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全套7項含義
凝血七項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DP)、D - 二聚體(D-Dimer)、抗凝血酶 III(AT-III)

D - 二聚體:反應(yīng) DIC 過程中凝血酶過度生成及纖溶的監(jiān)測指標。若 D - 二聚體含量 > 0.5 mg/L,對 DIC 高?;颊哂袠O高的預(yù)測價值。
FDP 增高主要見于:原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繼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血管栓塞性疾病,白血病化療誘導期后。
ATIII 增高: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急性出血期,也可見于口服抗凝藥物治療中。?減低:先天性或后天性 AT 缺陷癥,后者見于血栓前狀態(tài)、血栓性疾病、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肝臟疾病
PT 延長:主要見于先天性和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縮短:口服避孕藥、血先天性 V 因子增多癥、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狀態(tài)
?INR 太低可能表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而 INR 過高,則可能表明出血的風險增加
APTT?延長主要見于:血友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APTT 縮短:主要見于 DIC、血栓前狀態(tài)及血栓性疾病,但靈敏度和特異性較差
FIB?纖維蛋白原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風濕性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多發(fā)性骨髓瘤、灼傷、休克、大手術(shù)后、惡性腫瘤及血栓前狀態(tài)、老年人。減低: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原發(fā)性纖溶癥、重癥肝炎和肝硬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也可見于降纖藥治療(抗栓酶、去纖酶)和溶栓治療。
TT 延長:主要見于肝素增多或類肝素抗凝物質(zhì)存在,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增多及 DIC、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等。縮短:血樣本有微小凝塊或鈣離子存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