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芬底特星生態(tài)系統(tǒng)系列]島嶼大鳥——大長尾鴕雉

原型:大鴇,環(huán)頸雉
大長尾鴕雉
長翅亞種(島嶼)2.3m高,翼展3.5m
大陸亞種1.45m高,翼展2.1m
極限身高2.5米
體重13-21公斤
分類:泛動物界,異脊索動物超門,曲脊索門,泛脊椎動物類,鰭肢高綱,四足形類,管肺超綱,奔蜥型綱,嚼齒形態(tài)類,雙足形態(tài)類,虛骨龍小綱,擬神龍超目,異形羽形態(tài)類,雉目,龍雉科,鴕雉亞科,長尾鴕雉屬,大長尾鴕雉
同屬近親:34種

大長尾鴕雉是一類形狀類似地球鳥類的捕食者,也是島嶼大型化的典型案例。他們具有完善的飛羽和翅膀,但是卻明顯更擅長奔走,布蘭德特島上的中央荒漠是它們的大本營,也是其大種群最集中的地方。在這樣一馬平川的大面積荒漠地區(qū),它們可以在遠(yuǎn)距離長跑中達到82公里每小時的超高速度,可以輕松追擊那些被列入它們食譜的小型動物。而對于那些小動物來說,這些巨大的獵手的彎喙就是奪命亡魂鉤,殺傷效率極高,完全躲不掉。

但是相較于面對小型動物時的強勢來說,在面對大型食肉動物時,缺乏足夠強悍武器的大長尾鴕雉只有依賴速度的優(yōu)勢來想辦法脫逃,這也讓大陸地區(qū)受到的競爭較為激烈的大陸亞種難以像島嶼亞種那樣狂飆體型。不過大陸亞種也有它們方便的地方,沿水源棲息的它們可以很容易的進入到潮濕的森林里繁殖,不用擔(dān)心革質(zhì)卵失水的問題。與之相對,平時生活在荒漠地區(qū)的島嶼亞種就會面臨在繁殖方面的尷尬,這迫使它們必須通過長途飛行來到大陸地區(qū)進行繁殖,這也是它們有明顯更細(xì)長的主動滑翔翼的原因。為了盡可能保護自己的卵的成活率。它們會在洪季遷徙到卡斯維里灣,依賴洪泛形成的一個個小高地島嶼形成物理隔離減少會跑到島上的天敵種類數(shù)。不過即使這樣,它們的體型嚴(yán)重限制了它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捕食能力,大長尾鴕雉只能在搭窩產(chǎn)卵后匆匆返回,讓早熟的幼體獨立面對險惡的未來。這些卵將在一個月內(nèi)孵化,然后在快速生長4-5年后性成熟,回到荒漠島嶼繼續(xù)生活,并開始每年遷徙的周期行為。當(dāng)然在它們剩下的20歲壽命中它們還會繼續(xù)生長,沖擊更大的體型和更強的競爭力。

它們在黑暗森林沃魯目中的地位相對比較邊緣,在視野開闊的水邊,作為一類以小型動物為主食的動物基本永遠(yuǎn)是在追擊或逃跑中度過,當(dāng)?shù)卮蠖鄶?shù)動物對它們的印象也止步于在水邊飛奔的身影。其實它們另外的一個特點是極其忠誠的終身一夫一妻制,大長尾鴕雉真的會因為伴侶去世而放棄交配和生育。其實想象一下,這樣兩個比人還高的大鳥在布蘭德特島上缺乏生機的中央荒漠形影不離地流浪,其實也是一種挺浪漫的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