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月圓時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故事,當(dāng)獨(dú)自在窗前,凝望這銀盤似的明月,有的人會回味心中的凄苦,有的人會泛起心底的甘甜。
每年中秋這天,我就盼望著是一個晴朗的日子,因為,在銀色的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變的這么寧靜、這么安詳,似乎一切都變的美好了,在月光下,家人們圍在一小桌旁,切幾個月餅、切幾個黃梨,還有一盤散著清香的、熱氣騰騰的板栗和毛豆,這就是我童年記憶中的中秋之夜。
兒時的記憶像一個多年未見的老友,沒有預(yù)兆地突然造訪,我的思緒也就隨他一起遨游過去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秋節(jié),是異常熱鬧的,傳統(tǒng)文化賦予中秋許多故事,人們向往這些美好的故事,于是,街上就熱鬧起來了。有賣燈籠的、有賣瓜子花生炒豆的,當(dāng)然最熱鬧的是買月餅的攤子,當(dāng)時物資并不充沛,副食也還要憑票購買,有干菜票、糖票、酒票、面票米票,唯獨(dú)在這天,買月餅是不需要憑票的。每家每戶都要買幾包回家,月餅廠家也不遺余力的創(chuàng)造這種繁榮,月餅的品中也就多了起來,有白糖餡的、有玫瑰餡的、有麻仁的、有洗沙的,但最吸引我的是火腿餡的月餅,吃在口里,甜絲絲的,在那個連葷菜都要一月才吃一次的年代,我對這種味道,是沒有任何抗拒力的。
吃過晚飯,我和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央求父親趕緊把月餅擺出來了,這時候,父親含著笑容把小方桌抬到院子里了,我和姐姐趕緊把預(yù)備好的盤子擺在桌上,母親則依次把熱氣騰騰的板栗和毛豆盛到盤子里。月光均勻地灑到桌上了,照著花花綠綠的月餅。于是我又央求父親趕緊把月餅拆開——當(dāng)時的月餅是紙包的,一張方方的紙,被月餅的油脂浸成半透明的了,一個月餅分量很大,我們這里俗稱“四兩砣”意思是一個月餅有4兩這么重,現(xiàn)在考證起來,應(yīng)該有250克吧——父親依舊帶著笑容拿起一個月餅放到桌面上左手伸開輕輕地按月餅上,右手用一把小裁紙刀,伸到包裝紙中,“嚓”的一聲輕響,包裝紙就切開了,然后把紙打開,如果是金黃的顏色的就一定是硬殼火腿月餅了,如果是酥皮的,就是其它餡料的。月光照在父親的臉上、照在母親的臉上、照在姐姐的臉上,也照在我的臉上。我想,每家的中秋節(jié),都是這么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