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jīng)》:人心因何易亂?“為無為,則無不治”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讀經(jīng)典】
第一句話:不尚賢,使民不爭;
古文今譯:不標榜賢才異能,使民眾不爭功名
我的理解:名位實足以引起人的爭逐。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的人天賦異稟,有的人學識淵博,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心思細膩,有的人善于謀略,可謂是各有千秋。如果標榜什么才是賢能,就相當于是肯定了一種人,否定了大多數(shù)人,其他人就不好嗎?就不是賢能之人嗎?
正如一個父親總是當著一個兒子及旁人,極力夸贊另一個兒子是如何的出類拔萃、智勇雙全,這個兒子就可能為了得到父親的賞識而起爭心。
另外,對于賢能的標準,很難遽下定義。建立一個所謂的標準,也容易被人所利用,為了爭得“賢能”的好名聲及其背后的利益,不乏有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人,這樣一來,有時候大奸大惡的人,看起來卻像個大好的賢人。
所以有道的人不推崇賢德,不標榜自己,使民眾不會為了虛名去爭奪。

第二句話: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古文今譯:不珍貴難得的財貨,使民眾不起竊盜
我的理解:財貨實足以激起人的貪圖。
有一句話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特別的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他們可能會為了它而起竊盜,去偷竊劫奪。
另外,現(xiàn)在很多所謂的難得之貨,其實都是人們炒作或吹噓出來的,對我們自己來說,本身并沒有那么大的價值。
所以,有道的人不特別珍貴難得的財貨,不極力追捧,而使民眾不起貪圖的心思。

第三句話: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古文今譯:不顯耀可貪的事物,使民眾不被惑亂。
我的理解:激起人們貪欲的事物越多,人心就越亂,這是導致人與人之間混亂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比如名位、財貨等。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有道的人不會輕易顯耀什么,不顯露自己特別喜好什么,從而使民心不被惑亂。
比如,公司領(lǐng)導不要動不動去呈現(xiàn)、去顯耀可能引起人們私欲的東西,經(jīng)這么一撩撥、一刺激,員工的心就亂了,就沒法把心思全都放在做事上,又怎么讓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呢?
第四句話: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古文今譯: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靈開闊,生活安飽,意志柔韌,體魄強健。
我的理解:“可欲”的事物容易擾亂人的內(nèi)心,可能使人們?yōu)闋幟麏Z利而不擇手段。所以有道的人治理世事,一方面要讓人們生活安飽,擁有強健的體魄,另一方面要開闊人們的心思,減少內(nèi)心爭奪的欲念。
比如,作為一個勞動者,能安心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能吃好、睡好,擁有強健的體魄,就是一個合格的公民。

關(guān)于這段話的一點兒感悟:
你看,因為欲念過多,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好像都生活在焦慮之中,即便是吃得好,也無法細細品嘗食物的味道;更睡不好,熬夜失眠是家常便飯;心中焦慮,無法感受寧靜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難聞見花香撲鼻。
所以,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我們不只是要追求安飽,在物質(zhì)豐富的現(xiàn)代生活中,還需要使人們心靈開闊,減少內(nèi)心爭奪的欲念,保持身體的強健。
我覺得,老子先生的話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更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
第五句話: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古文今譯:常使民眾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依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務,就沒有不上軌道的。

我的理解:人們對名位的爭逐,財貨的貪圖,于是巧詐偽作的心智活動就層出不窮了。所以有道的人“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常使民眾沒有偽詐的心智,不起爭盜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依照這樣“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
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嗎?希望能跟你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