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會覺得這么無聊?(高考后)
? ? ? ? ?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關于這一點,我可以作一個補充:每當我們感到快活,在我們遠離上述的一個敵人的時候, 我們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反之亦然。正如當我們在高三痛苦于學業(yè)的時候我們沒有感受到無聊,而當我們結束了高考進入了假 期,我們已然遠離了痛苦,但卻向著無聊接近,這讓我們無法感到幸福。
? ? ? ? ?所以說,我們的生活確實就是在這兩者當中或強或弱地搖擺。這是因為痛苦與無聊之間的關系是雙重的對立關系。一重是外在的,屬于客體;另一重則是內在的,屬于主體。外在的一重對立關系其實也就是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chǎn)生出了痛苦,而豐裕和安定就 產(chǎn)生無聊。因此,我們看見低下的勞動階層與匱乏——亦即痛苦——進行著永恒的斗爭,而有錢的上流社會卻曠日持久地與無聊進 和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這是由一個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精神的遲鈍一般是與感覺的遲鈍和缺乏 興奮密切相關的,因此原因,精神遲鈍的人也就較少感受到各種強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但是,精神遲鈍的后果就是內在的空虛。 這種空虛烙在了無數(shù)人的臉上。并且,人們對于外在世界發(fā)生的各種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現(xiàn)出的一刻不停的 強烈的關注,也暴露出他們的這種內在空虛。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借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他們做出的選擇真可謂饑不擇食,要找到這方面的證明,只須看一看,這些人所沉迷 的消遣是多么的貧乏和單調,還有同一樣性質的社交談話,以及許許多多靠門站著的和從窗口往外張望的人。正是由于內在的空 能夠讓我們們免于這種痛苦的手段,莫過于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因為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yōu)越和顯著, 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這些人頭腦里面的思想活潑,奔涌不息,不斷更新;它們玩味和摸索著內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種現(xiàn)但是,突出的智力是以敏銳的感覺為直接前提,以強烈的意欲,亦即強烈的沖動和激情為根基。
? ? ? ? 這些素質結合在一起提高了情感的 強烈程度,造成了對精神,甚至肉體痛苦的極度敏感。對任何不如意的事情,甚至細微的騷擾,都會感覺極度不耐煩。所有這些素 質大大加強了頭腦里面事物的各種表象,包括拂逆人意的東西。這些表象由于頭腦強有力的想象力的作用而變得生動活潑。我這里所說的比較適用于各種精神思想能力參差不一的人,從最呆笨的頭腦一直到最偉大的思想天才。由此可知,無論從客體抑或從主體 上說,如果一個人距離人生痛苦的其中一端越近,那他距離人生痛苦的另一端也就越遠。據(jù)此,每個人的天性都會指導自己盡可能 惱的狀態(tài),追求寧靜和閑暇,亦即爭取過上一種安靜、簡樸和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因此,一旦對所謂的人有所了解,他就會選擇 避世隱居的生活;如果他具備深邃、遠大的思想,他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 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所以,一個人具備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與人交往。的確,如果社會交往的數(shù)量能夠代 替質量,那么,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遺憾的是,一百個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產(chǎn)生不了一個聰明的人。相比 之下,處于痛苦的另一極端的人,一旦匱乏和需求對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給他以喘息的機會,他就拼命尋找消遣和人群,輕易地將 就一切麻煩。他這樣做的目的不為別的,只是為了逃避他自己。因為在獨處的時候,每個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這個人的自身擁有 就會暴露無遺。因此,一個愚人背負著自己可憐的自身——這一無法擺脫的負擔——而嘆息呻吟。而有著優(yōu)越精神思想稟賦的人卻 以其思想使所處的死氣沉沉的環(huán)境變得活潑和富有生氣。因此,塞尼加[插圖]所說的話是千真萬確的:“愚蠢的人飽受無聊之 苦”。同樣,耶穌說:“愚人的生活比死亡還要糟糕?!币虼?,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 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