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
念樓學短29
1
跋韓晉公牛 陸游
予居鏡湖北渚.每見村童牧牛于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自奉詔紬史.逾年不復見此.寢飯皆無味.今行且奏書矣.奏后三日.不力求去.求不聽輒止者.有如日.
2
我家住鑒湖(亦稱鏡湖)北岸,牧童們常在湖邊放牛。每當輕風將樹上的枝葉吹得微微顫動,青草地在初升的陽光照射下,升起一層有如薄霧的輕煙,牧童和牛在其中慢慢地踱著,為這番景色所吸引的我,自身也仿佛成為圖畫中人了。
自從被調到臨安來編史書,經年不見鑒湖風景,覺得生活真是越來越單調,吃飯、休息都越來越乏味。現(xiàn)在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務,可以退休了。三天之后,如果還不堅決請退,請退以后,如果不能一再堅持,堅持早日回到鑒湖上去的話,我是可以指著日頭發(fā)誓的。
3
韓滉的《五牛圖》已成稀世之寶。跋韓滉畫牛,無一字及韓氏之畫,只敘因畫牛而想起故鄉(xiāng)的牛,又因而勾起強烈的歸鄉(xiāng)之念,則畫之動人可想見矣。
4
編《唐詩百家全集》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通常被認為作品最富有“人民性”,最能“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人,其個人生活往往倒比較優(yōu)裕,很少吃苦。最突出的例子當然是白居易,官做得大,房子建造得華美,小老婆也討得多。他的《賣炭翁》《秦中吟》,小學生都讀過,可謂深入人心;但在他的兩千八百多首詩中,“憶妓多于憶民”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反的,那些生活貧困、地位寒微或身世不幸的詩人,例如劉希夷、崔曙、周賀、寒山的詩中,卻極少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樣的句子。
這個現(xiàn)象,初看似不好理解,但仔細想想,也就釋然了。因為“朱門酒肉臭”的氣味,這些窮酸落魄的人可能根本沒有聞到過;而在真正受凍挨餓時,大概也不可能還有心情寫詩,只能在壓力稍小時偷著樂一樂,以寫詩發(fā)泄一點個人的無聊。
5
自題小像 張岱
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6
理想呢,早已無影無蹤。
事業(yè)呢,成了逝去的風。
為國捐軀最好,卻怕打沖鋒。
也想下田種地,腿腳又抽筋。
寫書寫了二十年,只留下廢紙若干斤。
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家看呀,中不中?
7
模糊與精明相對,卻又與糊涂各別。大抵糊涂是不能精明,模糊是不為精明。
8
王闿運的《湘綺樓日記》,為清季四大筆記之一(其余三種的作者為曾國藩、翁同龢、李慈銘),都是作者生前宣傳眾口,死后很快成書的。
9
廿二日.晴.劉心葵來談.亦云吳大澂欲立洋馬頭.余獨以為不然.節(jié)前將至矣.以余度之.必先殺人.而后要錢.乃為文武之材也.
10
七月廿二日,晴。
劉某某來,也說吳撫臺新官上任頭把火,就會要在長沙修洋船碼頭,我則以為未必。
照我想,他的頭一件事,一定會抓緊在中秋節(jié)前殺一批犯人。先殺人,再創(chuàng)收,這才是既突出了政治又能搞活經濟的得力大員嘛!
11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xiāng)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12
從我住的臨皋亭往下走,只幾十步,便到了長江邊。日夜奔騰的江水,至少有一半,是從我們四川的雪山上融化后流下來的。住在這里,每日燒茶煮飯、洗臉洗腳用的全是它,我時時刻刻都在親近故鄉(xiāng)的山水,何必還要想著回鄉(xiāng)呢?
江中的水,眼中的山,天上的風云,世間的景色,本來屬于所有的人。無論是誰,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閑適的心情,便都可以享受這一切,做它們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