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識點|崧澤文化、城頭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名詞解釋
來源:《中國考古學大辭典》王巍著
NO.01
崧澤文化
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上海市青浦區(qū)崧澤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環(huán)太湖地區(qū)。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zhì)陶,夾砂陶中常摻雜稻草屑或介殼末,多呈紅褐色;泥質(zhì)陶胎質(zhì)極細,多為灰色,有黑衣陶。以素面為主,以鏤孔和刻劃紋最富特征。有彩繪陶,以寬窄不一的彩帶,組成由平行帶紋、波狀紋交叉波狀紋和旋渦紋相互結(jié)合的各種圖案。器形主要有鼎、豆、壺、杯、罐、盤、碗、盆、畫、觚形器等,其中以形式多樣的鼎、豆、壺最具代表性。石器有斧、錛、鑿、鐮、紡輪和鐲等。玉器有璜、璧、環(huán)、鉞、墜、鐲、塊等。骨器較馬家浜文化大為減少,有鏃、錐、簪等。牙制品有獐牙刀和象牙鐲。此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頭向東南的仰身直肢葬,鼎、豆、壺的隨葬器物組合,死者口中含有玉琀等,也是崧澤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年代為距今6000~5300 年。
? ? 考查院校:2020上海大學、2023南京師范大學
NO.02
城頭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句容水庫內(nèi)。面積約3萬平方米。1981年發(fā)掘,揭露面積為42平方米。遺址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常見小口垂腹鼎、小口廣肩圓腹罐、寬沿灰陶盆、花瓣足杯、矮圈足碗、刻槽盆、鳥飾弧面形蓋等器形。時代約相當于崧澤文化晚期。
考查院校:2020湖南大學、2019湖南大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