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城市魅力,平安智慧城市的數字化答卷

半個多月前,“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對外公布,用了一整個篇章來闡述建設數字中國的目標,涵蓋了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態(tài),數字化轉型正深度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變革。
上層建筑對數字化的推進,無疑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按下了快進鍵,從原本的選擇題逐漸成為城市的必選題。
然而需要理性思考的是:當前不少智慧城市都是按照單一標準打造的,即一座城市形成了強大的范式,其他城市通過參觀學習進行拷貝。這樣的路徑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一些過于刻板的復制,缺少本地特色的規(guī)劃,甚至缺少了基本的人情味兒。智慧城市加速建設的背后,城市原本的魅力卻在不斷消逝。
數字化和城市魅力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智慧城市的初衷也不是讓所有的城市千篇一律,如何為數字化提速的同時,打造有溫度、有魅力的城市?
01 高效便捷的數字政府,喚醒城市的溫情
一座城市的魅力,可能不是有多少高樓大廈,有多少寬敞的馬路,有多少體育場和公園,而是在鋼筋水泥的空間里有多少溫情的存在。
或許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到某個政府機構辦事的時候,往往需要在不同的窗口間跑動,動輒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時間留在線上,當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已經是觸手可及的通用技術,政府需要改變過去繁雜的“流水線”式的辦事流程,建立和數字化趨勢同步的治理體系。
正如“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中所指出的:“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yōu)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狈较蛞讶环浅C鞔_,“數字化”命題已經進入到落實執(zhí)行階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yè)務流程和服務模式的數字化、智能化。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從小漁村升格為國際性大都市的深圳。

作為國內常住人口和人口增量雙雙奪魁的城市,深圳所面臨的治理問題恐怕不亞于國內任何一座城市,但深圳并非掉進“大城市病”的陷阱,幾乎所有的深圳人都在感受屬于這座城市的溫暖:
深圳每年引進的大學畢業(yè)生約11萬多人,他們要準備十幾份材料到相關部門多次核驗提交,到各委辦局跑動至少4次,環(huán)節(jié)多、周期長。如今畢業(yè)生們隨時隨地在“i深圳”簡單填報即可,全程零費用、零排隊、一次跑動,自動審批。每年將給畢業(yè)生節(jié)省過億元的辦事成本和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哪怕是手續(xù)繁瑣的食品經營許可證也實現了秒批辦理;如果在上班路上出現了輕微交通事故,不用因為等待交警處理而耽誤上班時間,拍個照片就能定責處理……
上述的所有場景,都來自于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i深圳”APP,目前已經實現全市95%以上個人事項和70%以上法人事項在線辦理,涵蓋社會保障、醫(yī)療健康、交通出行、警務安全、生活繳費、電子證明、游玩預約、文體資訊等服務,為深圳市民辦事效率提升60%,人均辦事時間節(jié)省2小時。
不只是深圳這樣的“標桿城市”,位于長三角地區(qū)的江蘇鹽城,也驗證了“數字政府”的“善解人意”,并被央視《新聞直播間》“點贊”。從項目中標到“我的鹽城”上線,平安智慧城市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截至目前,平臺接入了57個部門和單位、425項服務,并根據鹽城的數字化水平制定了“建設+運營”的模式。鹽城的800多萬居民可以像2000公里外的深圳市民一樣,享受全程全時的服務。
城市的持續(xù)擴張拉大了地理空間的距離,但數字化正在讓時間折疊、讓空間折疊,逐步喚醒城市居民的幸福感。高效便捷的數字政府不應該只是深圳等大城市的專屬,而是所有城市的標配。
02 隨時隨地的數字生活,強化城市的韌性
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洗禮,城市的使命儼然有了新的要求:當不確定性風險發(fā)生時,城市需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避免“停擺”的現象發(fā)生。
于是“韌性城市”的概念在2020年迅速走紅,如何在日益增長且變幻莫測的風險和挑戰(zhàn)中正常運行并保持韌性,早已成為業(yè)界討論的焦點。而在所有打造“韌性城市”的方法論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的科技名詞,可以說是出鏡率最高的詞匯,也在某種程度上詮釋了外界對“韌性”的理解。
“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中也將“韌性城市”作為城市進化的目標,并給出了明確的方向:“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chuàng)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strong>
身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頭部梯隊,平安智慧城市對“韌性城市”的理解和綱要不謀而合:城市的定義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建筑和規(guī)劃,數字孿生世界同樣是城市的一部分,繼而通過數字世界延伸城市的功能和邊界,通過隨時隨地的數字生活,幫助城市從沖擊中快速恢復,并不斷增強城市的競爭力。

大抵也是智慧城市在2020年被聚焦的原因,當一座城市被黑天鵝事件摁下暫停鍵,諸如智慧醫(yī)療、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政務、智慧交通等數字化場景,為城市提供了不一樣的生機和活力。
比如應對疫情常態(tài)化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的診所。平安智慧城市為廣東省衛(wèi)健委打造的“疫情哨點信息系統(tǒng)”已經在全省范圍內上線,覆蓋了居民端、診所端和監(jiān)管端,一旦民營診所發(fā)現患者出現發(fā)熱現象,可以在小程序中及時上報主管部門對患者進行核酸檢測,重啟了民營診所的哨點作用。
再比如就業(yè)中扮演積極角色的職業(yè)培訓,平安知鳥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培訓融合,推出了千人千面學習推薦、互動直播教學、智能實訓陪練等創(chuàng)新功能,滿足了職業(yè)培訓全方位、智能化的需求。目前平安知鳥已經累計服務1500多家政企單位、5500萬用戶,累計參訓學習人次超過12.2億。
其中知名內衣品牌都市麗人引入平安知鳥后,推出了精英PK賽、董事講課等趣味活動,促進了學習率和銷售業(yè)績的雙提升。
學校、醫(yī)院、商場等傳統(tǒng)設施組成了城市的骨架,形形色色的數字化服務則充當了城市的血肉,只有同時擁有了骨架和血肉,城市才能不斷完善、不斷成長,一步步進化成人們心中的“韌性城市”。
03 萬業(yè)加速的數字經濟,提升城市的品質
經濟增長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命脈,在數字經濟占比越來越高的當下,幾乎沒有哪座城市的管理者想要錯過數字化的浪潮。
自從2017年“數字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先后出現了“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 “壯大數字經濟”、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yōu)勢”等提法,一次次為數字經濟開辟了綠色通道。只是不同城市對于“數字經濟”的理解似乎并不統(tǒng)一,以至于一些城市忽略了自身的經濟特色,一味追逐電商、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等科技風口,但在缺少專業(yè)人才和產業(yè)基礎的局面下,結果往往差強人意。
“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中對數字經濟進行了準確的注解:充分發(fā)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yōu)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tǒng)產業(yè)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壯大經濟發(fā)展新引擎。
個中隱藏的含義并不難理解。對于大多數城市而言,數字經濟的重心在于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等技術和現有的產業(yè)金融融合創(chuàng)新,進而催生出新的業(yè)態(tài),驅動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平安智慧城市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以賦能者的角色幫助企業(yè)轉型升級。

例如在山東某地,港口是當地的特色產業(yè),也是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捎捎跉v史上的種種原因,港口的地理位置分散、業(yè)務復雜度高,在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標下,需要建立和現有體量匹配的創(chuàng)新機制。
平安智慧城市的企業(yè)數字化團隊在中標后立刻駐場進行需求分析,將自身的數字化實踐和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和港口的現狀進行結合,為客戶提供了詳實的智慧港口頂層規(guī)劃 與系統(tǒng)設計工作,涵蓋智慧基礎、智慧設備、智慧生產、智慧服務以及智慧經營等,并給出了智慧港口下一個三到五年的實施路徑。
智慧城市的核心痛點也在于此,實體經濟的轉型無法套用既定方案,需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特色進行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和設計,建立新的標準與規(guī)則,對建設方的能力邊界和行業(yè)經驗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既要懂技術,又要有行業(yè)經驗,還要有能力提供定制化、專屬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這大概也是平安智慧城市從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平安集團本身就是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深圳濃郁的科技氛圍又賦予了平安強大的科技硬實力,最終走通了“從產業(yè)中來,到產業(yè)中去”的技術賦能路線。
數字經濟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通過數字化轉型激活城市的經濟業(yè)態(tài),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為城市找到高質量發(fā)展的正確路線,在轉型中積累城市經濟持續(xù)繁榮的資本。
04 寫在最后
按照行業(yè)的共識:數字技術重塑了底層生產力,改變了信息的傳遞方式,并深度重構原有的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模式。
不過放大到城市的維度上,數字化的準確定位應該是城市更新進化的工具:通過數字化提升政府治理的效率,讓城市不再機械和冷漠;通過數字化服務縮小生活的物理半徑,讓城市不再脆弱和單調;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城市的競爭力,同時保留城市鮮明的性格……城市的數字化有著多元的使命。
一座城市的魅力,本質上還是由人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