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圈子反而變小了


學校被柵欄與高墻圍了起來,讓一群學生在這里集中學習,這似乎是一個保護圈,雖然限制了一時的自由,卻是為了今后飛得更高。
有人把學校比喻為監(jiān)獄,想想其中理由也不為過。
在固定的地點,躺在固定的床位,按照固定的作息時間表,接觸固定的人群,那條路走多了,即使閉著眼睛都可以找到終點。
即使與周圍的人相處的不愉快,也要忍著,即使食堂的飯菜不好吃,也要忍著,因為這里不是你家,不是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方。
所以學生們有時候會遇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上下課、一起去吃飯,當然也會找個搭子,就是做個陪伴,不讓自己因為特立獨行或一個人而被人嘲諷而已。
所以,在這里,很多人都害怕自己是一個人,受到委屈了也會忍著,不然沒有人跟自己玩了。
其中也不乏一些純真的友誼,延續(xù)到畢業(yè)后進入到社會,依舊可以分享著消息,了解彼此的近況。
可是隨著工作時間變長,圈子反而變小了,明明圍墻消失了,明明那些固定的前提條件不見了,為何又把自己圈在原地呢?
有時候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你可以走出去的,你可以不跟這個討厭的人做朋友的,你可以遠離那些不喜歡的一切。
其實社會也是一個圈子,只不過相對于學校大了一些,人員更復(fù)雜一些而已。
在小小的校園里,都很難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更何況步入社會呢?找到的幾率更是微乎及微。
不過因為人群密集,你可以不再假裝有朋友,因為圈子向外拓展了,你可以躲在一處休息,不必強行融入近在咫尺的社交圈。
有人與大學室友相處得不好,除了畢業(yè)離開還能怎么樣呢?換宿舍、出去???
這需要當著他人的面,一遍遍表明為何大家相安無事你就非要離開。
大家不在乎你為何離開,只會宣揚這個人很難相處。
有人在大學期間被欺負了,教室里有他們、宿舍里有他們、只要是在校園就會遇見他們,哪怕是在圖書館,都會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膽戰(zhàn)心驚,時間久了,難免會抑郁。
一個人天天在你眼光晃,你真的可以做到無視嗎?
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圈子雖然變小了,精神狀態(tài)卻變好了,起碼在我的出租屋,就是我的一方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