂趙王還真的聽了郭開的讒言,于是下令要撤換李牧。
李牧知道自己如果走了,趙軍必定是大敗,于是李牧就據(jù)不交權,最后李牧遭到了趙王的和郭開的迫害。
李牧死后,趙軍的副將司馬尚也被撤換了,趙國臨陣換將導致軍心渙散,秦軍趁機進攻,一舉消滅了趙國。

趙國本來是戰(zhàn)國后期最有實力與秦國較量的,可惜君主昏庸導致趙國最終走向了滅亡,在戰(zhàn)國時代天下有四大名將,而趙國就有李牧和廉頗兩個,可惜趙國君主不會用人,不然秦國還不一定能順利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