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集版本《中國通史》解說詞 第18集 曠世壯舉

第018集 曠世壯舉
——水利史上的奇跡 都江堰
?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吸引著無數(shù)的中外游客。
蜿蜒萬里的長城,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
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在距咸陽千里之遙的都江堰,卻隱藏著秦帝國的最大秘密。
當年,秦王嬴政能夠統(tǒng)領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萬軍團,平諸侯掃六合,統(tǒng)一中國,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有都江堰澆灌的成都平原作為秦國富饒的大后方、大糧倉。
都江堰是戰(zhàn)國時代秦國修建的,那么 2,000多年前的秦國怎么會想到在連綿險峻的秦嶺之南,千里之外的蜀國之地修筑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呢?
是誰修建了都江堰?為什么同時代的各種工程中沒有像它2,000年來仍能發(fā)揮作用呢?
當年的秦軍能夠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能夠與民風強悍驍勇善戰(zhàn)的趙人一仗打上三年,能夠對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楚國展開舉國之戰(zhàn),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擁有富饒的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擁有源源不斷的糧食。
然而最初的成都平原并不是一個讓人垂涎三尺的天府之國,據(jù)地質學家考證,四川盆地曾是一個巨大的內陸海,幾經(jīng)變化,海水由三峽東泄,內陸海變成了肥沃的成都平原,形成了周圍高山環(huán)繞,眾多江河川流全境的最典型的四川盆地,這就為古代蜀人的棲息繁衍提供了一方適于農(nóng)耕的區(qū)域。
但每當岷江泛濫成災時,平原變成了沼澤,因此自遠古時代起古代蜀人就開始了與水患的斗爭。
傳說鯀曾接受堯的委派采用筑堤的方法治理水害,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就是黃帝,《華陽國志》說黃帝為昌意取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封與蜀,世為侯伯,可知鯀和蜀族有著親緣關系。
鯀治水9年都不成功,最終成了以身殉職的悲劇英雄,兒子與繼承父業(yè),經(jīng)過長達13年百折不撓的努力,終于用疏導的辦法有效的治理了水害。
據(jù)《禹貢》記述,大禹治水很可能是從岷江開始的,然后將“導山治水”的經(jīng)驗推廣到了九州,然而,長期以來岷江的水害仍屢屢泛濫,危害著居住在成都平原的百姓。
公元前316年,處于秦西南方的兩個小諸侯國巴國和蜀國發(fā)生矛盾,互相攻伐,卻都向秦國求援,秦國惠文王抓住時機,派司馬錯和張儀率領大軍一舉攻占巴蜀,取得了富庶的成都平原。
由于岷江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為秦國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為了徹底馴服洪水,使蜀地成為秦國穩(wěn)定的大后方,大約在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王任命為蜀郡守,那么面對兇猛肆虐,常年禍害成都平原的岷江之水,李冰有了什么樣的舉措?為什么后人會對他推崇備至呢?
通過實地考察,李冰發(fā)現(xiàn)岷江上游兩岸山高谷深,江水順勢而下,一瀉千里,而到了灌縣附近,地勢豁然開朗,江面逐漸變寬,水流速度開始變緩,結果從上游夾帶的大量泥沙在此大量淤積,使河床升高形成懸河,而在灌縣城西南的玉壘山,正好擋住江水東流的去路,因此每年洪水季節(jié),玉壘山西邊江水滔滔沖垮堤岸造成水患,而東邊卻常常缺水發(fā)生旱災,因此開鑿玉壘山,讓西邊的水分流出一部分,是治理水患的第一步。
由于過去開鑿的渠道離玉壘山較遠,效果不大,為此李冰決定首先廢除前人開鑿的飲水口,將飲水口移至玉壘山處。
確立了治理的辦法,李冰組織充足的人力物力實施開山工程,然而在開鑿的過程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面對堅硬的山石,如何用簡陋的工具進行人工開鑿呢?
李冰徹夜難眠,于是動員開山民眾共同思索對策,終于在實踐中人民摸索出熱脹冷縮的原理,于是他們在巖石上開鑿一些很深的溝槽,放上柴草用大火燒紅巖石,再用來自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潑澆巨石,用冷熱相激的自然之法使堅硬的巖石爆裂。
通過幾年時間的艱苦努力,終于在玉壘山開鑿了一個20米寬的口子,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寶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過寶瓶口源源不斷的流向東部旱區(qū),都江堰的第一步工程終于完成。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并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充分發(fā)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決定在岷江中構筑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然而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促,傾倒下去的石塊很快被沖走,工程又陷入了僵局。
當?shù)厝肆晳T用竹籠盛衣物在江中沖洗,以防止衣物被沖走,李冰受此啟發(fā),他讓人們編織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個的沉入江底,這樣分水大堤終于建成。
因為大堤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咆哮的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稱為內江,流入寶瓶口,西邊稱為外江,沿岷江順流而下。
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占六成,內江占四成,為了避免洪水季節(jié)內江也產(chǎn)生澇災,又修筑了飛沙堰。
飛沙堰在魚嘴分水地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高度稍低當內江。
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jīng)過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同時由于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chǎn)生了漩渦,可以有效的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和縱橫交錯的水渠,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保障了防洪、灌溉、航運的需要,終于使成都平原成為秦國大糧倉。
正如《華陽國志》所描繪: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正是擁有了這個富庶的大后方,秦王嬴政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勢一統(tǒng)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如楚國的孫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quèbēi);
魏國的西門豹修建了漳河渠;
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
但可惜的是這些工程先后都湮沒無聞,即使到了現(xiàn)代,世界各國修建的各種大型水庫也都是在幾十年以后就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唯有都江堰從李冰建成到現(xiàn)在歷經(jīng)2,200多年,它的汩汩清泉仍澆灌著成都平原上百萬畝的土地,仍一如既往的發(fā)揮著灌溉、泄洪、航運諸多作用,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飲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為水利史上的奇葩。
那么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在水利工程學中,泥沙問題一直是困擾水利學家的一大難題,從古至今諸多著名水利工程都最終毀于泥沙的淤積,而都江堰卻幾乎完美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魚嘴將泥漿一分為二,切成內外二江,由于內江略低于外江,枯水期時水往低處流,大部分岷江水進入內江,由于外江較內江寬,洪水季節(jié)洪水順水勢大部分流入外江,同時彎道環(huán)流又是挾帶大量泥沙的底層水跑向外江。
內江由于彎道長流速相對慢,流進的則是含沙量少的表層水,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整個灌區(qū)的咽喉,由于面山而鑿加之精確計算的寬度深度,當內江流量較大時洪水就通不過狹窄的寶瓶口,多余的岷江之水則被拒之門外,迅速回流。而飛沙堰剛好在內江進入寶瓶口的急轉彎處,內江洪水越大沖在山腳陡坡上所產(chǎn)生的回流越強,被托起的泥沙卵石便被奇跡般的從飛沙燕拋出去,進入外江。
根據(jù)計算,岷江上游每年要帶來400萬至600萬立方米沙石經(jīng)過魚嘴、內江飛沙堰的排洪排沙之后,進入寶瓶口的沙石只有15%左右,為解決15%這最后一道難題,李冰確立了“歲修”制度,創(chuàng)造了“深淘灘,低作堰”的原則,淘除飛沙堰壩前易淤積的沙石,把飛沙堰筑的較低以便于泄洪排沙,這一方法最終科學的解決了飲水和泄洪排沙的關鍵問題。
“是宜與長城,并在秦皇代;長城久失用,徒留古跡在;不如都江堰,萬世資灌溉”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以悠久的歷史,精巧的設計而舉世聞名,在中國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非常光輝的一頁,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