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動物在哪里——玉淵潭版
雖然還有霧霾,亦可見風沙,但必須承認,近幾年北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改善著。下樓隨便走走,已經??梢砸姷揭傍澴樱ò啉F)、戴勝、灰椋鳥等等。這在以前一段時間是不容易的。前兩天還有消息說,北京將在平原區(qū)建立自然帶:野草不拔、落葉不清理、提升荒野度,聽起來不錯。
最近在玉淵潭抓取了一些常見/不常見的野生物種,展示一下。正如他們常說的,抄個捷徑,少走幾十年彎路,打一波鳥。



由易到難,先是野鴨。這很常見,不過剛出生不久的小鴨子很萌,尤其在蓮葉上竄來竄去時,很有意思。當它們起立振翅,才發(fā)現(xiàn)那尚未發(fā)育的小翅膀簡直太短了,很逗。


鴛鴦,在各大水系公園都很多見。重點是,今年才知道鴛鴦的巢穴一般在樹上。前不久在朝陽公園親眼見到一只鴛鴦飛到了離地面很高的樹洞里。

黑水雞,沒有做過多觀察。


小鸊鷉[pì tī]。總聽大爺大媽嘴里念叨“PTPT”,不知所云,只知道是一種水鳥。回去一查原來是這兩個字,真心不會寫。這種小水鳥潛水能力超強,一個猛子扎下去,就不知道會從哪里再冒出來,嘴里叼著什么。目前也是它們孕育下一代的時節(jié),不時能看到一只小鸊鷉帶多只幼鳥。有趣的是,大鳥潛水后,幼鳥就一臉茫然,只能四處張望。等大鳥浮出水面,幼鳥便拼命向它游過去,很好玩?,F(xiàn)在大鳥經常抓魚抓泥鰍給小鳥喂食,而小鳥有時也耍賴,甚至要趴到大鳥背上去。



夜鷺,以前偶爾撞到過,但仔細觀察之后,才感受到它的優(yōu)雅。腦袋后面的兩根辮子很有辨識度,起飛之后,辮子會飄舞起來,有趣。



最后來點與眾不同的——黑魚。同樣是產卵甩籽的時間,有幸碰到兩條黑魚——它們是一夫一妻制。魚卵已經變成小魚苗,兩條黑魚想必日夜不歇地守護在旁邊。小魚苗頭頂上有一對粉紅色的印記,不知是不是眼睛。大黑魚在周圍徘徊,不時弄出動靜和水花,似乎是在驅趕其他水中生物。可以看到,黑魚身上有一些疤痕,應該是戰(zhàn)斗后光榮負傷。據說黑魚在產卵期是不進食的,很不容易。民間另有“大黑魚吃小黑魚”的說法,其實是在危急時刻,大黑魚將小黑魚含在口中,以躲避危險的策略。對發(fā)現(xiàn)的黑魚有些擔心,再去的時候沒有見到,不知是否轉移陣地了。
目前,玉淵潭仍有偷獵者,三更半夜行動,很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