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都覺得COS變味了?其實是混入了不該來的人!

文/泡泡國漫漫研社 鑒動漫
動漫帶火出了一個新的興趣愛好,那就是cosplay,這個詞很難用中文代替,充其量可以稱為“角色扮演”,但很少有人這么稱呼。Cosplay是動漫粉絲通過穿上動漫角色的同款服裝,戴上假毛和小道具,來模仿動漫中的角色,“還原度高”或許是對COSER最高的評價。不過近些年來,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cos這個圈子,有點變味了。是這么回事嗎?

Cosplay最早的發(fā)源地其實是美國,并不是動漫的天堂日本,而且一開始人們扮演的并不是動漫中的角色,而是神話中的人。其實中國的粉絲們開始玩cosplay算不了很久,近十年來才有逐漸興起的趨勢,早年間由于基礎設施太差,cos服只能親自制作,道具也不算精致,因此最早的cosplay經(jīng)常被打上“毀角色”“殺馬特”等標簽。

如今,cosplay逐漸形成了一道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有漫展為coser們提供舞臺,有專業(yè)的商家制作服裝和道具,有優(yōu)秀的攝影師幫人拍攝、修片,甚至還有妝娘幫你化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去嘗試進行COS活動,也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為自己喜歡的小哥哥小姐姐打call,但這時候危機也就隨著cosplay的火熱來了。

人們開始發(fā)現(xiàn),穿得越少在漫展上吸引圍觀的人就越多,于是越來越多的擦邊球開始出現(xiàn)了,甚至混入了一些不該來的人。原來一些甚至都能稱得上是“情趣服”的衣服,開始被一些人稱作cos服來穿出來,有些人能多露一點就多露一點,反正這樣會火,為什么不這么做呢?于是cosplay的圈子變得越來越烏煙瘴氣,就連一些從來沒看過動漫的主播,都要戴上兔耳、穿上護士服,甚至還要打上“二次元”的名號。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交易,于是cos圈開始亂象橫生,尤其是在家長和記者的圍剿之下,一些和cosplay不沾邊的東西也被強行扣一個“cosplay害人不淺”的帽子,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穿上裸露的衣服,樹立畸形的價值觀,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最后真正得益的始終是那些打著“二次元”名義去賺錢、賺流量的商家和經(jīng)紀公司。

Cosplay變得越來越“開放”,進圈的人越來越良莠不齊,甚至看到利益的圈外人也想半只腳踏入圈子分一杯羹,觀眾和粉絲也從看重還原度的動漫粉絲們變成了不管什么動漫角色,只想看露大腿的漂亮小姐姐的人們,歸根結底并不是cos變味了,而是混入了不該來的人,而這個難題,至少目前來說是無解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