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360)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
文游天下(360)
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
文/石巖磊
1904年-1905年,為爭奪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勢力范圍,日本和俄羅斯之間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而腐朽的滿清政府卻保持中立態(tài)度,任由兩個列強在自己的國土上廝殺踐踏,最終日本獲勝,從而完全取得對東三省的控制權,這場戰(zhàn)爭也改變了一位大文豪的人生走向。
魯迅于1904年在日本考進了仙臺醫(yī)學??茖W校,他當時準備畢業(yè)后當一名醫(yī)生。一次課間,老師放映了一段幻燈片,內容是日軍處決疑似間諜的中國人,刑場周圍擠滿看熱鬧的國內同胞,他們面無表情麻木不仁,這一場景強烈地刺痛了魯迅,使他認識到要像救國首先需要喚醒民眾的危亡意識,所以他果斷地選擇了棄醫(yī)從文的道路。
日俄戰(zhàn)爭的影響還有許多。1902年俄國在大連旅順興建了一所監(jiān)獄,俄軍戰(zhàn)敗后,日本人對其進行了擴建,達到擁有257間牢房,可關押2000多名犯人的規(guī)模,成為殘害中國、朝鮮以及其它國家進步人士的地獄。1971年監(jiān)獄舊址辟為展覽館對外開放,2003年更名為“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先后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稱號,現(xiàn)免費供游人參觀。
博物館內的展覽會給游人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感。僅幾個平方的牢房中關押有十多名犯人,而長1.7m、寬1.45m的暗牢更是漆黑一團,從這里走出去的囚犯往往會叫外面明亮的陽光刺傷眼睛。被關押者不僅生活在狹小的空間里,還要通過“檢身室”更換上工服后去勞動,監(jiān)獄里設有被服場、制鞋場、印刷場、木工場、鐵工場等服役的地方,這些場所榨干了他們身上的最后一絲血汗。
景區(qū)里最觸目驚心的是墓地。大部分囚犯死于刑訊室或絞刑室,尸體裝入木桶再埋于后山。但由于遇害者太多,日本人就直接將尸身堆到土坑里,因此在發(fā)掘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白骨疊加的慘狀。死難者中不乏抗日斗士,像朝鮮的民族英雄安重根,1909年他在哈爾濱刺殺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捕后關押在旅順監(jiān)獄,第二年英勇就義。
21年前我曾參觀過監(jiān)獄舊址,當時游人并不多,自己的腳步聲在牢房中回蕩,每到一處景點,都好像有無數(shù)哀憐的目光投射過來,透過冰冷的鐵欄桿似乎能聽到囚犯痛苦的呻吟聲,能看到他們臨死前扭曲的身形,這種陰森壓抑的氣氛令我喘不過氣。我急匆匆地游覽了一遍,渾身便似是掛滿了冰霜,臉上如失血一般慘白,當室外和煦的陽光照到面頰上時,才慢慢恢復了血色。
令我深感惶恐的或許不只是監(jiān)獄中的肅殺氛圍,還有外國人在自家國土上建牢房的憤懣,以及一個特別刺眼的場景。博物館中復原了當年埋葬死囚的場面,兩個中國人在日本人的看押下抬著遇難同胞的尸體趕往墓地,他們如木偶般任人擺布,似乎還不知道自己也將葬身荒坡。事不關己的麻木最叫人悲哀,魯迅正是在怒其不爭的憤慨中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大聲疾呼振聾發(fā)聵。
一場戰(zhàn)爭照見了世間百態(tài),有人作壁上觀不嫌事大,有人幸災樂禍沾沾自喜,也有人苦口婆心警世吶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大洋彼岸的蝴蝶煽動翅膀都會引起海嘯,更何況硝煙彌漫的戰(zhàn)事。當下遠隔千里的沖突不也引發(fā)了物價波動、股市震蕩嗎?時代不需要摸了尼姑頭而意淫的阿Q,不需要口誦“之乎者也”的酸腐儒生孔乙己,需要的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先生,將臉上的焦慮掛成覺悟,把心底的遠慮生為覺醒。
20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