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宮中皇后可以與皇帝合葬,那么妃嬪的歸宿在哪里呢?

說起古代的皇帝,很多人會下意識在腦海中浮現出九五之尊、生殺予奪、言出法隨等詞匯??梢哉f皇帝在古代,就是當時的唯一主角,身為最高統治者,擁有著種種特權。比如說擁有著龐大的后宮體系,可謂是嬪妃成群,美女如云。
一般來說,古代的后宮之中,母儀天下的皇后是可以與皇帝合葬的?;蛘呤腔实巯人溃屎笊墳榛侍笕舾赡暌院笏廊?,本著“卑不動尊”的思想,會在帝陵附近重新建陵,比如說慈禧太后之定東陵。
但是后宮那么多人,皇后就那么一個,其他妃嬪怎么辦呢,她們的歸宿又在哪里呢,今天貧道以清朝的陵寢制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一、大多數妃嬪的最后歸宿為妃園寢
按照禮制來說,皇帝后宮中的妃嬪,一般是不能與皇帝、皇后合葬的。所以她們死后,一般是在帝陵附近重新尋找一個風水寶地,單獨修建園寢,與帝陵形成合葬格局,是為妃園寢。
妃園寢的等級很低,不會配置配殿、明樓、房城、神廚庫、神道什么的。也就是乾隆帝在位時期,因為好大喜功而且關鍵是有錢,所以將爺爺康熙帝的景陵雙妃園寢和自己的裕陵妃園寢提高規(guī)制的修建了一番。

妃嬪死后集中葬在后寢,如果妃嬪葬十個的話,就有十個墳頭,如同現代的公墓一般。
當然任何地方,都是等級森嚴的,就算在妃園寢這種地方,也是分主次的。一般是皇貴妃在第一排居中安葬,地宮要比其他妃嬪地宮大一些,寶頂也是最大的,寓意她是主人。而皇貴妃左右就是貴妃了,按照等級來依次排序安葬。
二、妃嬪陪葬皇后陵
雖說妃嬪的最后歸宿是妃園寢,但往往是有例外情況的。像清世祖順治帝和清宣宗道光帝,這兩位皇帝的妃嬪死后就都與皇后葬在一起。
當然這屬于特例,因為按照禮制這樣是不允許的。
順治帝的妃嬪原本是有單獨的妃園寢的,但是因為距離順治帝的孝陵太遠,形成不了合葬格局。加之清朝當時剛剛入關,各種制度并沒有完善,所以康熙繼位后,將妃園寢中所葬妃嬪都遷葬于孝惠章皇后所在的孝東陵。
另一個道光帝的妃嬪與皇后合葬在慕東陵,情況更為特殊。
因為慕東陵其實剛開始就是一座妃園寢,葬著道光帝的妃嬪。后來到了咸豐年間,因為一位皇太后要葬入進來,所以升級成為慕東陵。

這位皇太后就是歷史上的孝靜皇后,孝靜皇后在道光時期,只是皇貴妃并非皇后,但因為她曾經養(yǎng)育過咸豐帝,所以她病重之時,咸豐帝尊其為皇太后。
但因為孝靜皇后的兒子恭親王奕,與咸豐帝因為儲位之爭有過矛盾,加之孝靜皇后病重之時,奕因為晉封其母親為皇太后的事情,多少有些強迫咸豐帝的意思,所以惹惱了咸豐帝,因此咸豐帝并沒有給孝靜皇后單獨建陵,只是將道光帝妃嬪的妃園寢升級改造了一番,因此形成了妃嬪與皇后合葬在一起的情況。
像妃嬪與皇后合葬在一起,也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因為首先皇后陵的規(guī)格很高,妃嬪們跟著沾光。還有就是皇帝會去皇后陵,但是妃園寢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去的,這其中差別可就大了,所以與皇后合葬一起,是好處多多。
三、極少數皇貴妃可以與皇帝合葬
按照禮制來說,只有皇后才有資格與皇帝合葬。
但規(guī)矩是死的,人是活得。有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有皇帝打破禮制,將妃子葬入帝陵中。有清一代,妃子葬入帝陵之中的,分別是康熙帝景陵一位,雍正帝泰陵一位,乾隆帝裕陵四位,當然這些妃子都是僅次于皇后的皇貴妃,所以才會因為某些原因,可以勉強與皇帝合葬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第一位以皇貴妃身份葬入帝陵的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這位皇貴妃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他的兒子想必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康熙年間九子奪嫡中的十三阿哥胤祥。
胤祥的生母其實在康熙年間甚至是沒有任何名分的,只是在她死后,康熙出于憐憫,才追封為敏妃,但也只是普通的妃子而已。
等到雍正登基以后,一下子將已經死去二十多年的敏妃連升兩級,升級為皇考敬敏皇貴妃,又將其從妃園寢中遷出來與康熙帝合葬。
可以說老十三的生母是“母憑子貴”了,重情義的雍正帝為了十三弟,在登基以后是開了一個先例,不只是破天荒追封老十三的生母為皇貴妃,更是破例將其與康熙帝合葬,這份兄弟情義,在一向無情的帝王家之中,可謂是相當之罕見。
最后總結來說,清代的妃嬪們按照禮制來看,是不能與帝、后合葬在一起,最后的歸宿是妃園寢。但也有個別情況,會與帝、后合葬在一起的。
當然還有一種罕見的情況,那便是后宮之中沒有名分的女人,諸如貴人什么的,死后往往連妃園寢都葬入不進去,而是在帝陵附近安葬。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