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 | EVA1的自動黑平衡和RED的黑平衡校準不是一回事
眾所周知,在攝像機中,我們常需要做"調白"的操作,通過這個操作,我們能夠準確的在不同的環(huán)境光中還原白色,以保證顏色的準確。
?
白平衡的原理是基于亮度方程(Y=0.299R+0.587G+0.114B),調白了之后,畫面上的白色位置的紅綠藍三基色數(shù)值是相等的。

電視原理中經(jīng)典的亮度方程
?
但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其實對于一個攝像機,在白平衡之前,需要做黑平衡。在畫面處于黑色時,理論上黑色位置的RGB都應該為零,但有時候,RGB的數(shù)值會漂移,造成RGB三個數(shù)值不等,這樣,在應該顯示為黑色的時候,會出現(xiàn)其它顏色的偏色。
?
在以前的時代,在溫度變化大,或長時間沒用攝像機時,這時會有比較明顯的黑平衡漂移,但這個現(xiàn)象在現(xiàn)在的機子已經(jīng)做得非常好了,雖說有的機子也有自動黑平衡(ABB)校準,但一般都不常用。如松下EVA1,就有ABB的操作選項。

松下EVA1的自動黑平衡校準菜單
?
對于攝像機,只有黑平衡準確了,調整白平衡才有意義。
?
這是黑平衡的標準說法,也是教科書上對于黑平衡的解釋。它的原理是通過測量實拍的黑色畫面,最后調整RGB三個電路的分壓來校準黑平衡。
?
但在實際的設備中,有些黑平衡,卻不是這個意思。如我們在RED攝影機常見的,在Cal中,如果T/E出現(xiàn)紅色,就意味著攝影機提示你應該校準"黑平衡"了。

RED小武器的小監(jiān)界面
?
這個黑平衡與剛才說說的黑平衡是二個概念,如果從數(shù)字信號處理而言,RED的黑平衡校準其實校準了二方面:Dark Frame和BIAS Frame,也就是暗場和偏壓場。
?
那這如何理解呢?下面要先扯一扯數(shù)字成像的基本原理。我們現(xiàn)在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理論都源自初中物理中說到的"光電效應",簡單說即光照射到CCD或CMOS的靶面上后,產(chǎn)生電子,這個電子形成信號,再經(jīng)過放大,采樣,量化,編碼等步驟,形成圖像。

光電效應原理
?
注意,圖像的本質其實是來自于電子。
?
但是我們在初中又了解到,電子的活躍度,與溫度也有關系,溫度越高,電子越活躍。
?
那這里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即使我們蓋上鏡頭蓋,不接受任何光線照射到感光元件上,CCD或CMOS也不進行曝光不運作,它內(nèi)部原有的電子,依然會由于溫度的原因,自己在活躍,這個活躍度產(chǎn)生的信號,也能夠被放大,形成圖像,這就是固有的底噪,在數(shù)字信號處理上叫做偏壓場。
?
而如果我們蓋上鏡頭蓋,不接受光線照射,開機拍攝一個黑的畫面,也能夠拍攝出一個帶有一堆噪點的圖像,這就是暗場,注意,它與曝光時間(快門)有關系,與ISO有關系,也與溫度有關系。曝光時間越長,噪點越多,溫度越高,電子的活躍度越大,噪點越多。暗場帶來的噪點,一般多是熱噪點。當然,我們在拍攝暗場的同時,實際上也拍攝了偏壓場。

受熱噪影響比較大的暗場畫面
?
這樣,如果打開鏡頭蓋,拍到的畫面其實是照射到感光元件的光線,與暗場,與偏壓場混在一起的畫面。
?
這里就出現(xiàn)一個技術了,既然我們能夠蓋上鏡頭蓋得到一個暗場+偏壓場的畫面,不蓋鏡頭蓋能夠得到需要拍的場景+暗場+偏壓場的畫面,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先拍一個暗場+偏壓場的畫面,然后在實際拍攝時減掉這個信號呢?這樣就得到了更加純凈的實拍畫面。
?
RED的黑平衡校準干的就是這個事。所以它會檢測溫度,溫度如果太高,攝影機認為熱噪點會帶來明顯的影響時,就會提示你說,應該做"黑平衡校準"了。所以你會蓋上鏡頭蓋,拍一堆"黑平衡校準"數(shù)據(jù)。

RED的黑平衡校準數(shù)據(jù)(來源:RED特戰(zhàn)隊)
?
通過這個方法能很好的減小熱噪和底噪,而且配合RED記錄RAW文件的話,更能在后期得到更加干凈的畫面。
?
而且這個操作也能消除一些在高增益下出現(xiàn)的固定"壞點",因為在高增益下蓋上鏡頭蓋拍攝時,那些壞點也記錄在暗場上,隨后可以在實拍畫面中減掉(實際上不一定能完全減掉)。

畫面中固定的壞點
?
除了RED,索尼的APR(自動瑕疵去除)實際上也是做的相同的事。它在校準時也會提示你將鏡頭蓋蓋上。很多人將它叫做"黑平衡校準",其實是有誤區(qū)的,這個黑平衡的概念與RED相同,但與黑平衡的定義實際是二回事。大家在使用時,一定得弄清它們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