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蟲記·攀枝花·仁和公園·20181002 (1)


? ? 大名鼎鼎的非洲大蝸牛,我國亞熱帶常見的大型入侵蝸牛,能長到巴掌大。我國的最早記錄是在20世紀(jì)30年代左右,可能是一位新加坡僑民把它帶到了福建,也有人認(rèn)為是日軍引入,用于補(bǔ)充肉食。
????本種在華南地區(qū)常作食用,廣東有人用它煲湯。然而不熟的瑪瑙螺有寄生蟲;全熟的瑪瑙螺(至少在我看來)不太好吃,不上不下,卡這兒了。

? ? 中大型蛞蝓,原產(chǎn)非洲,引入歷史很長,早期記錄已不可考,目前南方廣布,是著名的害蟲,相關(guān)研究較多。
????與國內(nèi)常見的擬阿勇蛞蝓等半蛞蝓不同,本種是真正的蛞蝓,甲殼完全退化,它甚至不是柄眼目的一員。

? ? 種名存疑,考慮到跳蛛科仍然有大量的分類問題和未發(fā)表類群,這東西未來在什么地方還很難說。
????不難看出,它很像同域分布的溝渠豹蛛,不知道是因?yàn)閿M態(tài),還是因?yàn)橼呁?。我傾向于后者,畢竟它倆半斤八兩。

? ? 伊蛛類的分類是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我看文獻(xiàn)的時候腦袋嗡嗡響,當(dāng)時還在群里跟研究蜘蛛的朋友爭論了一番:外形如此相近的東西分成好幾個屬,這合理嗎?最后誰也沒能說服誰,還是要等測序結(jié)果。
????我曾經(jīng)下載了一些伊蛛類的數(shù)據(jù),試著建了個最大似然樹,結(jié)果基本上屬于隨機(jī)分配,看不到單系群的影子。據(jù)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家說,這在跳蛛科屬于正?,F(xiàn)象,需要多找?guī)讉€基因一起跑,才能得到比較可信的結(jié)果。

? ? 雖然圖上看不出來,但本種的體型非常小,與常見的蟌科差不多長,只是稍微粗壯一點(diǎn)。
????圖為雌性,雄性個體有藍(lán)色粉被。本種總體上說不太常見,但可以適應(yīng)城市。

? ? 當(dāng)?shù)爻R姡袔讉€近似種,可以通過足的顏色區(qū)分。本種是蛉蟋亞科的模式種,但與它的兄弟姐妹不同,本種的雄性個體沒有發(fā)聲器,不能鳴叫,所以它在鳴蟲市場上沒有位置。

? ??本種多型,西南個體與東部個體的顏色有較大的差異。不難看出,其體色很好地適應(yīng)了生境,偽裝效果出神入化。

? ??圖為雄性。緣蝽科特化足的作用各不相同,本種強(qiáng)壯的后腿可能用于求偶,就像孔雀的羽毛一樣。母緣蝽的xp真是太怪了。

? ? 不是所有長得像月肩奇緣蝽的緣蝽都真的是月肩奇緣蝽,本種的觸角、前胸背板和足的形態(tài)都與常見的月肩奇緣蝽有些不同。

? ??雖然名叫蠟蟬,但蠟蟬其實(shí)和飛虱的關(guān)系更近,與蟬反倒不太相似。這類昆蟲很難鑒定,因?yàn)檠芯克膰鴥?nèi)學(xué)者不喜歡放照片,盲人摸蟲了屬于是。

? ??常見的小型褐蛉。以前我覺得草蛉和褐蛉很容易分辨:草蛉綠色,褐蛉褐色。后來才知道,草蛉不一定是綠色,褐色的也不一定是褐蛉。(溪蛉:你再想想?)
如有錯漏,歡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