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真集》白話版本解讀刪減版(上)
《養(yǎng)真集》白話版本解讀刪減版(上)
?
序言
?
??????? 精通玄理而不精通禪理,必然犯固執(zhí)的毛??;精通禪理而不精通儒學(xué),大多都成為狂慧之流。能找到禪儒皆通而又能貫之以道的人,不但現(xiàn)在很少有這樣的人,就是在古代的僧人、道士中,除了紫陽真人、蓮池大師外,也常不多見。
?????? 丙午年,夏天。偶然路過朋友趙公的書房,看見茶幾上有一本叫《養(yǎng)真集》的書。問這本書從哪里來?原來是從海甸的慧福寺得來,僧人說是陳提督的捐贈,提督說此書是從家里的私塾先生處得來,于是借回來觀閱??戳酥?,才知道是隱士養(yǎng)真子所寫,可惜沒有標(biāo)注真實的姓名,想來就是像赤松子、黃石老人那樣的高人,故意不留形跡吧。這本書,由儒悟禪,就虛靈而養(yǎng)舍利;由禪證道,借般若而煉金丹。談?wù)摲鸺业目?,則兼有拈花面壁直指心地的真?zhèn)?。論道則沒有丹道隱語“鉛虎汞龍”的假借。
先秦儒家的精彩之處,信手拈來;北宋理學(xué)的真意,隨筆揮出。匯集儒釋道三教而同歸,掃除僧道中的故弄玄虛(白馬指佛家,青牛指道家),總百家為一轍,點明道中天心水面之精微。不作空中閣樓,步步階梯;修成幻海橋梁,條條道路。
?????? 僧人早晚玩味,不用參悟那十卷《楞嚴(yán)》;道人行住遵循,又何必非要讀那五千《道德經(jīng)》的真言?一心直去,省卻多少紅塵惑心,便可直進(jìn)此道。因為這是稀有奇書,所以,全然忘記我本來才疏學(xué)淺,勉強加以整理。以后尋道,不用去那白云觀里。以后訪道,又何必去求那仙人留跡?采玉探珠,全望此書之高明慧眼;飛升羽化,定要酬謝作者的苦口婆心。噫!這么大的乾坤世界,應(yīng)該能找到知音;這世界,難道沒有見性之人?閑暇飽蘸筆墨來暢所欲言,以無心的態(tài)度寫下此序。
?
??????? 乾隆丁未年,上元觀燈日,
??????? 白鬢老人王士端于塵世逍遙間題寫。
?
道
?
?????? 現(xiàn)在人要做天地間第一等美事,沒有比讀書更好了;要做讀書中第一等高人,沒有比學(xué)道更好了。朱子說:"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書何用?至于學(xué)習(xí)是為了得到什么利益,是分外事,可惜壞了多少人。"《道德經(jīng)》說:"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古代帝王,都是以君王管理之道兼具教化百姓。到了孔子,儒家比起君王之道更在意教化百姓成為嚴(yán)于律己的臣子?,F(xiàn)在并非沒有嚴(yán)于律己的臣子,有些是需要看到而被教化的成為臣子的人,有些是需要聽到而被教化的成為臣子的人。道就好像一條大路,怎么會難以知見呢?人生病不去求治療,求治療自然就會治愈。天子得道能保全他的天下,諸侯得道能保全他的國家,高官得道能保全他的家族,平民得道能保全他的身命。才華為人所用而很少有善終的,道德為了修養(yǎng)自身反而會留下美名。'道'本來無名,但用之無窮。所以,君子唯道是學(xué),功名、富貴,都視作任它來去的浮云,統(tǒng)統(tǒng)對之以漠然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
?????? 又問:"君子唯道是學(xué),有什么好處呢?"答:"有。"問:“愿聞其詳?”答:"學(xué)道之人,是因為學(xué)道對自己有好處。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心可廣大,身可潤澤,病可治愈,死可超脫,這樣的好處,沒有比它更大的了。"
?????? 又問:"學(xué)道之人,果真有如此的好處和快樂么?如今世人見有學(xué)道之人,一起怒罵其為迂腐,為什么呢?"答:"《道德經(jīng)》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白鬢老人說:"讀書中第一等高人,沒有比讀書更好了。自古及今學(xué)道的人很多,成道的人卻很少,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要根器高,第二要讀書多,第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脫塵出世之想;讀書不多,不能見到道理馬上明悟;遇人不早,多被旁門小術(shù)所誤,終不能成大道。試看鐘、呂、紫陽、玉蟾 、丘祖諸仙。都是穎悟超群,胸藏萬卷,更兼早遇仙師,是以名標(biāo)仙籍,身出塵凡。如果不是遇到真師,斷難成道。要是認(rèn)為我說的話有錯,你去問問那些神仙是不是這回事?
?
理
?
?????? 道,就是一。在天說它是'命',在人說它是'性',在事物說它是'理'。此理流行于天地之間,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顯現(xiàn)。事事物物,都有客觀上當(dāng)然如此的道理,而不是由主觀上臆斷的歪理。即有當(dāng)然如此的道理,而不可更改。只有遵循客觀事實的君子,以道理觀察事物,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因而身體力行,所以稱得上“無我”?!盁o我”則公,公則明,明則處事得當(dāng),而盡用事物客觀事實的道理吧。如果以我的主觀欲情去觀察事物,則愛憎橫生,不免放任欲情,放任欲情則有私心,有私心則昏聵,有昏聵則顛倒錯亂,只知有我的主觀欲情,不知有太極這個“一”客觀公正的道理。有太極“一”的道理就有陰陽二氣產(chǎn)生。有陰陽二氣生成,太極“一”的道理就會隱沒。有陰陽二氣就有萬物的形體產(chǎn)生。有萬物的形體產(chǎn)生,陰陽二氣就會隱沒,太極“一”的道理無不貫穿其“中”啊。太極“一”的道理不能守中,氣就偏移,形又偏移?!爸小?,都是善的,偏就有不善。想要化偏之不善,而歸于中之善,須于將要萌動的開始,密密省察,發(fā)于道理之中的,推廣而改正自己的缺點;生于形體之偏的,杜絕而去除。久而理自常存,欲自消亡。天下之理不可不窮究,也不可無限窮究。關(guān)鍵是要理清自我心中的迷惑就可以了。理清則明智,明智則心誠,心誠則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中”。圣人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惑也。"一時產(chǎn)生的忿怒,忘卻自身,連帶遷怒自己的家人,難道不是迷惑么?要以圣人的言論而推廣改正自己的缺點。身受貧賤而羨慕富貴的人,也是迷惑。人不來學(xué)道,而我主動想去教授,也是迷惑。邪教迷惑人,王法猶不能禁止,我想要以玄理空談教導(dǎo)他們,也是迷惑。圣賢之道,只等待圣人降臨來講解才去行動,跟隨平庸之人的行為而去作為,又難道不是迷惑么?事情總有辦不成功的,珍寶貴物總有得不到的,而心里總是耿耿于懷老是惦念,也是迷惑。人有不可強迫配合的,建功立業(yè)有不可速成的,而念念不忘不肯放下,難道不是迷惑么。身居高位無所作為,而生出毫無益處的貪求,是迷惑。圣人的言論不去畏懼,而想做不符合道義的壞事,難道不是迷惑么? 明知善念即合“中”意,而不致“中”;明知萬法唯心,而不了心。是迷惑。明知生死大事,而不體驗本來無生無死;明知無常迅速,而不了卻無常,難道不是迷惑么?理是本來就有的,只要自己振作起來修行就可明白;欲本來是無底的,但能覺照勘破就能自我消除。遏欲與存理,原本就不是兩回事是一回事。遏制了一分欲,即存得一分理,遏制了十分欲,即存得十分理。對人有好處的東西沒有比道理更大的了,而能夠身體力行貫徹道理的人少;對人有壞處的東西沒有比欲望更大的了,反而縱欲的人有很多。人之多欲,就好像樹上有蟲,暗地里在內(nèi)部蠶食,不久就會自斃。人以欲望為樂,不知道欲望好比是火,不約束就將自焚。自己的神志受其熬煎,酒色耗其精氣,生病生瘡,晝夜叫苦。佛說死后受罪,而不知生前早已遭受了。
?????? 白鬢老人說:“周子說:不明白才懷疑?!泵靼琢耍蜎]有懷疑了。經(jīng)年窮理之人,尚不能認(rèn)理皆真,行理皆當(dāng)。更何況那些沒有學(xué)問的人呢?世界上,因明理而保身的人固然很多,因爭理而喪身的人,也有不少,所以禪家又以理為障礙。
?
天地
?
?????? 大道本來是無形的,天地是個有形的道;天地不言,圣人是個能言的天地。圣人,我從來沒有見到,但是未嘗沒有讀過經(jīng)書,讀過經(jīng)書而能明白他的義理,和見到圣人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天生育我形,天賦予我性,內(nèi)外都是天給的,我怎么敢胡亂行事?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見天地而效其清靜,與大道沒有二致,少有私意,獲罪才會輕一些。形體感觸,是天性。率天性而行,自然沒有人欲之累,日用平常則可。順應(yīng)常理而行動, 必然沒有逾矩的過失。人之道,無時不與天地相合,就是一動一靜;人之氣,無時不與天地相通,就是一呼一吸。偶然看見太陽隱沒大地之中,就是人體心火下降的現(xiàn)象;看見月亮升到天心之中,就是人體腎水上升的現(xiàn)象。抬頭看北斗星,其所在的位置眾星相拱,叫做"天樞"。天也有它的樞紐,以為造化之本。人也有他的樞紐,以為性命之源。這些天象在人體上都能夠顯現(xiàn)。所謂稱為“大人”的人,是與天地合德的人。試著觀察我的心,觀察我的性,能夠合乎天地有多少?與天地相合則加以勉勵,不與天地相合則馬上改正,而達(dá)到“大人”的境界,就沒有什么憂患了。天生地成,是人的大父母;天動地靜,是人的大老師。以前的圣人,是天地的孝子;未來圣人,是天地的好孫子。能愛天地為父母的人,自己的身命必然會有大德;能敬天地為老師的人,本來是下等學(xué)問的人后來也能達(dá)到上等的學(xué)問。
?????? 白鬢老人說:"人不畏天。皆因把天看遠(yuǎn)了。"此篇最吃緊的地方,莫過于"天在我心一語"。人如果真的知道天在我心,怎敢不生畏?不生敬呢?敬畏日久,就可以明心,可以見性,可以成佛,可以作祖。所不幸的是,當(dāng)時知道當(dāng)時也就忘記了!
?
人生
?
?????? 人生,就是太極,太極動而生陽為火。火,就是神,靜而生陰為水。水,就是精,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兩腎之間,此兩者為元炁之根。人未生以前,自己的氣質(zhì)清濁,由天來賦予,人不能參與。出生以后,人品的邪正,由人自己造成,天不能參與。天地生人,上等智慧的人固然很少,下等智慧的人也固然很少,只有中等智慧的人最多。中等智慧的人能自強,與上等智慧的人就沒有差別;中等智慧的人如果自暴自棄,與下等智慧的人也沒有什么不同?現(xiàn)在的人,只知道我是父母之所生的,不知道我與父母、與天地,都是由道所生。所以,君子想要求道,必要無愧于天地,無愧于父母。子貢說:"周朝文王武王之道,并沒有消散,仍然在人間流傳。在每個人的心里,并不止在春秋時人的心里,也在現(xiàn)在人的心里。并不止在春秋時人的心里,也在后來人的心里。"一人生來有一身,一身都有一真人。真人靈妙通天地,真人清凈無埃塵。真人自古不增減,真人從來無死生。但能養(yǎng)得真人就,勝如貧子獲萬金。孟子曰:"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同于禽獸的地方很少(人有道德觀念、羞恥之心),(就那一點點差別)普通人把它丟了,君子留下了它?!绷粝滤木?,就變成了圣人。去掉禮義廉恥的人,就是禽獸。當(dāng)去掉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是禽獸了,不需要等待死后和來生再去轉(zhuǎn)世為畜生了。天有五行之氣:金、木、水、火、土。流動不止,稱為“行”。一時稍微停止,不可稱之為行。對應(yīng)現(xiàn)在人有五常:仁、義、理、智、信。一念不變,稱之為平常。一念稍變,不可稱之為平常。五行對應(yīng)的就是五常,對應(yīng)在人身之中,則為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臟是人生命的五個根本,傷了這個五個根本,生機就會受損。所以明醫(yī)治病,必先調(diào)和五臟。對應(yīng)在日常生活中,則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是天下通達(dá)的道理,廢此通達(dá)的道理,則不可以稱為人。所以,先王教化百姓,先講明五倫的道理。而今世人,有舍棄身體的,有拋開人倫的,這樣去求道的人,他固然不知道這樣是錯誤的,世人驚以為尊貴而供奉,也是不知道這樣是錯誤的。
?????? 白鬢老人說:"氣質(zhì)的清濁由天所定,人品的邪正由自己所定。"固然說的很好。"一時稍有休止,不可稱之為行道;一念稍有轉(zhuǎn)變,不可稱之為平常。"說得尤其好。
?
老
?
?????? 人都說:"人上六十,一年比一年老;人上七十,一月比一月老;人上八十,一日比一日老。"我今年八十有余,以后怎么辦呢?從今以后,多活一天,都是上天假道給我的一天,豈敢虛度?現(xiàn)在縱然得道,已經(jīng)是遲了,豈能再遲?
??????? 從前有三個老者,聊到無常。有一個老者說:"今年酒席上聚在一起,不知來年又少了誰?"又一個老者說:"你說的遠(yuǎn)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天明能不能穿上了。"又一個老者說:"你說的還遠(yuǎn)了,這口氣既然呼出去,不知能不能再吸進(jìn)來。"智者不會錯失時機,勇者不會再作計議。今日知道,今日就該下手;此時得知,此時就是下手之時。如果說:"現(xiàn)在都顧不上,又要等哪天心情好才去做。"只恐你想要做的時候,卻又做不動了。人有三寶,一是"精",二是"氣",三是"神"。老了,害怕精竭則死;老了,害怕氣泄則死;老了,害怕神離則死。精何以不枯竭?必須也遠(yuǎn)離女色;氣何以不泄出?必須少說話;神何以不離散?必須無欲望。神不可以強留,意識與呼吸調(diào)和一處則神自留;氣不可以輕泄,忘言守中則氣不泄;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就不漏了。
??????? 又問:"人老血氣既衰,怎么補?"說:"慎言語可以補肺,節(jié)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詳細(xì)說:"不患不補,唯恐補了又損。"我所以說:"百日補不見補到多余,一旦損失馬上就感覺不夠身體的機能使用。"看那些草木,其葉茂盛,秋后落葉,生機又回到了根部,根部不死,來年春天又會復(fù)生。因此觀察,生生不息是天道。各歸其根是萬物本來的道理。知道萬物的本來道理而不違反天道的人,不就是真人么?所以,真人呼吸以腳后跟,腳后跟指的就是根。冬天的三個月里落葉歸根的時候,最好靜養(yǎng)。
?????? 白鬢老人說:"意識與呼吸調(diào)和一處,忘言守中,還精補腦,則三寶就會穩(wěn)固。" 慎言語,節(jié)飲食,絕思慮,去嗔怒,斷淫欲,則五臟就會補足。三寶既固,五臟補足,哪有不延年益壽的道理呢?
?
病
?
?????? 病從哪里來?都是因為妄想而生煩惱,煩惱既生,則內(nèi)傷其心,心傷則不能養(yǎng)脾,所以食欲不佳。脾虛則肺氣必虧,所以導(dǎo)致咳喘,咳喘則水氣竭絕,所以木氣供不上來,發(fā)焦筋痿,五臟傳遍而死矣。人當(dāng)妄想萌動的時候,就是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現(xiàn)在的人不在乎,必須等到身上疼痛,才認(rèn)為是有病,而不知道病不是一朝一夕得的,是漸漸得來的。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內(nèi)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因七情而病的,為內(nèi)傷,而成了不足之癥。因六淫而病的,為外感,而成了有余之病。不足就應(yīng)該補,有余就產(chǎn)生瀉。后天有形之血氣受傷而病的人,藥石針灸可以治。先天無形之精神內(nèi)傷而病的人,不能反觀靜養(yǎng),不能治愈啊。十大名醫(yī),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親朋有病都知道去看,自己有病卻不知道看。如果知道自己看病,內(nèi)看無心,外看無身,心身既無,得病的人是誰呢?沒病的人又是誰呢?見得分明,自然無事。常想病的時候,則塵情漸減;常防死的那天,則道心自生。從前有個叫子元的人有心病,遇到一個高僧說:"你的病起于煩惱,煩惱生于妄想。"這妄想有三個。第一個,追憶數(shù)十年前榮枯恩冤,即種種閑情,這是過去的妄想。第二個,事到眼前本來可以順其自然,卻強生意見,猶豫不決,這是現(xiàn)在的妄想。期望日后富貴如愿,期望子孫得到功名,了卻自己沒有得到功名的愿望,這是未來的妄想。三個妄想,忽生忽滅,禪家說這是幻心。能照見是妄,就可以消滅,禪家說這是覺心。所以說:"不患念起,唯恐覺遲。念起是病,不續(xù)是藥。"又說:"你的病也是水火不交。凡貪戀女色,這是外感之欲。晚上幻想春夢又有夢遺,這是內(nèi)生之欲。兩者染著,耗散你的元精,如果能夠了斷,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向上蒸騰交于心。至于思索文字,忘其寢食,這是道理的障礙。經(jīng)營工作,殫精竭慮,這是事務(wù)的障礙。這兩者雖然不是人欲,也損害精神。如果能適度休息,則心火不至于上炎,可以下交于腎。凡間諸事,因果相互影響,不如返還本源,六根不要隨這六塵境界所轉(zhuǎn)。"子元聽從高僧的建議,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至月余,心病好像好了大半。自家有病自家知,即知須要早時醫(yī),倘若忌醫(yī)終諱病,無常臨到悔追遲。
?????? 白鬢老人說:"諺語說「心病難醫(yī)」。并非難以醫(yī)治,不得其法,不行其法而已。三教圣人,善治心病,一語可為患心病者指點迷津,誰信呢?誰聽從呢?當(dāng)年我做看城門的小官時,患脾虛下泄之癥五年,奄奄一息,吃了多少藥都不見效,眼看就活不下去了。因此,謝絕人事,反觀靜坐,閑暇抄寫《心經(jīng)》一卷。百日后,經(jīng)書抄完,病也就痊愈了。這是我體驗的奇方。所以敢告知有痼疾的人。
?
死
?
?????? 人血氣強壯的時候,六欲放縱,無所不為。等到血氣受傷,百病都生,死期也就快到了,縱然有滿堂兒女,也替你不得,無數(shù)金銀,也買不回你的健康。至死方悔,遲了!誰不怕死?當(dāng)怕其沒死之前,如果等到快死的時候怕死,則死期已經(jīng)躲不開了。誰不怕???當(dāng)怕其沒病之前,如果等到病了的時候怕有病,則病已經(jīng)很難治了。試觀天下萬物,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么?試思天下之事,有比生死更大的事么?人沒有不想活著的,但不喜好長生之道;人沒有不厭惡死亡的,但不厭惡取死之道。人在世上,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只有等到死了才結(jié)束。直到死亡的這件事,有什么方法可以躲得掉?不如急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也是很好么?
?????? 又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也很難么?"答:"只是你不肯放下,所以說難。倘若你已經(jīng)死了,還有什么放不下?今天雖然沒有四,權(quán)當(dāng)自己已經(jīng)死了,一齊放下,有何不妙?"又問:"放下什么?"答:"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真修行人,好似大死一番,才能活得更好。大死的人,沒有世間纏繞,也沒有高深的道理,如此大的休歇,方為了當(dāng)。""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孔子教人急切之語,所以說:"上士聞道,了卻生死就在片晌之間。"
?????? 白鬢老人說:"過去有人說「舉世盡從忙里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在死前塵緣都能種種放下,不但晚死,而且可以了生死。
?
苦
?
?????? 人只為一個愛字,不能除卻。愛名利,就被名利所縛;愛酒色,就被酒色所縛;愛身家,就被身家所縛;愛子孫,就被子孫所縛。將這個真性縛得七顛八倒,往來人間,受無限之苦。受父精母血,始結(jié)成胎,衣胞猶如關(guān)在監(jiān)獄拘束其身,母吃熱的食物,好像被滾湯澆身;母吃冷的食物,好像被寒水逼體。到了氣滿胎全,急要撞出,必將裹在身上的衣胞先撾抉數(shù)日,衣胞才破。人只知母親分娩的腹痛之苦,不知要生的孩子更受無數(shù)的苦楚。到了分娩,"呱"的一聲,在母胎肚子受的苦才結(jié)束,又有一身之苦隨至,內(nèi)患饑渴,外畏寒熱,因為身體孱弱而經(jīng)常招來疾病的折磨,這是當(dāng)小孩的苦。等到長大成人,事業(yè)臨身,為國家擔(dān)憂治理,為生活擔(dān)憂工作。晝夜勞作,坐臥不安,五臟火都動,就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隨身疾病不禁。人有病痛之苦,最后受死亡之苦,還有報應(yīng)的苦果,歷劫輪轉(zhuǎn),無有休息。釋氏曰:"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現(xiàn)在人的苦惱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誤入其中的人;有明知是苦,而脫離不得的人。有句話說:"莫言婚配早,婚配后還有難斷的家務(wù)事;莫言手段高明,手段高明后面還有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莫言耕種飽,耕種后還有防蟲灌溉收割的勞作;莫言僧道好,僧道的心還有塵緣未了。"
??????? 又問:"世人的苦多在身,學(xué)人的苦獨在心,無繩而自縛,無事而自忙,要收收不來,要放放不下,像這樣怎么做才好?"答:"學(xué)人沒有得到真?zhèn)?,所受的苦就像以上這樣。幸好得真?zhèn)鳎潜闶辗庞晌?,何苦之有?何況學(xué)道是個安樂法門,如果再說苦,便是個外道。"
??????? 白鬢老人說:"世人常說,當(dāng)人生下來時,必須"呱"的一聲哭出來,可見從此都是苦境。我認(rèn)為不是,都是因為迷了真性,沒有順?biāo)熳约旱挠园倏鄥布?。如肯回心向道,萬物與我都同心向道,高興還來不及,怎么會有苦呢?"
?
性命
?
?????? 學(xué)道入門,先須理會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就是心地;命有命蒂,就是真息。(真息,是指在深度入靜中自然出現(xiàn)的柔勻深長、極度緩慢的呼吸狀態(tài),或無呼吸狀態(tài))命蒂要固,性源要清。
?????? 又問:"性源如何清?"答:"內(nèi)外兩忘則清。""命蒂如何固?"曰:"神氣相守則固。"性即神也,命即精與氣也。《太極圖》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指陰陽二氣和合,五行相聚),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所謂性,即無極之真也;所謂命,即二五之精也。無易子說:"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則性見一分,心空十分則性見十分,性見就是性盡。是止念即所以盡性也。性盡一分則神氣凝一分,性盡十分則神氣凝十分。為學(xué)別無工夫,不過順其自然達(dá)到極致而已。"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為直捷。為什么?氣乃神之母,神乃氣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見,神氣融渾,打成一片,緊緊密密,久久而成大定。此之謂歸根復(fù)命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邱祖師說:"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自己所擁有。"我則說:"心有一絲之未忘,息不能定。"人有天地之性,有氣質(zhì)之性;天地之性,太極之全體。而到了陰陽五行處,便是氣質(zhì)之性。即此太極之體,墮在氣質(zhì)之中,非別有一性。張子說:"善于返還,則天地之性就能窺見了。"
?????? 有問:"善于返還,即是有道么?"答:"有"。"愿聞其詳"。答:"儒家說洗心退藏于密;佛家說觀自在;老子說復(fù)歸于樸,是善于返還一切的開始。儒家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佛說照見五蘊皆空;老子說復(fù)歸于嬰兒,是善于返還其“中”。儒家說無意、無必、無固、無我;佛說無眼、耳、鼻、舌、身、意;老子說復(fù)歸于無極,是善于返還的極致。人性本善,有不善的人,是因為后天形成的氣質(zhì)之性。(指陰陽二氣凝聚形成物質(zhì)后形成的屬性)知道是后天氣質(zhì)之性,不要被其所驅(qū)使便是變化氣質(zhì)的開始。八十五歲大老漢,每日靜坐無事干。道義明了沒底說,經(jīng)書見了懶待看。識得一性是主宰,照破萬緣皆空幻。散淡逍遙自在活,再不與人閑扯淡。"
?????? 白鬢老人說:"無極之真,是理,是性;二五之精,是氣,是命。從古多少大儒,發(fā)現(xiàn)一理二氣的奧秘??梢娞煜聸]有無理之氣,也沒有無氣之理。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沒有無命之性的人,也沒有無性之命的人。無奈佛道二教的弟子各執(zhí)一端,聚在一起就不斷辯論。深究總因,就是太極之理并未深明,所以性命之源裂成兩片,所以導(dǎo)致,佛家崇性學(xué),道家重命功,分門別戶,兩教的裝束也因此不同,不由令大徹大悟的人感到嘆息。唉!不如看到此篇細(xì)細(xì)玩味?
?
情
?
????? 七情已見前篇,喜則氣緩,怒則氣上,哀則氣消,樂則氣散,憂則氣結(jié),愁則氣下,驚則氣亂。乖戾失常,變生諸病,為心腹膨痞,為腹脅刺痛,為咽喉窒塞,為上氣喘急,為五積六聚,夾血而為癥,夾水而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結(jié),如絮如膜,不可勝數(shù)。所以善于養(yǎng)生的人,攝情歸性,是去病的良方。情者,性之向外而動的就是。圣人養(yǎng)之于未動之先,所以能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過而不有,涉而不流,譬如用明亮的鏡子照東西。美的,是物的美,不因之而生愛念;惡的,是物的惡,不因之而生憎心。所以說:空曠寂靜而大公無私,物來而順應(yīng)。大公,就是天理,沒有一毫人欲之私;都是順應(yīng),有物必有規(guī)則,遵照而行就沒事。
?????? 定性書說:大多數(shù)的人,人情各有所遮蔽,所以不能入道。大抵人多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就不能以有為應(yīng)跡無心,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又說:人情易發(fā)而難制者,唯怒最難控制。假如能在發(fā)怒時馬上忘了發(fā)怒,而觀察天理,其“是非”是在于物,而不是在于我。就可以看到這是外境,而不能擾動自己的內(nèi)心生起惡念。于道也思悟過半了。朱子說:"忘怒則公,觀理則順。"二者就是反觀內(nèi)照,去除人情遮蔽的良方啊。得道之人,內(nèi)外空寂,靜中反觀,了無一物,則身寄宇宙之中,而心超然于物外。
?????? 白鬢老人說:古人說:"太上忘情",并非真的忘情,只是攝情歸性。人能攝情歸性,在儒家稱之為收放心,在道稱之為煉還丹,日久功深,自然好像佛一樣如如不動。
?
思
?
?????? 人心的欲念你要死,心的活機你要貴活。死,說的是死其欲念;活,說的是活其理趣。思,是心的活機,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思考生命的真諦是我們的目的。思道為正,思物為邪。道,是我固有的。思,就是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思到妙處,灑然會心,優(yōu)游悅怡,這樣可以稱為思有所得。如果思索雖深,心氣耗竭,縱有所見,也不能稱為思有所得。不思而得的人,是圣人;思則能得,是賢人;不思不勉就能身體力行的稱為誠,即赤子不學(xué)不慮的良知。擇善的人,達(dá)到了不思不勉就已經(jīng)漸至佳境。
????? 人心有七孔,多為血絲所禁錮,如要開通,非學(xué)思不能。思有鉆研的意思,學(xué)有印證的功用。思學(xué)兼用,何愁道不能得?理上沒有通達(dá)的人,如面墻而立,思如墻上鉆穴,鉆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后大,久則并其墻而去之,則豁然大通,再沒有障礙了。《禮》說:"儼若思。"“儼”則一絲不茍,“若”則指不苦,思到一絲不茍不覺其苦,可以稱得上善思了。"君子思不出其位",雖然稱之為思,但偏出其位則為妄,則稱之為之念。思是入道之門,念是障道之根。
?????? 白鬢老人說:儒說思,釋說參,道說悟,都是用心求道的稱呼罷了。少年要用心,中年要養(yǎng)心,老年要息心,則功夫就能得當(dāng)。儒說化,釋說了,道說得,則功夫無需再用。
?
好
?
?????? 人心各有所好。好,是指心獨有的關(guān)注,有不期望得到而得到的,有不知道為什么最后會這樣的?一念就可以分出人品的高下,一時就能定出終身的成敗,不可不慎啊。人所喜好的,有仁義,有禮樂,有詩書,不問就知道是賢人;人所喜好的,有旅游,有博弈,有酒色,不問就知道是廢人;人所喜好的,有園林,有漁樵,不問就知道是百姓;人所喜好的,有斗訟,有驕傲,有兵刃,不問就知道是兇徒。凡好玩樂戲耍的人,其過失有五個:一是褻瀆身體,二是勞神,三是傷財,四是失時,五是誤事。放縱閑情,博取精巧,不能致遠(yuǎn),所以,君子不做這樣的事。
?????? 白鬢老人說:大凡人的偏好,都是從無始劫來帶來的種子。要是沒有痛改前非的徹悟,要改正很難。
?
身
?
??????? 人之一身,前有三宮,叫泥丸宮、絳宮、黃庭宮,為神氣棲泊的地方;后有三關(guān),叫尾閭關(guān),叫夾脊關(guān),叫玉枕關(guān),為神氣通暢之路。孟子說:"堯舜性之也,不須逆覺反省,自然便可從容合道?!皩W(xué)而知之”,是湯武反之也,通過反省自覺,然后能顯本心,必克己復(fù)禮,方能行道。"又說:"湯武在意其身",就是反求諸己的意思。湯武能反求,湯武身中有個堯舜;我們能反求,我們身中都有堯舜。反觀其身,氣在其中;反觀其氣,神在其中。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独銍?yán)經(jīng)》說:"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知六根,一時清靜"。
人之不能得道者,都是為形所累。欲除此累,須知此身是不能永存,最苦之軀,無主之形,是個裝膿血尿屎的口袋,渾身內(nèi)外,無一點好處。為什么你要吃好的,穿好的。喜歡到人前夸伶俐,賣俊俏,讓人意亂心迷。把世上的人都弄壞了。死了生,生了死,從無量劫來受過無數(shù)次苦惱,終無出期。我今立志學(xué)道,把你始未緣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漸作入空慧,頓用舍身法,墜肢體,黜聰明,抱而不離道,這樣做就差不多了。仙家修身,必返其體,神即炁凝,炁即神注,性命雙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 白鬢老人說:老子說:"外其身而身存",長春真人說:"百計以養(yǎng)身,即百計以昧心",再跟著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
?
塵世
?
?????? 小的變動稱為塵,大的變遷稱為世。世有治亂,亂要為治,人才就會出現(xiàn)。治要變亂,有德的人就會隱沒。人有老少,少年貴學(xué)成才而勤勉,老年貴養(yǎng)德而靜處。太平盛世沒有賢人,不需要擔(dān)憂。末世將亂有賢人,也無法力挽狂瀾。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的地方,要知道躲開。良馬跑的快,常受風(fēng)塵之苦;玄龜雖然聰明,難逃被捕殺的命運。比翼雙飛的飛鳥,乘風(fēng)而起,擇木而棲,何其逍遙。只因貪食,誤入牢籠,不能自由?,F(xiàn)在的高官厚祿,也是人世間的樊籠!春秋不用孔子,是春秋不幸,卻是后世的大幸;劉備能用孔明,劉備的大幸,孔明的不幸。古人所行看重道德,與今人所行看重是非,追憶以前的得失,都已經(jīng)過去,都是塵世中的來回扯淡,說它干什么?念著它有什么好處?不說不念,不如心靜。心靜便是道。今日灑脫的地方,都是從以前不如意的地方得來;今日不如意的地方,難道不知道是明日灑脫的地方?
?????? 白鬢老人說:心靜便是道,可見道不遠(yuǎn)人;世人不得意的地方,正是高人之得意灑脫的時候??!參!參!
?
名利
?
?????? 學(xué)道未成者,都是因為妄念不絕,所以障礙成道。妄念不絕是因為名利難忘。想要斷絕妄念,必須先把名利照破才行。名被造物主所深忌,利為人情所必爭。所以,名利殺人比戈矛更厲害。為什么?戈矛殺人,人知道躲。名利殺人,人人都樂于被殺還不知道后悔。
?????? 古代有道的人,大多是假裝狂放,是不想為人所知?,F(xiàn)在的人,略微知道皮毛,就想告訴所有人。這是多么丑陋??!不如把名利忘盡,暗暗潛修,道明德立,還不知道能不能入道啊。所以說:君子之所以有他人佩服的地方,正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嚴(yán)格要求自己。利益這個東西,沒有德行卻使人親附,異常冰冷卻使人狂熱,沒有權(quán)力卻把人驅(qū)使,非常無情卻使人不忘。學(xué)道人見了會敗壞德行,治國者見了會貪贓枉法。自古人心國法,多為利所害。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道,并非不知道,而是被利益沖昏頭腦。犯法之贓,就好比飲鴆止渴的毒酒。竊取時唯恐偷的不多,敗露時憂懼偷的太多。同樣的一個東西,為何前后差異如此之大?利與害本來就是相依而生啊。倘若,見到利時,就想到利有害,想要安全的心就可以止住貪念。君子積德,德能在精神上有益身心,也能因人品給自己增加補益。所以,大德的人,位祿名壽,不求而自來;小人積財,財能有益于自己。也能害了自己。所以,財富多的人,憂患恐懼,想要舍去財富帶來的危害卻也不能。
?????? 白鬢老人說:"名為造物主之所深忌。"固然說得好。"利之為物"后頭說的幾句,尤其說得透骨透髓。商人聽了,也得贊同,更何況士大夫與學(xué)道之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