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城之三 呂不韋再次擴建漢魏洛陽城




漢魏洛陽城始建于西周武王時,這時的漢魏洛陽城大致合當時的東西六里,南北五里,大家稱“六五城”。東周敬王時,因王子朝之亂王城被占,東周敬王在西周建的城址上,向北增擴二里,這便是后來的‘六七城’。到東周末年,呂不韋的封地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于是呂不韋繼續(xù)擴建洛陽城,這次是沿用東周城址而向南擴大二里,城市的規(guī)模達到了東西六里,南北九里。呂不韋擴建的洛陽城的這部分大家后來稱“南宮”。漢高祖劉邦定都洛陽的六個月,就是住在洛陽的南宮。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年)十月癸丑日進入洛陽城,也住進了南宮卻非殿。
呂不韋(~前235年),姜姓,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編撰《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早年經商,常往返于趙國邯鄲與秦國咸陽間,在邯鄲結識了在趙為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后改名為子楚),遂棄商從政。多次入秦,游說沒有子嗣的安國君嫡妻華陽夫人,使秦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子楚繼位。呂不韋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秦莊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其子秦始皇繼位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秦始皇十年(前241年)因嫪毐叛亂受牽連被免相,出居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陽)。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因呂不韋在洛陽門客眾多,勢力強大,就流放呂不韋全家于蜀郡,呂不韋飲鴆自盡。
說起呂不韋的封地洛陽,故事肯定是有的。東周末年,東周朝廷已經分裂成很小的東周國、西周國了,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在茍延殘喘中惶惶不可終日。但這個東周君雄心仍在,仍然不忘記滅秦的大任。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之際,派出使者前往楚國、趙國、韓國、魏國合縱伐秦,沒過多久韓國、魏國集聚城外。東周君欣喜若狂,相信無需多久便能滅秦,生擒呂不韋。秦國朝堂之上,秦莊襄王當眾詔命丞相呂不韋起兵十萬出征東周,上將軍蒙驁請愿從旁協(xié)助。呂不韋此時沒有軍功,急需建功立業(yè),他命蒙驁率兵突襲,一舉攻下鞏城等七邑。為保王室血脈,東周君被迫投降,赤身攜百官出城跪拜,俯首稱臣,東周從此滅亡。秦王看到俘獲的東周君,非常興奮,將洛陽成周城封做呂不韋的封地,鼓勵秦軍將領攻城掠地,消滅六國。
由于沒有考古發(fā)掘,只能從文獻之中對南宮進行大致的了解。根據(jù)元《河南志》記載,南宮的主體宮殿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建筑布局整齊有序。南宮是一個格子形的布局。中軸線兩側的四排宮殿與中軸線平行。每座宮殿建筑的前后左右都有直道與其他宮殿相通。自北而南依次為:司馬門、端門、卻非門、卻非殿、章華門、崇德殿、中德殿、千秋萬歲殿和平朔殿。中軸線東西側各有兩排對稱的宮殿建筑。西側兩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東排為鴻德門、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門、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為云臺殿、顯親殿、含章殿、楊安殿、云臺、蘭臺、阿閣、長秋宮、西宮。東側兩排,西排為金馬殿、銅馬殿、敬法殿、章德殿、樂成門、樂成殿、溫德殿和東宮;東排為侍中廬、清涼殿、鳳凰殿、黃龍殿、壽安殿、竹殿、承風殿和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