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毛片在线,日韩gay小鲜肉啪啪18禁,女同Gay自慰喷水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不止不休》致敬記者,多專多能再塑輝煌

2023-05-16 11:26 作者:胡二刀刀  | 我要投稿

最近,有朋友給我推薦了一部電影,名叫《不止不休》。影片于3月24日全國公映,5月7日全網開播。它有兩大看點,一是賈樟柯?lián)伪O(jiān)制,二是憑《狂飆》大火的張頌文,在片中扮演男二號。其實吸引我的,還有第三個原因,這是一部關于記者的電影,它讓我回到那個曾經青春激蕩的歲月,也對記者的未來充滿思考。

01

《不止不休》說記者

在國內影視圈,專門以記者作為主角職業(yè)的作品并不多見,所以也尤其顯得特殊。

影片以真實事件為藍本,講述了2003年的中國,白客飾演的實習記者韓東為了實現自己的新聞理想,在張頌文飾演的報社首席調查記者黃江的幫助下,追蹤“乙肝代檢”新聞事件,歷經波折,最終寫出《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從而改變了無數乙肝攜帶者命運的故事。

《不止不休》的原型,來源于記者韓福東的一篇報道,名為《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這1.2億人,指的就是2003年中國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數量。而電影標題,則來自2004年《南方周末》新年寄語——《這夢想,不休不止》。

電影結構緊湊,表現真實,演員也非常用心。影片拍攝于2019年,那時張頌文還沒有現在這么火,但對記者這個職業(yè)的細節(jié)把握還是到位的。比如張頌文的嘴,不是在說話,就是在吃東西,要么就是在抽煙。白客等主創(chuàng)還專門到報社上了一段時間的班。

導演王晶邀請了幾十個真正的媒體工作者在片中表演,資深媒體人張春蔚更是在電影中有多個鏡頭和臺詞。片方盡最大能力去還原當時的工作狀態(tài)。

為了體現記者職業(yè)這一獨特性,片中用到了大量與之配匹配的臺詞,比如“新聞記者不應該整天待在辦公室里,用你們的腳力去還原你們的筆力”“一個合格的記者是不需要整天待在辦公室的”“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和參與者”“絕大多數新聞只有一天的生命”“新聞必須是事實,謠言不是新聞”“你們手中的筆能幫助一些人,同樣也能毀掉一些人”“開始覺得做新聞改變不了什么,你只需要把發(fā)生的事情記下來就可以了”“感想不是新聞,事實才是新聞”“做記者,同情心只會影響你的判斷力”。這無疑對于塑造職業(yè)有幫助,但過多過密,也有刻意堆砌之感。

02

重回報業(yè)黃金期

電影的背景設置在2003年,那是一個互聯(lián)網剛剛興起、紙媒強勢的黃金時代,也是我做紙媒記者的第六年。影片中熟悉的場景,讓我重新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些青春激蕩的歲月。

臺式機、諾基亞、斜挎包、錄音筆,就是一個文字記者的標配。如果有一臺數碼相機再加一輛摩托車,就算是頂配了。堆滿報紙的辦公桌,深夜亮燈的辦公室,則是工作的常態(tài)。

在天涯西祠上找線索,用QQ聯(lián)系采訪對象,用郵箱發(fā)送文章,則是互聯(lián)網帶給傳統(tǒng)媒體的最初改變。

那會每個部門都有類似韓東這樣的實習生,沒有報酬干三個月甚至半年是常態(tài)。能留下的少之又少。

那一年,能夠進入中國新聞史的大事件不少,甚至到現在還在被人提及。

2003年初,非典疫情爆發(fā)。4月1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確認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

2003年4月,收容遣送制度因“湖北青年孫志剛收容被毆打致死事件”被新聞媒體曝光。6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并廢止了1982年5月國務院發(fā)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

2003年10月16日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2003年11月11日,由光明日報與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合辦的新京報在北京創(chuàng)刊。

2003年11月24日,中國《新聞周刊》發(fā)布文章:《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作者韓福東。

03

如何看待深度報道

《不止不休》寫的就是報業(yè)黃金期的記者生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部記錄調查記者的電影。

按照傳統(tǒng)新聞學,新聞報道分為五種形式:消息、通訊、調查、評論和新聞圖片。

調查,就是針對某一現象、某一事件或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對獲得的材料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探尋其本質特征和基本規(guī)律。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欄目。

調查記者,也叫深度記者,或特稿記者。在目前媒體生態(tài)里,絕對已經成了稀有物種。

調查記者,講究的是獨家、深度和監(jiān)督。

獨家,有多方面的理解: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你報出來了,是獨家;別人報道的事件中,你找到了獨特的角度,這也是一種獨家。比如曾經引發(fā)全國關注的張玉環(huán)案,很多媒體都在采訪張玉環(huán)本人以及他的前妻。而《齊魯晚報》獨辟蹊徑,去采訪1993年遇害的兩個孩子的家人,講述他們27年間的生存狀況,引發(fā)網友強烈共鳴。

深度,是調查相較于消息和通訊而言,涉及的面更廣更深。我把消息、通訊和調查比作新聞中的點、線、面,消息的寫作是點狀的,就事論事;通訊的寫作是線性的,圍繞一件事或一個人,縱向交待;而調查則是全面的,既要求廣,還要求深,是三維立體的信息載體。這就好比挖掘水下冰山,挖得越深,體量越大。

監(jiān)督,往往是調查類報道繞不開的話題。所以一提深度記者,人們就自然想到揭露和曝光。有人認為,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對立的。其實早在2016年,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就明確提出“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他還指出,“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fā)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

在操作層面,著名調查記者劉向南曾這樣形容調查式報道,它必須具備兩個要素,即黨和政府明令禁止的,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把這兩點結合到一起,這樣的選才是好選題。

04

對記者未來的思考

知名傳播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張志安,于2017年撰寫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yè)生態(tài)變化報告》。張志安僅能聯(lián)系到的調查記者為175名,比2011年做《中國調查記者生態(tài)調查》時少了159名,從業(yè)人數下降幅度高達58%!

據虎嗅文章稱,35歲以上媒體從業(yè)人員失業(yè)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有的文化記者失業(yè)兩年成為家庭主婦,有的財經記者七次換工作,其余的要么轉行,要么做公關。

人們在微博上瘋狂吃瓜,又等著它的“反轉”。我們對于現在的新聞,已經沒有當年的信任度,也沒有了持之以恒的關注度。

互聯(lián)網沒有記憶,一年后,一個月后,一天后,就有了另一個新鮮的“熱搜”在等待著我們。它以速度的優(yōu)勢,讓人們加速了信息的獲取,也加速了對舊聞的遺忘。

在如今一行“熱搜”或是只有幾百字的新聞里,缺失的是詳實的新聞調查,客觀的全面采訪。

人們更多的是將嚴肅的論題,娛樂化;復雜的現象,簡單化;多維度的視角,片面化。

甚至很多媒體當起了“標題黨”,用語焉不詳的標題誘騙網友點擊,一遍又一遍上演“狼來了”的故事。對于新聞不求甚解,短視頻平臺上順手牽羊,拿過來打個字幕配個音樂,就敢當新聞去發(fā),根本沒有深入調查,經常張冠李戴被打臉。這樣的媒體不在少數。

不自知,不自重,不自省,也是部分媒體走向沒落的原因。

5月8日,《東南快報》休刊。第二天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段話,引發(fā)不少共鳴。

我說:媒體并未消失,消失的只是傳播介質。新聞從業(yè)者大可不必自怨自艾:一是長本事學知識跟潮流,做到多專多能技不壓身;二是懂規(guī)矩守底線有抱負,不能為了流量而失去職業(yè)道德;三是全面快速準確客觀介入新聞本身,交叉驗證事實真相。能做到以上三點,你還是無冕之王。

文中部分資料及圖片來自《不止不休》官方宣傳、中國《新聞周刊》網站、張春蔚微博、虎嗅網



《不止不休》致敬記者,多專多能再塑輝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荆州市| 扶沟县| 资源县| 凌云县| 小金县| 仲巴县| 平安县| 吉安县| 上饶县| 烟台市| 塔河县| 黎城县| 成安县| 赫章县| 顺昌县| 霍林郭勒市| 陈巴尔虎旗| 新民市| 广西| 安化县| 永修县| 东光县| 西宁市| 灌云县| 安国市| 丹寨县| 南陵县| 新营市| 平阴县| 岳普湖县| 尼木县| 义乌市| 宝鸡市| 绥化市| 绵竹市| 大城县| 邵东县| 和田县| 吉林市| 湖南省|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