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和谷王打開南京城門迎朱棣大軍入城,他們二人下場如何?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隨著燕王朱棣率領大軍直抵南京城下,已是到了關鍵的決戰(zhàn)時刻,建文帝朱允炆一方雖然節(jié)節(jié)敗退,但還有二十萬守軍,而且南京城高池深,是易守難攻,眼看又是一場激烈的大戰(zhàn)。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南京被朱棣兵不血刃的拿下,因為負責守衛(wèi)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是直接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大軍入城,使得朱棣獲得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那么這二人下場如何呢,今天貧道來具體說說。
一、疑似臥底的李景隆,雖得善終但結局悲催
李景隆可謂是標準的皇親國戚,他是明朝開國第三功臣李文忠的兒子,而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曾經(jīng)當過朱元璋養(yǎng)子,跟朱棣是表兄弟。
在靖難之役之前,李景隆可以說是一個很成功官二代,出身顯赫,表現(xiàn)也很是優(yōu)異,長得也很帥。因此史書記載他“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shù)目屬之”。

但靖難之役開始以后,李景隆表現(xiàn)出他是高級繡花枕頭的一面,建文帝朱允炆對他是寄予厚望,是“賜通天犀帶,親為推輪”,并且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是“令一切便宜行事”。
但李景隆的表現(xiàn)是讓人大跌眼鏡,是屢戰(zhàn)屢敗,可以說是燕王朱棣的運輸大隊長,每次戰(zhàn)敗,又是給其送兵馬,又送物資的,是相當貼心,但即使這樣,李景隆偏偏還沒事,建文帝對他是一再寬容和保護,對他一直是信任有加,并且委以重任,結果等到朱棣到了南京城下以后,李景隆是打開金川門來“回報”建文帝朱允炆,使朱棣完成了最終一擊。
靖難之后,朱棣登基為帝,也是投桃報李,授李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而且“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儼然是功臣之首的待遇,壓根不是降臣的待遇,所以很可能李景隆就是一個高級臥底,當然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是不是,只能說是疑似、可能是個高級臥底。
當然不論李景隆到底是不是繡花枕頭,還是高級臥底,不論是有心或者無意,他在靖難之役的種種作為,是給朱棣提供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但因為他的待遇太好了,自己又不知進退,顯得很是高調,所以靖難諸功臣皆是憤憤不平。先是周王、刑部尚書鄭賜等以李景隆貪受賄賂、圖謀不軌等發(fā)難于他。
又是成國公硃能和吏部尚書蹇義,還有文武群臣,廷劾李景隆和弟弟李增枝逆謀有狀。再后來又是禮部尚書李至剛以“大不道”發(fā)難于李景隆。
在這一波波發(fā)難之中,剛開始朱棣是不予追究,后來是“詔削勛號,絕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最后在禮部尚書等人發(fā)難下,朱棣干脆褫奪了李景隆的爵位,并且將他軟禁在家中,李景隆生氣之下,是氣得絕食,以這種方式來抵抗,當然有可能也就是做做樣子,總之就是沒有餓死,到了永樂末年才去世,雖然可以說是得以善終,但是這一生也是相當窩囊,并且很是憋屈的。
可以說李景隆這一生,是打爛了一手好牌,起點很高,但在靖難之役之中的種種草包行為,給人一種高級臥底之感,卻沒有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正式確認,只是靖難以后,給其功臣之首的待遇,以致招來其他靖難功臣的怨恨,最終惹得眾人接連發(fā)難,朱棣為了平息眾怒,對他是一再打壓,最后可謂是身敗名裂。
如果他不是臥底,那么他是真的草包;如果他是臥底,那么他還是草包,被明成祖朱棣玩弄于鼓掌之中,還沒有被正名,最后是留下滾滾罵名,成為一代笑談。

二、谷王朱橞打爛一手好牌,最后被廢為庶人
打開金川門投降朱棣,可以說是谷王朱橞在明初靖難之役這場改朝換代事件中的一次正確站隊,有這個功勞在身,再加上他是藩王的身份,怎么說也可以在新朝是混得風生水起。
但是谷王朱橞的下場很慘,甚至還不如朱棣登基為帝以后大力打壓的寧王朱權,最后自己及其兒子都被廢為庶人,并且是除國削爵。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谷王朱橞沒有把握好金川門事件的良好開端,沒有小心做王,反而是自恃迎朱棣進金川門有功,是驕橫霸道,陷害忠良,甚至是越過底線,想要不自量力的圖謀不軌,所以最后落得一個凄涼下場。
李景隆、谷王朱橞這二人,雖然在金川門事件之中對朱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下場還是相當慘的,所以說有時候不是說見風使舵的當功臣,就一定可以有著大好的將來,更多是要夾著尾巴做人,才有可能榮華富貴下去,不然太高調,不知進退,或者是自恃勞苦功高,飛揚跋扈,甚至生出不臣之心,那么下場往往是很悲慘的。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