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常用火炮的數(shù)據(jù)
和好友龍騰收集了一些清代常用火炮的資料,在這里做一個資料集,時常會更新,方便以后查找,希望對歷史愛好者有所幫助。 清代京營及重點駐防旗營常用火炮
以下主要是康雍時期的精品火炮,主要產地是景山炮鳥槍監(jiān)造處,多為精銅鑄造而成,主要是配發(fā)給滿漢八旗使用(絕大部分都儲存在京師的八旗炮局)。
小型火炮為子母炮、銅威遠炮、鐵心炮,神機神樞炮重量在一百斤左右。 中小型火炮為法攻炮、金龍炮、神威將軍炮、制勝將軍炮、得勝炮、沖天炮、九節(jié)十成炮等,重量在八百斤以下。 中大型火炮為神功將軍炮、無敵大將軍炮,大型紅衣炮重量多在二三千斤以下。 大型火炮為神威大將軍炮、大臺灣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重量一般在三千斤以上,九千斤以下。 咸豐《皇朝兵制考略》所載咸豐十一年京師八旗炮局所存火炮信息 (最主要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在英法聯(lián)軍入京后缺少兩門,正紅旗缺少一門7000斤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鑲黃旗缺少一門6600斤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其他的火炮可以自己去進行核對,在此不多論述) 鐵子母炮:重九十斤(106斤),長五尺六寸(180㎝),用藥二兩五錢(92克),用彈五兩(185克) 金龍炮:重三百斤(354斤),長五尺八寸(185㎝),用藥八兩(296克),用彈一斤(590克) 神威(將軍)炮:重四百斤(472斤),長六尺七寸(214㎝),用藥九兩(333克),用彈十八兩(666克) 制勝(將軍)炮:重五百斤(590斤),長五尺(160㎝),用藥一斤八兩(888克)、用彈三斤(1770克)。 銅沖天炮(威遠將軍炮):重七百五十斤(885斤),長二尺五寸(80㎝),用藥八兩至一斤四兩(296克~740克),用彈三十兩(實為三十斤,合約現(xiàn)在的35斤) 九節(jié)十成炮:重七百九十斤(940斤),長五尺四寸(173㎝),用藥一斤四兩(1.48斤),用彈二斤八兩(2.96斤) 渾銅炮:重一千一百斤(1298斤),長六尺一寸(195㎝),用藥二斤八兩(1480克),用彈五斤(5.9斤) 神功(將軍)炮:重一千斤(1180斤),長七尺(224㎝),用藥一斤十二兩(1036克),用彈三斤八兩(4.1斤) 無敵(大將軍)炮:重二千斤(2360斤),長七尺三寸(234㎝),用藥三斤(3.5斤),用彈六斤(7斤)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重三千七百斤(4366克),長九尺九寸(317㎝),用藥五斤(5.9斤),用彈十斤(11.8斤) 重四千四百斤(5192克),長一丈二尺(384㎝),用藥六斤八兩(7.7斤),用彈十三斤(15.3斤) 重六千六百斤(7788斤),長一丈二尺(384㎝),用藥十斤(11.8斤),用彈二十斤(23.6斤)。 臺灣炮、紅衣炮型號太多,不記錄。
鑲黃旗所存火炮
鑲紅旗所存火炮(列舉部分)
以上八旗各炮局徹查后共計銅炮四百三十二位,鐵炮六十一位。
《大清會典》所載火炮信息表
火炮基本參數(shù)與上面記載的基本一致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
炮身全長九尺六寸(307厘米)~一丈一尺一寸(355厘米) 炮重三千六百斤(4277斤)~七千斤(8316斤) 用火藥五斤(5.94斤)~十斤(11.88斤) 用鐵彈十斤(11.88斤)~二十斤(23.75斤)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安定門東側城墻上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故宮端門西廣場的一門最大型號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現(xiàn)保存在國博。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用藥十斤,生鐵炮子二十斤。星高六分三厘。制法官南懷仁、監(jiān)造官佛保、碩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顏四。
匈牙利軍博門前的最小型號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用藥五斤,生鐵炮子十斤,星高一寸,制法官南懷仁,監(jiān)造官佛保、碩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顏四。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九節(jié)十成炮
這種火炮不同于前細后粗的前裝紅衣炮,也不同于后裝子母炮。炮身分為九節(jié)、各節(jié)粗細相等,每節(jié)均由陰螺紋和陽螺紋旋接而成一體,需要時可以拆分運輸。
炮身全長五尺一寸(163厘米)~六尺九寸(220厘米)
炮重七百九十斤(940斤)~七百九十八斤(950斤)
用火藥一斤四兩(1.48斤)~一斤八兩(1.78斤)
用鐵彈二斤八兩(2.96斤)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臺灣炮(平臺灣所得)
1901年京師西什庫教堂前的大臺灣炮老照片,具有葡荷特色的海豚型提鈕
《皇朝兵制考略》所載咸豐十一年八旗炮局所僅存的臺灣炮 其中最大的有五門26磅銅炮 四門炮重在4000斤,長度326~385厘米 一門炮重在6000斤,長度320厘米
國內現(xiàn)存一門臺灣炮,名為永歷乙未銅炮,原件現(xiàn)藏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本置于陜西臨潼縣的城樓上,疑為閩浙總督左宗棠于同治五年調任陜甘總督時所攜去,以應付捻亂。下圖是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按原件仿制的一門。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得勝炮 ?
炮身全長六尺三寸(201厘米) 炮重三百六十五斤(434斤) 用火藥六兩(222克) 用鐵彈十二兩(444克)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鐵心銅炮
炮身全長五尺六寸(179厘米) 炮重一百十斤(130斤) 用火藥二兩四錢(89克) 用鐵彈四兩八錢(178克)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神威將軍炮 ?
炮身全長六尺七寸(214厘米) 炮重四百斤(475斤) 用火藥八九兩(296克~333克) 用鉛彈十八兩(665克)
1901年京師西什庫教堂前的神威將軍炮老照片,炮車不同。
故博的神威將軍炮,炮車為復原品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神功將軍炮
炮身全長七尺(224厘米) 炮重一千斤(1190斤) 用火藥一斤十二兩(2.05斤) 用鉛彈三斤八兩(4.1斤)
英國皇家兵械庫收藏了兩門神功將軍炮,看館方介紹,材質是木裹青銅?,F(xiàn)在所用炮車來自印度(與1860年在大沽口炮臺上繳獲)該炮的細節(jié)圖沒有查到。
木鑲銅炮
炮長189厘米,內徑9厘米,膛深146厘米,就史料來看,該炮重一千斤到一千二百斤。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渾銅炮 ?(平吳三桂所得)
炮身全長六尺(192厘米)~六尺一寸(195厘米) 炮重一千二百斤(1428斤)~二千一百斤(2500斤) 用火藥一斤十二兩(2.05斤)~二斤八兩(3斤) 用鐵彈三斤八兩(4.1斤)~五斤(6斤)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御制制勝將軍炮 ?
炮身全長五尺(160厘米) 炮重五百斤(600斤) 用火藥一斤八兩(1.75斤) 用鐵彈三斤(3.5斤)
炮身銘文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御制金龍炮 ?
炮身全長五尺八寸(186厘米)~六尺(192厘米) 炮重二百八十斤(333斤)~三百七十斤(440斤) 用火藥六兩五錢(241克)~八兩(297) 用鐵彈十三兩(482克)~十六兩(594克)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龍炮 ?
炮身全長四尺五寸(144厘米) 炮重一百斤(119斤) 用火藥二兩四錢(89克) 用鐵彈五兩二錢(193克)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嚴威炮
炮身全長五尺(160厘米) 炮重三百一十斤(368斤) 用火藥十兩(371克) 用鐵彈一斤四兩(1.48斤)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炮身全長七尺三寸(234厘米)~八尺(256厘米) 炮重二千斤(2376斤)~三千斤(3564斤) 用火藥三斤(3.55斤)~四斤(4.75斤) 用鐵彈六斤(7.1斤)~八斤(9.5斤)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神威大將軍炮 ?(崇德八年造)
炮身全長八尺五寸(272厘米) 炮重三千八百斤(4514斤) 用火藥五斤(5.94克) 用鐵彈十斤(11.9斤)
首都博物館的神威大將軍炮
炮長273厘米,口徑14.5厘米,銘文炮重3600斤(合約現(xiàn)在的4278斤)炮身為鐵芯銅體復合材質:
清《欽定大清會典圖》中繪制的火炮-法攻炮(發(fā)熕炮)
炮身全長四尺二寸七分(137厘米) 炮重六百斤(713斤) 用火藥不詳 用鐵/鉛彈不詳
道光二十一年《炮圖集》中對發(fā)熕炮的記載較為詳細,發(fā)熕炮鑄鐵材質,炮型前弇后豐。
炮身長四尺三寸(138厘米)~四尺九寸(157厘米) 炮重三百五十斤(416斤)~四百五十斤(535斤) 用火藥八兩(297克)~十二兩(445克) 用鐵彈一斤(594克)~一斤八兩(891克)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御制威遠將軍炮 ?(臼炮型)
炮身長二尺五寸(80厘米) 炮重七百五十斤(891斤) 用火藥八兩(297克)~六斤(7.1斤) 用鐵彈三十斤(35.6斤)~三十五斤(41.6斤)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一百二十 西洋南懷仁謂沖天炮出其國,造之一年不成。上命先生造,八日成;上大悅,率諸臣親試之,即封炮為「威遠將軍」,鐫制法官名以示不朽。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去,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從征噶爾靼,以三炮墮其營,遂大捷。
御制威遠將軍炮(加農炮型)
全長103厘米(三尺一寸)重170斤,口徑4.4厘米,用鉛彈19兩。(但是4.4㎝的火炮口徑是不可能塞的進19兩的鉛彈,不知道是否加了散彈)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沖天炮 ?
炮身長一尺九寸五分(62.4厘米) 炮重三百斤(356斤)~三百八十斤(451斤) 用火藥六兩(222克)~一斤(594克) 用鐵彈二十斤(23.7斤)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子母炮1型
母炮?炮身全長五尺三寸(170厘米) 母炮重九十五斤(113斤),子炮重八斤(9.5斤) 用火藥二兩二錢(81.5克) 用鐵彈五兩(185.5克)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子母炮2型
母炮?炮身全長五尺八寸(185.5厘米) 母炮重八十五斤(101斤),子炮重不詳 用火藥不詳 用鐵/鉛彈不詳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回旋炮-回炮
清《皇朝禮器圖式》中繪制的火炮-神機炮/神樞炮
清代地方綠營及駐防旗營常用火炮
通過縣府等地方志可知,清代地方上比較流行的火炮一般為紅衣炮、發(fā)熕炮、劈山炮、威遠炮、行營炮、百子炮、滅寇(虜)炮、馬蹄炮/馬腿炮、子母炮、過山鳥炮。以上基本都是各府州縣的綠營和駐防八旗的標配,基本為地方自造火炮。
其中州縣所用紅衣炮和發(fā)熕炮很多都在一百五十斤以上一千斤以下,多為鑄造,主要用途是守城和攻堅。 諸如劈山、威遠、滅寇等炮則在一百斤左右,鑄造或鍛造。重量較清便于士兵隨營攜帶,攻城拔寨以及守城的輔助性火炮 牛蹄、百子、子母、過山鳥的重量則大都在五十斤左右,多為鍛造,主要是打擊人馬之用。
光緒《續(xù)修浦城縣志》所載該縣守城紅衣炮重量
紅衣炮:重量二百四十斤——五百二十五斤不等。
《世宗憲皇帝朱批諭旨》所載威遠炮和斑鳩炮樣式:
雍正五年,雍正皇帝讓全國各省仿照川陜總督岳鐘琪所送威遠炮樣式進行仿制。陜西的威遠炮的體式和用法與清軍所用之行營炮類似(根據(jù)徐繼畬的說法,這兩種炮區(qū)別不大) 兩廣所用砂炮、河塘炮、斑鳩炮和清軍所用子母炮類似,用子銃三四個。
《敕修浙江通志》所載岳鐘琪解送入京,給各省仿制的樣炮,遭到浙江的吐槽,認為威遠炮與浙江同名的舊炮在外形上沒有什么區(qū)別,而且威力和射程甚至遜色于子母炮。
《駐防德州滿營軍械工料價值圖冊》所列子母炮相關數(shù)據(jù)
子母炮:全長六尺,炮身長五尺四寸二分,外口徑周長四寸八分(直徑4.8厘米),壁厚四分(內口徑約2.3厘米)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里的清代各式子母炮??趶?到4厘米,全長1.5米到2.5米。
《清遠縣志》所載子母炮、斑鳩炮的相關數(shù)據(jù)
子母炮三尊,替子(子炮)十五個。 小斑鳩炮十五門,替子四十七個。 大斑鳩炮二門,替子八個。
咸豐本《順德縣志》所載砂炮、斑鳩炮、河塘炮相關數(shù)據(jù)
砂炮:子母銃樣式,熟鐵鍛造,配子銃五門 斑鳩炮:子母銃樣式,熟鐵鍛造,配子銃二到三門。 河塘炮:子母銃樣式,熟鐵鍛造,配子銃三到四門。
康熙《花縣志》所載砂炮的相關信息:
砂炮:形如鳥槍,長五六尺,也有八九尺者,如子母銃那樣更番連發(fā)。
《廣東新語》所載砂炮的相關信息:
其曰沙炮者,以百煉精鐵為之,長者一丈五六或二丈,每一發(fā)可斃人于三箭地外。(清代記載的長五六尺)其為制也,皮宜厚,腹宜光滑,口宜稍大于身,使彈子易于噴撒。彈子多至升許,一發(fā)斃數(shù)十百人。雜以快鈀藤盾,長短相救,每戰(zhàn)輒無敵矣。予嘗有《軍行曲》云:“沙炮都須丈六長,藤牌一一輔花槍。樅橫只用鴛鴦陣,馬戰(zhàn)何如步戰(zhàn)良?!庇衷疲骸疤魬?zhàn)時時逾白溝,刀牌好手夾蛇矛。鏢槍先擲身隨人,出沒如風敵盡愁。
南山博物館里的砂炮實物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所載威遠將軍鐵炮和子母鐵炮的信息:
威遠將軍鐵炮:長一尺七寸七分,重四十五斤,鉛彈重二十六兩,用藥十四兩。(雍正五年造)
錽金子母鐵炮:(雍正五年造)
有六門長五尺二寸,重四十八斤。用鉛彈四兩,用藥二兩。
有一門長五尺五寸,重四十斤,用鉛彈二兩六錢,用藥一兩三錢。
有十門各長五尺五分,重三十六斤,用鉛彈重二兩五六錢,用藥一兩三錢。
《皇朝經世文編》卷七十七所載雍正二年李紱所制五子炮(子母炮的一種)
五子炮:母炮重六十斤,子炮重三斤,每門子炮五個,熟鐵鍛造制成,用鉛彈二兩,用藥二兩。
主要目的是克制苗人的長管鳥槍。
【五子說】李紱
始用以飛石,故字從石,自明徐文定公用西洋穴之法,而軍威之烈,至此而極,其辟易糜滅,雖雷霆不能過也。顧其為器重而難舉,其用法遲鈍而不靈,往往施放未及,為敵所乘,則反為敵用。惟五子則靈速,應手迭用不窮,克敵制勝,莫之或先焉。 其法用好鐵百二十觔,煉至六十觔,然后造為母。再用好鐵五十觔,煉至十五觔,造子五,每子重三觔。母背開一闕,以子入之,藥裝于子,五子互換,終日不息,捷于鬼神。
舊法口之上,有實中星一,以定準頭。今于腰之上,添一虛中星,由虛窺實,其直益準。然火所擊者眾,非止一二人而已,準頭猶緩而遠近為急。梢過低,則前高而所及者遠,冒過敵兵。梢過高,則前低而所施者近,不及敵兵。準頭雖正,究歸無用。
今增設梢尺一根,鐵為之,長二尺一寸,與炮架平,滿尺放之。平及一里,減尺三寸,后低前高,可及一里三分。凡營造尺,五尺為一步弓,三百六十弓為一里,長一百八十丈,每里畫作十分,梢尺低一寸,則及一里一分。低二寸,則及一里二分。低三寸,則及一里三分。梢低至三分而止。
每用手五人,一人為頭,專主扶立母。擇膽氣壯而目力巧者,膽氣不壯則臨時多倉皇失措,目力不巧則無以定準頭而規(guī)遠近。膽氣之壯否,須其人自任,又常以捕賊事試之,目力則須生來巧捷。又令終日料估演試,就平地演之。遙指一木一石,或墻或岸,料估為若干遠,再以步弓量之,是否相合,演至百估百合,而后視法乃精。既估平地,又估不平之地,或近高遠低,或遠高近低,高低既殊,視法即異。演習熟者,許倍食戰(zhàn)糧,令其鼓舞,不時親閱,以覘勤惰。余四人,止令裝子火藥,行則二人抬,一抗架,一負火藥筐。其裝藥之法,亦令演習至熟,每一用火藥鉛子各二兩。
《養(yǎng)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 所載雍正五年正月,岳鐘琪治下的甘肅涼州解京的行營炮樣板數(shù)據(jù)
①行營鐵炮:長一尺七寸二分,口徑二寸二分,重五十五斤,打一枚實心單則用藥十二兩,用彈推測為1.5斤。 ②行營鐵炮:長一尺七寸九分,口徑過二寸,重五十五斤,打散彈加壓頂彈則用藥一斤。用彈推測合計為2斤
《寶山縣志》和《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所載清代火器的材質
劈山炮、過山鳥炮、百子炮、子母炮、大小牛腿炮、馬蹄炮、涌珠炮、花瓶炮、佛郎機炮并子炮、威遠大炮均為熟鐵材質。 紅夷炮、玉帶炮、決勝炮為生鐵材質。
光緒本《寶山縣志》所載清代火炮材質
劈山炮用熟鐵制造,過山鳥炮、百子炮、子母炮亦是如此。
道光本《恩平縣志》所載清軍火炮材質
行營炮、威遠炮、子母炮為熟鐵材質
《嘉慶上??h志》所載清軍火炮材質
過山鳥和子母炮為熟鐵材質,威遠炮為生鐵材質。由于馬蹄炮和牛腿炮并列,應是有所區(qū)別,或許二者存在大小不同。磨盤炮的樣式不詳,不知是指火炮樣式還是指炮車樣式。
《松龕先生全集》所載抬槍、行營炮、威遠炮的相關信息:
咸豐四年,曾任閩浙總督的徐繼畬,在給自己的好友山西巡撫王慶云(字雁?。┑男藕校嶙约簩Ρ狈椒绖盏慕ㄗh。 抬槍:舊制重三十二斤,閩廣新制重二十二斤,射程均為一百數(shù)十步。(鳥槍止數(shù)十步) 行營炮(山西又稱威遠炮):重量大者不到二百斤,小者不到一百斤。用熟鐵鍛打而成,外有鐵箍,炮身短而膛口大。 用法:懼敵時,用大單子一枚,用棉絮包裹,增強氣密性,然后塞進炮膛,射程可以有二里,但是用單個炮子打放,即便打中了,也不過打死一兩個人。 最實際用法是不用單枚大炮子,而用散子,如果散子不足,也可以添加各種鐵鍋碎片和爛鐵釘,之后需用破絮爛紙塞嚴,以增強氣密性。點放時,將炮架設在土堆上,等到敵人到了二百步的時候,就發(fā)射,一擊可以殺死三四十人。功效可抵鳥槍抬槍數(shù)十桿。 缺點:火炮太輕,點放時會震動,如用土袋,則依舊會翻動,用炮車也會因為后坐力而改變位置。南方的用法是用藤繩系在炮口處,然后左右打兩個環(huán),由兩個壯士拖著,這樣點放就沒有問題了。 道光初年征剿臺灣張丙、詹通之亂,福建陸路提督馬濟勝率兵四千精兵增援,出戰(zhàn)則每二千人帶八門行營炮。 “陸路之最宜者,惟行營炮,山西營中稱為威遠炮,其制以熟鐵打成,外有鐵箍,重者不及二百斤,輕者不及一百斤,身小膛大,乃陸路之利器,其施放之法大有區(qū)別,若用以懼敵,宜用單子,以棉絮裹塞,閉緊,計可二里余,然單子打入人叢,不過斃一兩人,多則三人,若打道空處一無所傷。求其實用,則不用大子,而用群子,群子不足則鐵鍋碎片及碎爛鐵釘皆可用。其法不用封門大子,用敗絮爛紙?zhí)钊]氣,施放時用石塊土塊墊之,仰頭賊將及二百步,然后施放,一噴可及二百步,碎子所擊可斃三四十賊,較之鳥槍抬槍可抵數(shù)十桿。惟炮身太輕,一放必翻折,即用即沙袋壓之,亦必折轉。用炮車則坐回至七八步不止,點炮之兵閃避兩旁亦并無損傷,南方用竹篾藤絲系于炮口兩旁做圈耳,兩個壯夫就地拖之,即可行,不必用炮車也?!?
1875年,蘭州清軍軍營里,拖著火炮的四輪大車,其中的兩門火炮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帶鐵箍的鍛鐵小炮,或許就是行營炮。
光緒《黎平府志》所載該府子母炮、百子炮、馬蹄炮、威遠炮重量:
子母炮:七十二斤 百子炮:十四斤 馬蹄炮/馬腿炮:五十五斤 威遠炮:七十八斤
光緒本《靖州直隸州志》所載子母炮、劈山炮、威遠炮、鳥機炮(過山鳥)、紅衣炮、發(fā)熕炮的重量:
子母炮:母炮六十五斤、子炮六斤十二兩。 劈山炮:一百八十斤。 威遠炮:一百八十斤。 鳥機炮:三十九斤。 紅衣炮:五百斤。 滅逆炮:重二百八十五斤。 發(fā)熕炮:三百五十斤。
道光《寶慶府志》所載該府邵陽縣各類火炮重量:
紅衣炮二門:一號重九百三十六斤、二號重九百九十六斤,康熙十九年偏沅巡撫韓,發(fā)補。 行營炮五門:一號重五十三斤、二號重四十斤、三號重五十七斤、四號重四十斤、五號重四十四斤,康熙十八年提督趙撥補。 劈山炮:重九十斤,乾隆五十一年製造。 威遠炮二門:一號重六十二斤、二號重五十九斤,乾隆九年製造。 子母炮四門:一號重五十六斤、二號重五十三斤、三號四號重五十二斤,嘉慶六年製。
《臺案匯錄戊集》卷六所載嘉慶十年福建新造戰(zhàn)船 。
紅衣炮:八百斤~一千斤 劈山小礮:八十斤
光緒《黎平府志》所載靖蠻炮、威遠炮、大子母炮、馬蹄炮、抬炮的相關資料:
靖蠻砲:重一百三十斤,用彈五六兩,用藥五六兩。 威遠砲:重一百三十斤,用彈一斤八兩,用藥一斤八兩。 大子母炮:重一百斤。 馬蹄炮:重七十余斤,用彈十五兩,用藥十兩。 抬炮:用彈一兩二錢,用藥一兩二錢,射程二百弓(280米)
宣統(tǒng)《永綏廳志》所載該直隸廳各炮重量:
銅劈山炮:重一百零五斤 鐵威遠炮:重一百十斤
光緒《內江縣志》所載該縣各炮重量:
劈山炮:重一百二十斤 懷胎炮:重七十五斤
同治《酉陽直隸州總志》所載各炮重量:
子母炮::重一百斤。 劈山大炮:重三百斤。 劈山炮:重一百二十斤,用藥四兩,用彈六兩。
道光《平羅紀略》所載火炮信息:
威遠炮:重七十二斤,長一尺七寸。 子母炮:重四十五觔,長四尺二寸。 劈山炮:重四十二觔,長四尺五寸 。
《故宮清朝檔案》所載乾隆十一年劈山炮、和鳥機炮的數(shù)據(jù)
劈山炮:每位重70余斤、造價13.11兩 鳥機炮:每位重30余斤、造價8.945兩
就清代地方志來看,清軍常用的野戰(zhàn)炮~劈山炮、行營(威遠)炮均不算大,普通的劈山炮基本維持在五六十斤到一百五十斤以下。
難怪陜甘的清軍會覺得劈山炮比一百斤左右的子母炮更利于攜帶,分分改鑄劈山。
《高宗實錄》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乾隆四十六年九月13日。 ○欽差大學士公阿桂,署理陝甘總督李侍堯奏,西安添設駐防官兵各事宜一。西安原設滿洲、蒙古、漢軍,馬甲七千名,步甲一千名,礮手、弓箭、鐵匠共三百四十六名,養(yǎng)育兵一千名,旋因移駐涼州等處,及漢軍兵出旗,所賸不及一半……一、每佐領下,例設弓箭、鐵匠各一名,應于新設佐領下,照例增設。又兵百名,例設炮一位,炮手二名,現(xiàn)有炮十六位?炮手三十二名,應添炮三十四位,炮手六十八名?
再子母炮,不如劈山炮便于攜帶
,應將現(xiàn)存之子母炮,并城守營存貯之子母炮,揀給二十五位,再鑄劈山炮二十五位給與。
劈山炮的大小也會根據(jù)作戰(zhàn)的需求進行調整,比如在平定大小金川的過程中,清軍幾十斤的劈山炮只能射擊散兵,而無法撼動碉樓,故而出現(xiàn)了三五百斤的放大版。至于為什么沒有更大的,這或許是在功能上與數(shù)百斤的輕型紅衣炮雷同了。 就劈山炮的真實樣貌而言,目前我還未在國內史料中找到準確的描述。
《平定金川方略》卷三所載乾隆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川陜總督張廣泗認為清軍所用的子母炮、劈山炮、威遠炮、百子炮能用于對陣殺敵,而不能用于攻堅。四川巡撫紀山督造了九節(jié)劈山大炮二十門,每門重三百斤。騾馬無法運輸,只能靠人力抬運,且無法對碉樓造成結構性破壞。
向有子母、劈山等炮,僅可禦敵,不足攻碉,撫臣紀山制有九節(jié)劈山大炮二十馀位,每位重三百馀觔,馬騾不能馱載,雇覓長夫抬運以之攻碉,若擊中碉墻腰腹,仍屹立不動,惟擊中碉頂,則可去石數(shù)塊,或竟有擊穿者。賊雖頗懷震懼,然即甃補如故。
《平定金川方略》卷四所載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川陜總督張廣泗認為紀山新造的三百斤大劈山炮雖然有點用,但是使用起來依舊十分雞肋,但是如果繼續(xù)鑄造更大的,勢必難以移動。攻破金川的碉樓唯有廣東造的九節(jié)銅炮(估計是九節(jié)十成炮)能夠勝任。
報聞,是日張廣泗又奏言,攻克堅碉必須大炮,各營現(xiàn)有百子、劈山、威遠等炮,僅能對敵于行陣之前,無益于摧堅之用。紀山所鑄大劈山炮重三百馀觔,分發(fā)各路應用頗為得濟,然尚嫌力微而再議加重則又移動為難,(臣/)查從前兩廣督(臣/)鄂彌達曾令廣東巧匠鑄造九節(jié)銅炮運京。蒙世宗憲皇帝頒發(fā)西北二路軍營后,值黔省苗疆有事,亦曾頒給四位。此炮合之則可摧堅,分之又易抬,運用之于此一帶番酋之地,大有禆益伏祈。
《平定金川方略》卷五,乾隆十三年正月,由于三百斤大劈山炮啃不動碉堡,張廣泗于乾隆十二年的十二月,派人去成都制造五百余斤大劈山鐵炮二十門,并請調八旗炮局所儲備的九節(jié)十成炮用于攻堅之用。
旨敕下云南督,臣張允隨撥調凈瓶炮四五十位,即令胡大勇解赴金川,臣等看得上年十二月內,張廣泗奏明遣員前赴成都制造重五百馀觔之大劈山鐵炮二十位,又上年十二月內欽奉諭旨頒發(fā)八旗存貯九節(jié)炮十位運往軍營。
《欽定蘭州紀略》所載乾隆四十六年蘭州的軍械情況:
所存舊子母炮射程不遠,僅和鳥槍相當。威遠炮用彈十六兩到二十兩,能射的較遠,但是由于火炮太輕,發(fā)射時震動厲害,而且難以打準。唯有四川制的威遠炮便捷得力,這里估計是仿的川陜總督張廣泗督造的三百斤大劈山炮。 賊匪畏懼我兵之架炮轟打俱刨挖土穴潛居其帳房夲屬虛設且官兵現(xiàn)已四面圍困賊匪所踞不過彈丸無需大炮轟擊至蘭州舊存子母炮僅與鳥鎗無異施放不能及遠又威遠炮八尊子重十六兩至二十兩轟擊稍遠而施放時易于跳動又無準頭俱不甚得力現(xiàn)已照四川劈山炮式樣制成二十尊擊打賊營甚為便捷得力
乾隆五十六年,在題為【閩浙總督為請銷剿匪軍需事】
一疏中提及了劈山炮的長度為五尺,炮管厚度為一寸,口內徑為一寸,外徑為三寸。(除去游隙距,用鉛彈約110克)
光緒本《四川金川慶寧鄉(xiāng)慶寧村一農戶家里收藏的一門“乾隆四十”年銘文的鐵炮,長約1.5米,炮口直徑約5厘米(如果內口徑按4.5厘米算,除去游隙距,用鉛彈約320克),重約120斤,樣式應該與劈山炮差不多。由于未見炮耳,應該在炮尾處有嵌入式的木托,直接架設在土堆上或者木架上使用(清軍小炮的常見用法,會用沙袋抵住炮尾以減少后坐力)。
18世紀后期,法國來華傳教士錢德明對于清軍所用武器的考察,每種武器都有詳細的名稱、圖式、叫法的來源、造價、尺寸、制造工藝等項。
《Me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aires de Pekin. Vol 1-16》第 7 卷
【作者:Joseph Marie Amiot, Francois Bourgeois, Pierre Martial Cibot · 1782】
下圖左邊是劈山炮、右邊是過山鳥(槍)
劈山炮的炮管為鍛鐵材質,長度trente-cinq pouces(35法寸,約合95厘米),內口徑vingt-cinq lignes(25萊尼,約合5.5厘米),用火藥3盎司。 過山鳥(槍)的銃管為鍛鐵材質,長度quatre pieds cinq pouces(4法尺5法寸,約合145厘米),直徑d'un pouce cinq lignes(1法寸5萊尼,約合3.8厘米),用火藥1盎司
四川地區(qū)拍攝的劈山炮
下面最大的九箍鐵炮可能就是紀山制造的九節(jié)大劈山炮,炮尾有夾木托的鐵鋌。
一個好友找到的清末戰(zhàn)船上的武備,圖一的右下角這種帶鋌裝尾柄的細長火炮應該就是劈山炮了,此類火炮在嘉慶時期被廣泛配發(fā)到趕繒船等清軍戰(zhàn)艦上使用,帶鐵箍的應為百子炮。
同治本《酉陽直隸州總志》所載各炮演放所用彈藥:
劈山炮:用藥四兩,鉛彈六兩。 子母炮:用鉛彈一兩五錢。
道光《麗水縣志》所載各炮演放打靶用藥:
行營炮:用藥六兩。 劈山炮:用藥四兩。 百子炮:用藥二兩。 子母礮:用藥二兩。 紅衣炮:用藥三斤四兩-五斤十二兩不等。 發(fā)熕炮:用藥二斤或一斤八兩不等。
咸豐本《冕寧縣志》所載劈山炮、五子炮、鳥機炮(過山鳥炮)的彈重:
劈山炮:用鉛彈六兩 五子炮:用鉛彈一兩五錢 過山鳥炮(鳥機):用鉛彈二兩六錢
道光《晃州廳志》所載各炮演放打靶用藥:
子母炮:用藥一兩五錢 鐵百子炮:用藥一兩五錢 劈山炮:用藥四兩五錢。 熕炮:每位用藥一十四兩。
嘉慶《清溪縣志》所載劈山炮用彈重量:
劈山炮:用彈六兩 五子炮:用彈一兩五錢。
《雍正朱批奏折》第9冊和第24冊,所載馬腿炮過山鳥炮各項參數(shù):
馬腿炮/馬蹄炮:長一尺六寸四分,重三十七八斤不等。 過山鳥炮:連木柄共長六尺五寸,重二十四斤,用藥二兩五錢,用彈二兩五錢。
《祝融佐治真詮》中記載的清代抬炮
抬炮:無子銃,重四十斤以內。后期又出現(xiàn)加大版子母銃式。 圖二三是在英國倫敦展示的一門繳獲自清軍的抬炮(復制品) 圖四是美國人滿里先生在1911年,因四川保路風波,清廷派大臣端方率湖北新軍入川,駐扎資州城,州城氣氛極度緊張情況時拍攝的照片。當?shù)厥爻鞘勘褂玫幕鹌魇桥脚诤吞凇?
《道光實錄》所載抬炮相關資料:
抬炮:炮重二十三斤到三十斤,在道光年逐漸開始在各地流行。 《道光實錄》卷114 諭軍機大臣等、前據(jù)哈豐阿奏,籌造擡炮一百尊,未據(jù)將需用若干動何款項之處,聲敘明晰,當降旨令詳細具奏。再降諭旨,茲據(jù)奏稱,旗庫存貯款銀,俱系隨時動用,并無閑款,所造炮一百尊,需用工料銀一千七十六兩零,系該將軍與倫忠、左廷桐、會商捐辦。不敷銀兩,由該將軍如數(shù)捐足,現(xiàn)已制造完備。其操演擡炮,配用火藥,在于存城大炮十位內撙節(jié)備用,所需鉛丸,照子母炮例,歸入右司存貯?;I備修補軍裝項內支銷,由理事同知備辦,如數(shù)領用等語。此項捐辦銀兩,該將軍等歲支廉俸之外,別無余資,無庸捐辦。即著中祥于粵海關稅內,照數(shù)撥給銀一千七十六兩零,作正開銷,文該將軍等支領。此項制造擡炮,為軍中得力之器,必應挑取兵丁,認真演練,一歸嫻熟,不可有名無實,將此各諭令知之。
《道光實錄》卷136 諭軍機大臣等,特依順奏,添設擡炮,慎重操防一摺。據(jù)稱該副都統(tǒng)前在福州協(xié)領任內,教演擡炮,仿照西安滿洲營式樣制造,施放有準,遠至二百余弓,較子母炮速捷便利。密云地屬沖繁隘口,若照福州滿洲營擡炮式樣,添設二十位,教演熟習,甚于操防有益?,F(xiàn)由京召匠,加工制造,每位價銀十五兩,共需銀三百兩,請于該副都統(tǒng)養(yǎng)廉銀內賞借三百兩,以便制造。并請將此項銀兩,在于應支養(yǎng)廉銀內,作三年分為六季扣留歸款各等語。該副都統(tǒng)既稱擡炮施放有準,于操防有益,自應準其添設。該副都統(tǒng)養(yǎng)廉無多,此項添設炮位,本系因公,朕無難全行賞給,但恐各處紛紛瀆請,轉多窒礙。著穆彰阿飭令藩司顏伯燾于庫貯閑款內,撥給銀三百兩,俟覆奏到時,再降諭旨,將此諭知穆彰阿,并傳諭顏伯燾知之。
《道光實錄》卷179 諭軍機大臣等,耆英奏,查明上海寶山及吳淞口情形一摺。吳淞口外,為由海入江必經之路,現(xiàn)在水師廢弛,不獨巡洋未能得力。即江防亦屬無備,思之令人寒心。該督議將外海內河額設戰(zhàn)船實數(shù),并水師各營原有馬匹,酌量變通,然后整飭會哨,以冀補牢。著俟履勘各要隘形勢,再行通船籌畫,奏明辦理。將來制造船只,必須木植堅實,運用靈捷,方能得力。若拘守舊制,名為修理戰(zhàn)船,其實無濟于用,又復何所裨益。至另片奏擬酌提寶蘇局洋銅數(shù)十萬斤,鑄造大炮,并咨會河南代造擡炮等語。制造炮位,無論銅鐵,總以精煉為要,非必專用銅炮,始能及遠命中。且購辦銅斤,不如購辦精鐵之易,蘇局現(xiàn)在所貯洋銅,自應仍留備鼓鑄錢文。該督等增鑄大小炮位,惟當廣購精鐵,加工镕煉,并調取廣東熟諳鑄炮工匠,如式制造,務期一炮得一炮之用,方為妥善。其擡炮一項,以體質輕固者為得用,該督因江蘇所造未能如法,已咨河南巡撫責成河北鎮(zhèn)昌伊蘇代造擡炮一千五百桿,亦著照議辦理,惟三十斤之炮,尚恐運動未能靈便,若每炮再減六七斤,運用時當更得力。并著該督咨會河南巡撫照辦,將此諭令知之。
抬炮
清代發(fā)熕的樣式,尺寸比較多,也不一定是那種紅夷炮款式,比如《駐防德州滿營軍械工料價值圖冊》所列發(fā)熕
炮長二尺八寸五分,箍五道。炮口及炮底連箍圍圓俱一尺九寸二分,厚一寸九分,口徑二寸五分,重二百一十斤,于嘉慶八年置辦。例定三十年后實有炸損,準其鑄造。十五年后口門寬大準其修理。 換算成現(xiàn)在的計量單位,炮長約90厘米,炮口周長約61厘米,炮底周長相同,也是61厘米,炮壁厚約6厘米,內口徑約8厘米,重約250斤。
光緒《淳安縣志》所載發(fā)熕炮、百子炮參數(shù):
發(fā)熕炮:長二尺七寸、重一百六十斤 百子炮:長三尺,把長一尺五寸、重二十四斤。
18世紀后期,法國來華傳教士錢德明對于清軍所用武器的考察,每種武器都有詳細的名稱、叫法的來源、造價、尺寸、制造工藝等項。
《Me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aires de Pekin. Vol 1-16》第 7 卷 【作者:Joseph Marie Amiot, Francois Bourgeois, Pierre Martial Cibot · 1782】 上圖是子母炮、右下角的左側三門是馬蹄炮,右側兩門是百子炮
子母炮的介紹 子母炮:一門母炮配四門子炮,炮長3法尺8法寸,口徑1法寸,裝藥3盎司 。配有一門虎頭炮車。 乾隆后期,錢德明傳教士看到的清軍虎頭子母炮炮車,我在地方志中找到了對應的記載。 《嘉慶上??h志》
馬蹄炮的介紹
以下三門均屬銹蝕嚴重的舊炮,無造價 一號炮長度2法尺4法寸,膛長2法尺,口徑2法寸 重140磅,裝藥一磅二盎司 。 二號炮長度2法尺1法寸,膛長1法尺九法寸,口徑2法寸,重130磅,裝藥十四盎司 。 三號炮長度1法尺8法寸 膛長1法尺5法寸,口徑2法寸,重七十二磅,裝藥十二盎司。
百子炮的介紹
以下兩門均屬銹蝕嚴重的舊炮,無造價 一號炮長度 longueur trois pieds deuxpouces(3法尺2法寸)膛長un pied huit pouces(1法尺8法寸),口徑一法寸,重五十二磅。 二號炮長度2法尺,膛長1法尺,口徑1法寸,重三十四磅。
清代地方上常用各色火炮總結:
①威遠炮:長度一尺七寸左右,重量通常在一百斤左右,用法與形制和行營炮相似,用藥八兩到十兩,用大彈一斤到一斤四兩。用熟鐵鍛打而成,外有鐵箍。(也可鑄造)
②小威遠炮:長度不明,重量在六十斤上下,用藥四兩,用彈八兩。
③行營炮:長度一尺七寸左右,重量通常在一百斤以下,用法與形制和威遠炮相似,用藥十二兩到一斤,用大彈一斤八兩斤,用散彈則二斤。用熟鐵鍛打而成,外有鐵箍。(也可鑄造)
④小劈山炮:重量八十斤以下。
⑤劈山炮:長度在四五尺的樣子,重量在一百斤以上二百斤以下,用藥二~四兩,用鉛彈三~六兩。(鑄造和鍛造均可)
⑥大劈山炮:長度未知,重量多在三百斤(未見超過五百斤的),用藥未知,用彈未知。(鑄造)
⑦馬腿炮/馬蹄炮:長一尺六寸四分,重三十七八斤不等,用藥未知,用彈未知
⑧過山鳥炮:鐵筒長五尺二寸,連木柄共長六尺五寸,重二十四斤,用藥二兩五錢,用彈二兩五錢。(熟鐵鍛造)
⑨子母炮:長度多在六尺以下,重量多在一百斤以下,用藥在二兩左右,用彈五兩。(熟鐵鍛造為主,亦有鑄造)
⑩砂炮:與子母炮形制相似,長五六尺。(熟鐵鍛造)
河塘炮:與子母炮形制相似。(熟鐵鍛造)
斑鳩炮:與子母炮形制相似。(熟鐵鍛造)
五子炮:與子母炮形制相似。(熟鐵鍛造)
清代沿用前明時期的舊炮,如:大將軍、二將軍、湧/涌珠炮、連珠炮、百子炮、虎蹲炮、虎尾炮、追風炮、毒虎炮、牛腿炮、滅寇炮/滅賊炮/滅鹵炮(原名滅虜炮)這類名目繁多的火炮就不過多探究,大都為一百斤上下的小型火炮。
左宗棠新制劈山炮的相關資料
《左宗棠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1854年【答劉霞仙】記載了左宗棠新制劈山炮的尺寸數(shù)據(jù),總體上依舊是一種前裝滑膛炮。 此時水營有船、有勇、有餉而無炮,真是無法。近命制劈山百尊 式如大抬炮,而身只五尺,能吃半斤子,半斤群子,可致遠四五里,勒限一月成工。此器似可用。每三板擬左右列二尊 安于船舷,可俯可仰,可前可后。如賊以小船環(huán)繞,則此物擊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