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憲救國論 作者:楊度

客有問于虎公曰:“民國成立,迄今四年,賴大總統(tǒng)之力,削平內(nèi)亂,捍御外侮,國以安寧,民以蘇息,自茲以往,整理內(nèi)政,十年或二十年,中國或可以謀富強,與列強并立于世界乎?”虎公曰:“唯唯否否,不然,由今之道,不思所以改弦而更張之,欲為強國無望也,欲為富國無望也,欲為立憲國亦無望也,終歸于亡國而已矣。”客曰:“何以故?”虎公曰:“此共和之弊也。中國國民,好名而不務(wù)實,辛亥之役,必欲迫成共和,中國自此,無救亡之策矣。”
客曰:“何謂強國無望?”虎公曰:“共和國民,習于平等自由之說,影響于一切政治,而以軍事為最重。軍事教育,絕對服從,極重階級,德意志日本軍隊,節(jié)制謹嚴,故能稱雄于世,而法美等國則不然,能富而不能強,此無他,一為君主,一為共和故也。法美且然,他共和國更不必論,故共和必無強國,已成世界之通例。然法美有國民教育,尚有對于國家之義務(wù)心,可以維持而統(tǒng)一之,故對外雖不能強,對內(nèi)猶不為亂。若中國人民,程度甚低,當君主時代,當兵者之常語曰:‘食皇家餉,為皇家出力耳?!窈鋈ビ行沃适?,代以無形之國家,彼不知國家為何物,無可指實以維系其心,其所恃為維系者,統(tǒng)馭者之感情與威力,有以羈制之而已。此其為力,固已至弱,況又有自由平等之說,浸潤灌輸,以搖撼此羈制之力,時時防其渙散潰決,于是羈馭之術(shù),愈益困苦。從前南方軍隊,大將聽命于偏裨,偏裨聽命于士卒,遇事有以會議公決行之者,議者目為共和兵;北方軍隊,雖無此弊,然欲其聞令即行,不辭艱遠,亦不能也。故民國之兵,求其不為內(nèi)亂足矣,不為內(nèi)亂而且能平內(nèi)亂,蔑以加矣,尚何對外稱強之足言乎?彼俄日二國者,君主國也,強國也,我以一共和國處兩大之間,左右皆敵,兵力又復(fù)如此,一遇外交談判,絕無絲毫后援,欲國不亡,不可得也,故曰強國無望也?!?/p>
客曰:“何謂富國無望?”虎公曰:“法英皆富國,獨謂中國不能,人不信也。然法美所以致富者,其休養(yǎng)生息,數(shù)十百年,無外侮內(nèi)亂以擾之耳。富國之機,全恃實業(yè),實業(yè)所最懼者,莫如軍事之擾亂,金融稍一挫傷,即非數(shù)年所能恢復(fù)。我國二年以來,各方面之秩序,略復(fù)舊觀,惟實業(yè)現(xiàn)象,求如前清末年十分之五而不可得,蓋無力者已遭損失,無術(shù)再興,有力者懼其復(fù)亂,不敢輕試。以二次革命之例推之,此后國中競爭大總統(tǒng)之戰(zhàn)亂,必致數(shù)年一次,戰(zhàn)亂愈多,工商愈困,實業(yè)不振,富從何來?墨西哥亦共和國也,變亂頻仍,未聞能富,蓋其程度與中國同,皆非法美可比,故曰富國無望也?!?/p>
客曰:“何謂欲為立憲國無望?”虎公曰:“共和政治,必須多數(shù)人民有普通之常德常識,于是以人民為主體,而所謂大總統(tǒng)、行政官者,乃人民所付托以治公共事業(yè)之機關(guān)耳,今日舉甲,明日舉乙,皆無不可,所變者,治國之政策耳,無所謂安危治亂問題也。中國程度,何能言此,多數(shù)人民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驟與專制君主相離而入于共和,則以為此后無人能制裁我,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梟桀者,則以為人人可為大總統(tǒng),即我亦應(yīng)享此權(quán)利,選舉不可得,則舉兵以爭之耳,二次革命,其明證也。加以君主乍去,中央威信,遠不如前,遍地散沙,不可收拾,無論誰為元首,欲求統(tǒng)一行政、國內(nèi)治安,除用專制,別無他法,故共和伊始,凡昔日主張立憲者,無不反而主張專制。今總統(tǒng)制實行矣,雖有約法及各會議機關(guān),似亦近于立憲,然而立憲者其形式,專制者其精神也。議者或又病其不能完全立憲,不知近四年中,設(shè)非政府采用專制精神,則國中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故一言以蔽之曰:‘中國之共和,非專制不能治也?!冊~言之,即曰中國之共和,非立憲所能治也。因立憲不足以治共和,故共和決不能成立憲,蓋立憲者,國家百年之大計,欲求教育、實業(yè)、軍事等各事之發(fā)達,道固無逾于此,然其效非倉卒所可期,至速之期,亦必十年二十年,行之逾久,效力逾大,歐洲各國之強盛,皆以此也。然觀今日之中國,舉國之人,人人皆知大亂在后,不敢思索將來之事,得日過日,以求茍安。為官吏者,人懷五日京兆之心,謹愼之人,循例供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其貪狡者,狗偷鼠竊,以裕私囊,圖為他日避亂租界之計。文人政客,間發(fā)高論,詆毀時流,而其心則正與若輩相同,己無所得,遂有忮求之心,非真志士也。為元首者,任期不過數(shù)年,久者不過連任,最久不過終身,將來繼任者何人乎?其人以何方法而取此地位乎?與彼競爭者若干人,彼能安于其位否乎?其對國家之政策,與我為異為同,能繼續(xù)不變乎?一概無從預(yù)測,以如此之時勢,即令元首為蓋世英才,欲為國家立百年大計,確定立憲政治,然俯視當前,則泄泄沓沓,誰與贊襄?后顧將來,則渺渺茫茫,誰為繼續(xù)?所謂百年大計,烏從樹立耶?故不得已退而求維持現(xiàn)狀之法,用人行政,一切皆以此旨行之,但使對內(nèi)不至及身之亂,對外不至及身而亡,已為中國之賢大總統(tǒng)矣。即令醉心憲政者,處其地位,恐亦同此心理,同此手法,無術(shù)更進一步也。故昔之立憲黨人,今皆沉默無言,不為要求憲政之舉,蓋亦知以立憲救共和,究非根本解決之計,無計可施,惟有委心任運,聽國勢之浮沈而已。當有賢大總統(tǒng)之時,而舉國上下,全是茍安心理,即已如此,設(shè)一旦元首非賢,則并維持現(xiàn)狀而不能,且并保存一己之地位而不能,惟有分崩離析,將前此慘淡經(jīng)營之成績,一舉而掃蕩無遺,以終歸于亡國一途而已矣,尚何百年大計之足論乎!故曰欲為立憲國無望也?!?/p>
客曰:“如子所言,強國無望,富國無望,欲為立憲國亦無望,誠哉除亡國無他途矣!然豈遂無救亡之術(shù)乎?”虎公曰:“平言之,則富強立憲之無望,皆由于共和;串言之,則富強無望,由于立憲無望,立憲無望,由于共和。今欲救亡,先去共和,何以故?蓋求富強,先求立憲,欲求立憲,先求君主故也?!?/p>
客曰:“何謂欲求富強,先求立憲?”虎公曰:“富強者,國家之目的也,立憲者,達此目的之方法也。不用立憲之方法以謀富強,古之英主,固亦有之,如漢武、唐太之儔是也,然而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中國數(shù)千年中,豈無圣帝明王,然其治績武功,今日安在哉?各國古代歷史,亦豈無特出之英豪,成一時之偉業(yè)?然其不忽焉而滅者,又有幾人也。惟其有人亡政息之弊,不能使一富不可復(fù)貧,一強不可復(fù)弱,故自一時論之,雖覺小有興衰,而自其立國之始終論之,實為永不進步。歐洲各國立國之久,雖不及我中國,然亦皆千年或數(shù)百年,前此并未聞西方有許多強國者,何也?其時彼未立憲,不能為繼續(xù)之強盛也。日本與我鄰者二千年,前此亦未聞如許之強盛者,何也?其時彼亦未立憲,不能為繼續(xù)之強盛也。惟一至近年,忽有立憲政體之發(fā)明,歐洲列國行之而列國大盛,日本行之而日本大盛。我中國所猝遇而輒敗者,皆富強之國也,又皆立憲之國也,豈不怪哉?然而不足怪也,不立憲而欲其國之富與強,固不可得,既立憲而欲其國之不富不強,亦不可得也。此言雖奇,理實至常,蓋國家所最痛且最危險者,莫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惟有憲政一立,則人存政舉,人亡而政亦舉,有前進無后退,有由貧而富,由富而愈富,斷無由富而反貧者也,有由弱而強,由強而愈強,斷無由強而反弱者也,人亡而政不息,其效果必至于此。今之德皇非威廉第一,德相非畢士麻克也,而德不因人亡而政息,乃反日盛者,憲政為之也。今之日皇非明治天皇,日相非伊藤博文、桂太郎,而日不因人亡而政息,乃反日盛者,憲政為之也。由此言之,憲政功用之奇而且大,可以了然矣。蓋立憲者,國家有一定之法制,自元首以及國人,皆不能為法律以外之行動,人事有變,而法制不變,賢者不能逾法律而為善,不肖者亦不能逾法律而為惡,國家有此一定之法制,以為之主體,則政府永遠有善政而無惡政,病民者日見其少,利民者日見其多,國中一切事業(yè),皆得自然發(fā)達,逐年遞進,循此以至于無窮,欲國之不富不強,烏可得乎?故人莫不羨富強,而在立憲國,則富強實為易事,此非大言而實理也。雖然,富強甚易,立憲甚難,謀國者難莫難于立憲之初,易莫易于立憲之后,初立憲時,官吏狃于故習,士民憚于改作,阻力至多,進行至苦,譬之火車,閣之于軌道之外,欲其移轉(zhuǎn)尺寸,用力至多,費時至久,或仍無效,及幸而推入軌道,則機輪一轉(zhuǎn),瞬息千里矣。我國人無慮富強之難也,惟慮立憲之難已耳,立憲之后,自然富強。故曰欲求富強,先求立憲者此也。”
客曰:“何謂欲求立憲,先求君主?”虎公曰:“法美皆為共和,亦復(fù)皆行憲政,則于中國共和國體之下,實行憲政,胡不可者,而必謂改為君主,乃能立憲,此說無乃不經(jīng)?然試問法美人民有舉兵以爭大總統(tǒng)之事乎?人人知其無也,又試問何以彼無而我有乎?此人民程度不及法美之明證也。惟其如此,故非如今日專制之共和,無術(shù)可以定亂。夫憲政者,求治之具也,乃中國將來競爭大總統(tǒng)之戰(zhàn)亂,不知已于何時,后來之事,思之膽寒,方備亂之不遑,而何有于政治?故非先除此競爭元首之弊,國家永無安寧之日,計惟有易大總統(tǒng)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于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庶幾足以止亂。孟子言定戰(zhàn)國之亂,曰‘定于一’,予言定中國之亂,亦曰‘定于一’,彼所謂一者,列國并為一統(tǒng),予所謂一者,元首有一定之人也。元首有一定之人,則國內(nèi)更無競爭之馀地,國本既立,人心乃安,撥亂之后,始言政治,然后立憲乃可得言也。世必有疑改為君主之后,未必遂成立憲者,予以為不改君主則已,一改君主,勢必迫成立憲。共和之世,人人盡懷茍安,知立憲亦不能免將來之大亂,故亦放任而不為謀,改為君主之后,全國人民,又思望治,要求立憲之聲,必將群起。在上者亦知所處地位,不與共和元首相同,且其君位非由帝制遞禪而來,乃由共和變易而成者,非將憲政實行,無以為收拾人心之具,亦不能不應(yīng)人民之要求也,且既以君主為國本,舉國上下,必思妥定國本之法,則除立憲又無他術(shù),在上者為子孫萬年之計,必圖措之至安,若用人行政,猶恃獨裁,斯皇室易為怨府,其道至危,欲求上安皇室下慰民情之計,皆必以憲政為歸。故自此面言之,非君主不能發(fā)生憲政,自彼面言之,又非憲政不能維持君主也。若謂立憲之制,君主不負責任,必非開創(chuàng)君主所能甘,是則終無立憲之望,不知凡為英主,必其眼光至遠,魄力至大,自知以專制之主而樹功德于民,無論若何豐功偉烈,終有人亡政息之一日,不如確立憲政,使人存政舉者,人亡而政亦舉,所造于國家較大也。威廉第一、明治天皇,乃德日二國之開創(chuàng)英主也,二國今日之富強,人人知為二君之賜,然二君之大有功于國家,為世界之圣君者,并非因其謀富謀強,乃因其能立憲也。以二君之英特,即不立憲,亦未必不可稱雄于一時,然欲其身后之德意志、日本,仍能強盛如故,此則決不可得之數(shù)矣。故二君之功,非人存政舉之功,乃人亡而政亦舉之功。二國之富強,乃其立憲自然之結(jié)果,若僅以富強為二君之功,是猶論其細而遺其大,論其末而遺其本也。夫以專制行專制,責以病國,以專制行立憲,乃以利國,所謂事半而功倍者也。德日二君,其初亦專制君主也,不負責任,亦非所甘也,乃彼即以創(chuàng)立憲政為其責任,挾專制之權(quán)以推行憲政,故其憲政之確立甚速,其國家之進步至猛,非僅其高識毅力,以必成立憲為歸,且亦善利用其專制權(quán)力,有以迫促憲政之速成也。故以專制之權(quán),成立憲之業(yè),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之極好機會。中國數(shù)千年來,國體皆為專制,以至積弱至此,設(shè)于此時有英主出,確立憲政,以與世界各國爭衡,實空前絕后之大事業(yè),中國之威廉第一、明治天皇也。予不云乎,難莫難于立憲之初,易莫易于立憲之后,創(chuàng)憲政者,如以人力扛火車,使入于軌道,其事至難,守憲政者,如以機器驅(qū)火車,使行于軌道,其事較易,故非蓋世英主,不能手創(chuàng)憲政,各國君主,不知凡幾,而威廉第一、明治天皇二人獨傳,可見守憲政之君主易得,創(chuàng)憲政之君主難得也。然即有雄才,而非處于君主之地位,亦不足以望此,故曰欲求憲政,先求君主者此也。
客曰:“子言備矣,能簡括其意以相示乎?”虎公曰:“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立憲則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則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謂定于一也。救亡之策,富強之本,皆在此矣?!?/p>
客曰:“子言以君主立憲救國,其理誠韙矣,然今日中國改易君主,與仍舊共和,兩相比較,實有事實利害問題,并有與此關(guān)連之諸問題,為子言所未及,愿一一貢其所疑,以求解釋可乎?”虎公曰:“可,愿聞其詳?!?/p>
客曰:“子言中國將來必有競爭大總統(tǒng)之戰(zhàn)亂,在何時乎?”虎公曰:“今中國四萬萬人賴以生存托命者,惟大總統(tǒng)一人,各國所倚以維持東亞和平及其均勢之局者,亦惟大總統(tǒng)一人,以一人系一國之安危及各邦之動靜者,無如此時,則國家命運至極危險,亦無如此時。以四萬萬人之福,得大總統(tǒng)壽考康寧,則其在位一日,中國必可茍安一日,此可斷言者也,假使大總統(tǒng)身有不豫,一二旬不能視事,斯時海內(nèi)震動,亂象已成,金融恐慌,商賈停市,各地人民,紛紛逃竄,各方軍隊,紛紛動搖,各國兵艦,布滿???,歐美報紙,一日數(shù)電,舉國戒嚴,風云滿天下矣,其所以致此紛擾者,則以焦一定嗣位之人故也?!?/p>
客曰:“現(xiàn)在約法所定,金匱所藏,將來于候補三人中選舉其一,元首一定,亂機或可稍泯乎?”虎公曰:“未也,今之中國人,除大總統(tǒng)外,若尚有一人焉信望隆于全國,勢力布于全國,則海內(nèi)人人皆知他日繼任之大總統(tǒng),必此人也。即此一人,已足以維系人心,不至于亂,一至彼時,一次投票,國已大定矣,無論約法定為何種選舉,結(jié)果皆同,自由選舉,亦屬此人,而他人無望也,限制三人之選舉,亦屬此人,而作陪之二人無望也。約法所定,金匱所藏,議會所舉,皆其形式耳。今惟無此完全之人,故成一至窘之難題。約法所定辦法,亦此窘題所變生之文字耳,然試一詢立法者之意,何不定為自由投票而定為限制投票?答者必曰:‘本無一定適當化人,則幾于人人可舉,不以稍優(yōu)者數(shù)人限制之,恐其舉一非宜之人,以害國家故也?!衷囈辉冎?,既限制矣,乃又并舉三人,若云稍存選舉者自由,使有擇別之馀地乎?然既限制,已奪其自由矣,何為不限制一人而限制三人也?答者必又曰:‘本無一資格最高之人,不得已于資格稍次者擇三人焉,以勉充其選,三人者,資格又略相等,無從舍二而取一也?!⒎ㄕ咧碛?,雖有千言萬語,總之實際理由僅有一焉,曰‘無惟一適當之人’是也,因無一人,故擬三人,名為三人,實無一人。夫人之資格勢力,果能統(tǒng)一全國為繼任之大總統(tǒng)否,此事實問題,非法律所能解決者也,國中果有此人與否,尤為事實問題,非法律所能解決者也。今中國無適當之繼任大總統(tǒng),乃事實上無可解決之問題,而欲以法律之空文,勉強解決之,如何而能有效也?將來此約法能否實行,及勉強實行時,其與彼時事實,如何抵觸窒礙之處,非予所能預(yù)知,所能預(yù)知者,但決其無效而已矣。”
客曰:“然則彼時亂象,究竟如何?中國前途,又將如何?子能預(yù)測乎?”虎公曰:“亂世以兵為先,無論何種德望學(xué)識,一至彼時,均不足為資格,惟有兵權(quán)乃為資格,然使兵力僅足迫壓議會之文士,而無統(tǒng)一全國軍事之勢力,則雖被選,仍無效也。諸將資格等夷,彼此不能相下,軍人游士,又從而挑撥推排,以求他日之富貴,終必兵戎相見,與角逐于中原,加以海外革黨乘之,依附清皇室之宗社一派亦乘之,凡有可以利用之資格者,無不有人擁戴,以為競爭之具,其為誰何,予不欲明指姓氏也,屈指默計,必在十派以上。有非得大總統(tǒng)不可者,有己身不可必得,然決不愿居譙某之下者,此聯(lián)彼抗,紛擾復(fù)雜,海內(nèi)鼎沸,不可終日。有野心之外國,乃乘此時,縱橫于各派之間,挑撥擁戴,以助其亂,于是愈益擾攘,不可收拾。各國又皆帶甲戒嚴,不肯讓一國之獨占,因此遠東問題,亦有破壞各國和平之價值,其時中國之一片土,僅為中國人之戰(zhàn)場乎?抑為外國人之戰(zhàn)場乎?此不可知者也。其變亂狀況,或有不可思議,萬非今日所能料及者亦不可知,然其結(jié)果,不外二端,一曰各國瓜分,一曰各國代平內(nèi)亂。瓜分固為亡國,不待言也,即代平內(nèi)亂,亦為亡國,何也?他國代平內(nèi)亂之后,必擇一可為朝鮮李王之人,以為中國君主,其人為前清皇帝乎?前清皇族中之一乎?海外革命黨之魁乎?皆不可知,然皆不過傀儡,所有內(nèi)政權(quán)外交權(quán)、財權(quán)兵權(quán), 一概掌于外人之手,所有路礦實業(yè)諸政,亦盡屬于他人,國家亦已亡矣!其所以必擇一可為朝鮮李王者,不僅他國取其便利于己,且非有心慕李王之人,與人預(yù)約,將舉國權(quán)利,概以授諸外人,因以得外國之助力,先已無自取得君主之資格也,其辦法必以與人聯(lián)邦,外交全歸人辦,一以他國之名義行之,國際上已無中華國之名稱,以國家實際言之,則已全亡,以國家名義言之,已亡一半,亡其對外者,而存其對內(nèi)者,以欺我愚昩之國民,此其第一步也。第二步,必令此甘為李王者,于取得君位之后,全仿朝鮮辦法,與人立一合邦條約,將中國并入他國內(nèi),并此君主而亦廢之,此人遷居他國,仍可授以爵位虛銜,彼時即令其人反抗,亦不能也,而況本欲犧牲一國以利一身者乎!至此則中國之名稱,即對于國中,亦已完全消滅,于是乃為斷送干凈,此其第二步也。其所以改共和為君主者,取其自即位之始,以至亡國之終,可以一人始終辦理,不必更易他人,其為亡國之機械,最為簡單便利,決不采共和制度以滋紛議也。此時本國人民對于國家之存亡,以及共和君主問題,并無發(fā)言之馀地,一聽客之所為,而向來號稱共和主義者,全反論調(diào),謂非君主不可,蓋自辛亥以來,革命黨之主共和,不過為撲滿地步,此后則視何者可攫權(quán)利,即主張之,共和、君主,救國、亡國,皆無不可,本無所謂主義也。世之書生,猶以為彼輩迷信共和,確有主義,真可謂大愚不靈者矣!故中國之共和,無論如何,終必廢棄,我不自改,人必為我改之。不過由我自改,即我之所以自救,由人代改,即人之所以亡我,今人民對于國家頗有任其自生自滅之態(tài),則亦惟預(yù)備瓜分后,或李王賣國后,為他國之奴隸而已矣?!?/p>
客曰:“此言聞之,令人駭痛。子之欲改為君主者,亦欲避此時之亂,然大總統(tǒng)繼任之時,有此變亂,君主繼位之時,獨無此變亂乎?”虎公曰:“是不可以相此也。彼時未必遂無謀亂之徒,然與共和之亂大異。蓋共和改選之時,國中本無定主,有野心者固乘機生心,即愛國之士,亦苦于無可推持,莫知所措。好亂者固倡亂,即不好亂者,亦不得不附亂,不附亂即無所附,此亂象之所以大也。若改為君主,則當有當然嗣位之人,其維系人心,不俟其即位之日,一旦有變,愛國者孰不知此時為國家危險之時,則所并力以圖之者,惟有擁嗣主以安然即位之一策耳。大總統(tǒng)之名義有競爭,君主之名義無競爭,競爭大總統(tǒng),不為罪惡,競爭君主,乃為大逆,誰敢嘗試此者,此即定于一之效也。共和改選之時,群起而爭大總統(tǒng),所以全體皆亂,君主嗣位之時,決無群起而爭君主之怪事,故亦即無全體皆亂之怪事,即有亂者,不過反對君主之一部分人耳,故繼任大總統(tǒng)敵多而嗣位之君主敵少,此其不同者一也。反對君主者,如醉心共和之人,或利用共和名義以作亂之人,此種人豈必嗣主即位時始有之,即初改君主,必已有之,又豈必改君主時始有之,即今日為共和時代固已有之。一旦國體變更,共和之旗幟必起,嗣主即位之初,彼輩必以為最良機會,此不待言者,然彼方之反抗力增加,此方之抵御力亦必增加,開國諸臣,其于皇室皆有利害共同之勢,其精神奮發(fā)團結(jié),必較今日有加,嗣主即位之初,功臣舊人,分掌內(nèi)外,勢力遍于朝野,其力足以擁衛(wèi)舊主者,豈不足以擁衛(wèi)嗣主?小有變亂,不足平也!故繼任之大總統(tǒng)敵多而助少,繼位之君主敵少而助多,此其不同者二也。若慮元勛舊臣不能屈事嗣主,此亦必無之事。大總統(tǒng)之所以有競爭者,固無一人資格勢力高出全國之上,彼此皆有比較資格比較勢力之心,故爭端因之而起,若嗣位之君,無須別有所謂資格勢力,即此血純關(guān)系,已無自發(fā)生他人比較之心,當時將相,資格雖高,不能屈于他人者,獨可己于嗣主,舊時恩德,既起其感激報稱之忱,己身勛名,復(fù)增其利害共同之念,則群以事舊主者事嗣主而已矣。此有一事可以例之,前清左宗棠之平定回疆也,恃劉松山為大將,獨統(tǒng)一軍,劉松山?jīng)],繼統(tǒng)無人,用其偏裨,則其馀不肯相下,分為數(shù)軍,則兵力必薄,劉錦棠為其猶子,一無戰(zhàn)績之少年也,左宗棠拔之繼統(tǒng)其軍,一軍皆服,未必其聰明才力遂出于諸將之上也,其天然資格,無人與之比較耳。故繼任之大總統(tǒng),以有比較而起競爭,繼位之君,以無比較而免競爭,比較不生,自然歸一,此其不同者三也。第一次之守成,無過于確立憲政,首開創(chuàng)者有然,半開創(chuàng)者亦然,而創(chuàng)立憲政之難,莫如最初,行之漸久,事亦漸易。嗣主即位之初,如憲政即已確立也,則其功名事業(yè),只得求之憲政外,如戰(zhàn)勝敵國之類是也,如尚未確立也,則開創(chuàng)者行其最難,守成者行其次難,循其舊規(guī),使之確定,亦為不世出之賢主矣。世界潮流,日趨于新,斷無由新反舊之理,即國中輿論之向背,終必操諸新人,開創(chuàng)之主,即以憲政收拾天下之人心,有嗣主之資格者,但令其平日之言論豐采,注意維新,則海內(nèi)人民,群已動色相慰,以為他日君臨天下,必能使否吾儕始終為立憲國之國民,即此已足維系人心,鞏固國本,一旦嗣位,薄海人士,一則追念舊恩,藉謀酬報,一則歡迎新澤,群起謳歌,天下所歸,尚何變亂之足慮乎!故繼任大總統(tǒng),仍須以專制弭永久之亂,此其不同者四也。有此四者,故君主嗣位之時,決無如大總統(tǒng)繼任時之變亂也。”
客曰:“子言以君主立憲救國,于君主之利害既詳言之矣,至言立憲,則應(yīng)研究之問題亦甚多。自前清末年以至叱民國,國中未嘗不行憲政,而弊端百出,為世詬病者,其何故歟?”虎公曰:“前清立憲之權(quán),操于清室,然清室之所謂立憲,非立憲也,不過懸立憲之虛名,以召革命之實禍而已。前清光緒季年,皇室危機已著,排滿革命之言充滿全國,及立憲黨崛起,發(fā)揮主義,實際進行,適大總統(tǒng)方掌軍機,知清室自救之方,無過于立憲者,即以此為其最大方針,隱然為全國立憲黨之魁,挾毅力以實行,雖僅有造端,而海內(nèi)已思望致治。最初立憲黨之勢力,遠不及革命黨,及立憲有望,人心遂復(fù)思慕和平,冀此事之成立,革命黨之勢力,因此一落千丈。使清室真能立憲,則辛亥革命之事,可以斷其必無,蓋立憲則皇族政治無自發(fā)生。乃天禍中國,大總統(tǒng)之計劃未行,而朝局以變,漳濱歸隱之后,立憲黨失主持之中堅,而與憲政極端反對之皇族政治以生,一面懸立憲之假名,為消極之對付,一面與皇族以實柄,為積消極之進行,二者皆所以創(chuàng)造革命也?;首邂餀?quán)弄法,賄賂公行,凡其所行,無一不與憲政相反,人民請開國會無望也,人民請廢皇族無效也,立憲黨政策不行,失信用于全國,于是革命黨代之而起,滔滔進行,所至無阻,當時識者,早已知之,立憲黨由盛而衰,革命黨由衰而盛,即清皇室存亡之所由分也。果也武昌一呼,全國響應(yīng),軍隊為其主力,而各省咨議局議員和之,議員中以立憲黨為多,至此亦不能不贊成革命矣。清室直至此時始去皇族內(nèi)閣,頒布十九信條,亦既晚矣,不可及矣。故終清之世,并未成立憲法,更無憲政利弊可言,僅設(shè)資政院、咨議局等,以為之基。然以皇族所為,無異命之為革命機關(guān),西儒有言:‘假立憲必成真革命’,清室乃欲以假立憲欺民,焉得而不顚仆,大總統(tǒng)當時奏對,即言不立憲即革命,二者必居其一,果哉此言,不求其中而竟中也。至今頑固之徒,或曾附和皇族之徒,有謂前清之亡,亡于立憲者,是欲以皇族之罪,加于立憲黨,立憲黨不任受也。故謂皇族不愿立憲,致釀革命之禍則可耳,謂立憲不利皇族,致釀革命之禍,則其何自而通?故予謂清室所謂立憲,非立憲也,不過懸立憲之虛名,召革命之實禍而已?!?/p>
客曰:“清室之事則然矣。民國元二年中,有約法,有內(nèi)閣,有議會,似亦實行憲政,然國會之力萬能,政府動皆違法,叫囂紛擾,舉國騷然,此種憲政,設(shè)令長存,國家亦豈有示不亡之理?今子猶談憲政,國人已覺聞此名詞而生戒懼,是亦不可已乎?”虎公曰:“民國立憲之權(quán),操于民黨,民黨之所立憲,亦非立憲也,不過藉立憲之手法,達革命之目的而已。予于民國元二年中,每遇革命黨人,與之論政,亦多謂非用專制不能統(tǒng)一者,是明知中國程度決不能行極端之民權(quán),乃所議約法,輒與相反,是明知之而故違之也,果何故歟?且即以初次約法而論,其施行于南京政府時代者,尚在情理之中,因參議院將移北方,乃臨時加入內(nèi)閣制及種種限制政府條文,及至后來,國會即據(jù)此以束縛政府之一切行動,又何故歟?豈真心醉共和,欲行程度極高之憲政乎?非也!不過欲以此削減政府之權(quán)力,使之不能統(tǒng)一全國,以為彼等革命之預(yù)備耳。合前后而觀之,自南京政府取消之日起,以至湖口起事之日止,一切行為,皆此目的耳。不知者謂此為彼等立憲之宗旨,其知者謂此為彼等革命之手法,人并未欲立憲而但欲革命,而我乃以立憲誣之,并以此誣憲政,不亦冤乎?若云里面雖為革命手法,表面仍為立憲宗旨,究竟不能不謂為立憲,且不能不謂立憲之足以釀亂,不知此又非立憲之咎,而共和之咎也。設(shè)非共和,何能借口民權(quán),定成此種約法,又何能以一國約法,全由民黨任意成立,更能即借約法以預(yù)備革命,為競爭大總統(tǒng)之地乎?議者不咎根本之共和,而咎枝葉之憲政,是不知本之論也。予嘗謂中國之共和,非專制不可,由此而談,尚何憲法約法之足言乎?議初次約法者,亦非不知此義,不過知之而故為之耳。故予謂民黨所謂立憲,亦非立憲也,不過藉立憲之手法,達革命之目的而已,其功用與清室之立憲正同,所異者,清室為他人預(yù)備革自己之命,民黨為自己預(yù)備革他人之命而已?!?/p>
客曰:“然則子所謂立憲,不與前清民國同?”虎公曰:“然。予以為他日之君主立憲,有二要義焉:一曰正當,所以矯民國之弊也;二曰誠實,所以矯前清之弊也?!?/p>
客曰:“所謂正當者何也?”虎公曰:“民國初次約法,即使民黨非為革命預(yù)備,而以理想定此,亦不可以實行,故將來改為君主,所宜取法者,惟世界各君主國耳。以世界君主國憲政派別而論,可以為代表者有三:一曰英國、二曰普魯士國、三曰日本國。英國為世界立憲之母國,憲政基礎(chǔ),立之將近千年,人民程度至高,世界無與為比,國會成立,其年至遠,無論何等重大事件,旨隨時由國會以普通法律定之,故至今無特別憲法,且有并無法律而以習慣行之者,故學(xué)者謂英之憲法為不成文憲法。國會權(quán)力,幾于萬能,君主特一虛名之代表,名為君主,實則共和,以虛君共和之名施之,實為至安,國為君主,而憲法全由國會議成,此世界所無者也。至于普魯士。則因人民革命以求立憲,君主乃召集議會,提出憲法草案,使議決之,故其憲法之成,成于君主與國會,民權(quán)遠不及英矣。至于日本,則為欽訂憲法,未經(jīng)國會承認,據(jù)憲法以開國會,民權(quán)更不及普矣。以中國程度而論,決不能取法英國,非僅我國為然,世界君主國,未有敢較英者也。我國改為君主以后,其憲法宜取法普日之間。日本君主二千馀年,一姓相承,故稱萬世一系,皇室歷史,甲于全球,且其立憲之成,半由于人民之要求,半由于皇室之遠識,故能以欽訂憲法行之,此非他國君主所能仿效者。中國承革命共和之后,民智大開,過于當時之日本,而君主之資格又不及其久遠,若用欽訂之法,未必能饜人民心,故亦采普魯士之法,略變通之,由君主提出,由議會承認議決,成立憲法之手續(xù),以至此為適宜。至于憲法之內(nèi)容,如緊急命令權(quán)、非常財政處分權(quán)之類,則可采法日本而補之,君主既有大權(quán),又無蔑視民權(quán)之弊,施之今日中國,實為至宜。故予欲舍英國而取普日之間,蓋以此為最正當也?!?/p>
客曰:“將來憲法之內(nèi)容,可以預(yù)議乎?”虎公曰:“具詳未可驟論,普、日憲法具在,亦更無容縷述。一言以蔽之,不僅非民國初次約法,且非前清十九信條而已。夫人民權(quán)利國會權(quán)限等普通條件,為各國所同有,當然載入中國憲法者,皆不必論,惟略取其當論者論之。以民國初次約法而論,參議院之權(quán)甚重,而大總統(tǒng)之權(quán)甚輕,內(nèi)閣更無論矣,大總統(tǒng)除接外國大使并頒給勛章榮典外,幾無事不須參議院之同意,如宣戰(zhàn)媾和、締結(jié)條約、制定官制官規(guī)之類是也,最奇者,任命國務(wù)員及外交大使公使,亦須同意,此雖法美及英,皆所不及,斷非將來君主憲法所能采用者也。以前清十九信條而論,宜非共和約法之比矣,然清室當可用立憲以弭革命之時,則吝不肯與,及革命既起,又急無所擇,將不必與及不可與之權(quán)利而并與之,如憲法起草由資政院,憲法改正屬于國會,總理大臣由國會公舉,海陸軍之對內(nèi)使用應(yīng)依國會議決特別條件,此外不得調(diào)遣,國際條約經(jīng)國會議決追認,官制官規(guī)以法律定之之類皆是也,其程度殆以追及英國,且又過之。此本為資政院所要求,不過彼時國民革命心理之表證,凡此等類,皆未能行于今日之中國,亦非將來君主憲法所能采用者也。民國初次約法及前清十九信條,其內(nèi)容既多不能采用,則采用者,乃普魯士、日本兩憲法,合參而酌取之,以求合于我國程度,而成立憲法之手續(xù),則取法普魯士而略變通之,以求合于我國時勢。蓋憲政但能實行,即程度稍低,亦可為富強之國,普、日即以此種憲法而強,是其明證,無取乎高談法理也。中國能如普、日,亦已足矣,此予之所謂正當也?!?/p>
客曰:“子所謂正當,既聞之矣,所謂誠實者何也?”虎公曰:“治國所最忌者,莫如欺民。人民分之則愚,合之則智,不可以欺者也。前清不肯以權(quán)利與民,而又不敢不言立憲,故以假立憲欺之,遂遭革命之禍,前車之鑒,最為顯然。蓋中國此時人民程度本不甚高,與之適宜之權(quán)利,并不致遂嫌甚少,惟行之以欺,則必失敗。他日君主立憲,人民之權(quán)利,國會之權(quán)限,所得幾何,非今日所能預(yù)定,然有一至要之言,曰寧可與少,不可欺民。蓋人民他日若嫌權(quán)利之少,不過進而要求加多,政府察其程度果進,不妨稍增與之,免成反抗之禍,若以為尚未可與,則亦必以正當理由宣告國中,茍能誠心為國家計,斷無不為人民所諒者。故少與權(quán)利,尚不足為禍害,若夫視作具文,并無實行之意,則人民以為欺己,即怨毒所由生。無論以何種敷衍之手法及強大之壓力濟之,終必潰裂,故誠實為立憲最要之義。誠實之法,亦甚簡平,即此議決法律、議決預(yù)算,乃國會必有之權(quán),既令其議決矣,若又行政自行政,法律自法律,財政預(yù)算自預(yù)算,彼此不顧,兩不相關(guān),此萬萬不可者也。若因所議法律、預(yù)算,本多理想,難于實行,則莫如說明窒礙之理由,令其覆議,甚至解散議會,再召集而議決之,皆無不可,若視為無關(guān)事實,任其議多議少,是則有蔑視議會之心,斷不可也。若曰各國本有實行法律預(yù)算之道,中國本無實行法律預(yù)算之道,則萬萬無此情理,各國立憲之初,亦不知經(jīng)幾何波折而后終竟實行,故能行與否,視有誠心實力貫之否耳。法律預(yù)算,其一端也,政府命令,亦其一端也,此外各事,大皆類此,總求議會所決,政府所頒,有一字即有一字之效力,乃為憲法實行,然此事言之甚易,行之甚難,故予謂難莫難于立憲之初,即指此類而言,然欲樹憲政,終非經(jīng)過此途,不能到達。若畏苦而中阻,必致革命之禍。人民雖愚,終不可欺,故曰寧可與少,不可欺民,此予之所謂誠實者也?!?/p>
客曰:“正當則安國,誠實則民信,前清與民國之弊,皆可掃除矣。以此而行君主立憲,中國之福也。予雖愚蒙,敢不從教?!庇谑腔⒐约染?,客乃欣然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