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專找善良的人?只因你缺少了這點
“將最后一塊蛋糕讓給了妹妹,其實我也很想吃。”
“為了成為父母的驕傲,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
“工作上我就是個爛好人,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各種工作壓得喘不過氣?!?/p>
“擔心別人不喜歡我,我總是堆起笑臉,順著別人的意思,時刻反思自己是否哪些細節(jié)上會讓別人厭惡?!?/p>
……
生活中,有很多這種討好型人格的人,不懂得拒絕,不懂得關(guān)愛自己,總是壓抑自己去滿足別人,看似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仁義禮智信”標準下的善良好人,但他們唯獨忘記做自己。
而這種“善良”的人,總是處處忍讓,凡事先考慮對方的感受,遇到委屈也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直到最后,情緒一直累積發(fā)展成了抑郁。
為什么善良反倒被抑郁找上門?
主要原因是“好人”成為了防御機制。
防御機制是我們保護自己的盾牌,能夠保護我們在面對危險時不受到或者少受到傷害。
而大部分人用防御都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但“好人”運用的防御卻是自我攻擊和壓抑情感。
具體表現(xiàn)為常常反省自己、過度自責、容易對他人產(chǎn)生愧疚心理,出現(xiàn)問題都是從自身找原因,把失敗歸結(jié)于自己,將憤怒和不滿等情緒壓在心里,不去發(fā)泄。
平常人遇到不公或不滿的事,會發(fā)牢騷、抱怨甚至反抗,這都是正常的,就像拿起武器攻擊別人以此處理自己的攻擊性,但“好人們”不懂得如何發(fā)泄自己情緒,可能因為童年的依戀關(guān)系、父母關(guān)系等,在他們的觀念里向別人表達憤怒會讓別人厭惡自己,這種行為是惡劣的、會人被拋棄的,所以極力壓抑本我,把攻擊的方向轉(zhuǎn)向自己。
將自己的心戳得千瘡百孔,離抑郁也就不遠了。
健康的自私,減少抑郁的風險
雖然我們從小教育以及社會風氣都要求大家無私奉獻,但保持「健康的自私」不應(yīng)感到羞愧,自私并不都是壞的。
「健康的自私」需要我們與人相處時也要記得尊重自己、堅守底線,明確自己的健康、快樂更加重要。
1.學會拒絕,勇敢說“不”
當其他人向你提出過分的請求,而你不想幫忙時,不妨推遲2秒的時間再做決策,給大腦一個緩沖的機會,想想自己真的想做嗎?能夠完成嗎?如果不想、沒時間,就請拒絕。
當別人明顯侵犯了自己的權(quán)利的時候,要勇敢拒絕,學會平衡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無須低人一等。
拒絕別人也絕不是自私,而是維護我們的基本權(quán)益,堅守自己的原則,忠于自己。
2.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害怕被他人討厭,是一個人痛苦的根源。
很多時候,總是太在乎外在的評價,從而束縛自己表達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仿佛帶上了面具,帶的久了,面具便摘不下來了。
會因為他人的表揚而開心一整天,也會因為他人一句無意的話而糾結(jié)、煩惱,其實這代表你根本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活在了他人的評價系統(tǒng)里,這是不自由的。
真正為自己而活的人,會把自己和別人當做平等的主體,不會因他人的評價患得患失;在幫助他人時,會因他人成長而感到由衷高興,而非幫助僅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
盡量做自己想做的、順從內(nèi)心,因為不管如何做,總有喜歡你的,也有不喜歡你的,這樣好歹我們能更喜歡自己一點。
一個人只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就能擺脫他人目光的約束,走出內(nèi)心迷茫的困境。
3.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正視、珍視自己
蔡康永說過:“如果什么事情都指望著自己去符合別人的期望,終究有一天你會感到很吃力?!?/p>
人生短暫,總在費盡全力去滿足他人的期待,迎合他人、取悅他人中度過,會讓你非常疲憊,希望大家余生能不被世俗桎梏,正視自己、珍視自己、豐富自己,活出自我,成為一個內(nèi)心勇敢的人。
成為一個“自私”的人,也不見得是壞事,我們常常對他人寬容、隱忍,卻對自己缺乏了同情心。愛的光芒照耀他人的同時也請點亮自己,這樣才能有能量幫助他人,并獲得自我價值、幸福感,減少抑郁的風險。
@抑郁癥患者,善良是美好的品質(zhì),但也請你能夠保持「健康的自私」,撕掉善良標簽,接受自己的渺小,做最真實的自我。
(文章圖源:攝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