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事】從喀爾巴阡山到遠(yuǎn)東——俄羅斯帝國陸軍“紅胡子”型裝甲列車

文章作者:Forever Changzhensky(AcFun、Bilibili、百度、微博和知乎昵稱:寧柳跨越)
LA NUIT
TOUS LES CHATS SONT GRIS
——DICTON
在夜色里
貓皆灰色
——諺語
提示
本文屬于正經(jīng)科普文章,資料及圖片來源于相關(guān)技術(shù)資料,不作為商業(yè)使用,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之。
請大家理性討論,不要在評論區(qū)干些不該干的事!
由于筆者精力和能力限制,在整理資料時恐有錯漏,也請諸位讀者糾正指教,謝謝合作!
參考
《?ХУНХУЗ? – ПЕРВЫЙ БРОНЕПОЕЗД | МОДЕЛИСТ-КОНСТРУКТОР》:https://modelist-konstruktor.com/bronekollekcziya/xunxuz-pervyj-bronepoezd
《За Веру, Царя и Отечество! ?Хунхуз? и другие бронепоезда царской России》:https://naukatehnika.com/za-veru-czarya-i-otechestvo!.html
《Киевские бронепоезда: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 боевые действия - Интересный Киев》:https://www.interesniy.kiev.ua/ru/kievskie-bronepoezda-formirovanie-i/
《<戰(zhàn)地1>的裝甲列車 后來在中國東北神秘消失?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https://www.gamersky.com/zl/201711/983023.shtml
概述
“紅胡子”型裝甲列車是俄羅斯帝國陸軍于1915年9月研制的一種裝甲列車,初期在喀爾巴阡山與奧匈帝國陸軍和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周旋。1917年十月革|命后,剩余的3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各易其主,從南俄草原一路征戰(zhàn)到遠(yuǎn)東。

背景
1914年6月28日為塞爾維亞王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視察時,6名南斯拉夫主義組織“青年波斯尼亞”的刺客——Cvjetko Popovi?、Gavrilo Princip、Muhamed Mehmedba?i?、Nedeljko ?abrinovi?、Trifko Grabe?和Vaso ?ubrilovi?,使用“塞爾維亞黑手黨”提供的武器暗殺斐迪南大公。結(jié)果Gavrilo Princip成功得手,槍殺了斐迪南大公和大公的妻子蘇菲。大公的伯父,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對暗殺又震驚又憤怒。
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盟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決定與塞爾維亞斷交并對其宣戰(zhàn)。俄羅斯帝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援盟國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
8月1日,德國以俄羅斯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宣戰(zhàn),并同時亦以俄盟國法國不肯宣布中立而向法國宣戰(zhàn),并希望取道攻法而進侵比利時。8月3日德軍即日攻占了盧森堡并開進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guān)鍵,因此對德宣戰(zhàn)。8月6日,奧匈向俄羅斯宣戰(zhàn)。
1914年8月17日,俄國入侵東普魯士,將更多德軍吸引到東線以緩解西線法國的壓力。盡管俄軍在數(shù)量上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80萬俄軍對25萬德軍),但由于俄軍間的配合不利,入侵行動最終還是以俄軍的慘敗而告終。
奧匈帝國期望也能像德軍一樣取得一場輝煌的勝利,對俄國發(fā)動了進攻。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后對奧匈提供支援,對俄國西北、西南兩個方面軍的接合部發(fā)動維斯瓦河戰(zhàn)役,但卻以失敗告終。俄軍企圖乘勝追擊攻入德國境內(nèi),但在羅茲戰(zhàn)役遭受重大損失,德軍也未能取得成果,不過也使得俄軍與其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離。結(jié)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zhàn)事亦進入膠著狀態(tài)。
裝甲列車的研制
大戰(zhàn)爆發(fā)后,俄羅斯帝國開始研制新型裝甲列車。1914年8月,俄羅斯帝國陸軍第9鐵道兵營組裝了第1組由1臺裝甲機車和4節(jié)裝甲平臺的裝甲列車。這組裝甲列車配備了4門1904年型76 mm山炮⑴和8挺機槍。俄軍試圖通過研發(fā)裝甲列車,來彌補自身在火力方面的劣勢。
1915年9月,俄軍陸軍少將Mikhail Viktorovich設(shè)計出1組名為“紅胡子”號的裝甲列車?!凹t胡子”號裝甲列車由1臺O型裝甲蒸汽機車和2節(jié)雙軸裝甲平臺組成。裝甲厚度為12 mm~16 mm不等。

每個裝甲平臺裝有12挺繳獲自奧匈帝國陸軍的Schwarzlose式8 mm機槍⑵,以及1門1904年型76 mm山炮。山炮被選為主要武器,因為它體積小,重量輕,可以將其放置在裝甲平臺前部的旋轉(zhuǎn)支架上。該山炮的水平射擊角度為220°。
裝甲列車乘員組為94人,其中軍官4人。裝甲列車帶有蒸汽加熱、隔熱和隔音功能,側(cè)墻覆蓋有20 mm軟木板和6 mm膠合板——為戰(zhàn)斗工作創(chuàng)造了相對舒適的環(huán)境。在戰(zhàn)斗中,指揮官在裝甲機車上的觀察炮塔上瞭望并帶領(lǐng)乘員。

“紅胡子”號裝甲列車
1915年9月1日,“紅胡子”號裝甲列車于基輔組裝完畢,交付后阿穆爾第2邊防鐵道兵旅第1營。9月9日,“紅胡子”號裝甲列車在Krapivnikov中尉的指揮下前往前線。9月23日,他接到了第一個戰(zhàn)斗任務(wù)——火力支援第102步兵師第408步兵團,阻止德軍和奧匈軍對沃倫?、堑聂敹嗥婵ㄕ景l(fā)動進攻。

抵達魯多奇卡車站后,裝甲列車部隊對軌道進行了勘察,發(fā)現(xiàn)其可通向奧匈軍的前沿戰(zhàn)壕。9月24日凌晨4時許,列車悄悄駛向敵陣地。Krapivnikov中尉在他的報告中寫道:
“列車接近第一道戰(zhàn)壕時,所有機槍和山炮向敵軍開火,迫使敵人離開戰(zhàn)壕逃跑(敵人在戰(zhàn)壕里面留下了許多尸體)。之后,火車?yán)^續(xù)前進,并用機槍和山炮迫使敵人逃離第二道戰(zhàn)壕。這時,機車前方的裝甲平臺在沖破鐵絲網(wǎng)障礙后脫軌,落入奧地利人挖掘的戰(zhàn)壕。裝甲平臺被我派來的下級解開,裝甲列車開始向后移動。然而炮彈炸壞了鐵軌,裝甲列車被切斷,后部裝甲平臺因軌道損壞而脫軌,裝甲列車無法前進,繼而無法避開敵人的定向炮火,結(jié)果炮彈擊中前部裝甲平臺,炸死了指揮官炮兵排參謀長Razalev和4個低級炮兵。。之后,我下達了離開裝甲列車的命令。這場戰(zhàn)斗總共持續(xù)了40分鐘。在此期間,前山炮發(fā)射了73發(fā)炮彈,機槍發(fā)射了58500發(fā)子彈?!?/p>
受損的“紅胡子”號裝甲列車一直留在無人區(qū),直到1916年夏天俄軍在西南戰(zhàn)線發(fā)動的“Brusilov攻勢”期間被收回。但俄軍調(diào)查“紅胡子”號裝甲列車受損情況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修復(fù)裝甲列車是不可能的,因此它被報廢了。

俄羅斯帝國陸軍2號裝甲列車→蘇俄工農(nóng)紅軍“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南俄志愿軍“軍官” 號裝甲列車
第2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也在1915年9月建造并交付后阿穆爾第2邊防鐵道兵旅第2營;同年年底,根據(jù)俄羅斯帝國陸軍裝甲列車編號系統(tǒng),第2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獲得了2號。1916年,2號裝甲列車先后參與納羅奇湖攻勢和“Brusilov攻勢”。1917年時,2號和3號裝甲列車在西南戰(zhàn)線的六月攻勢中英勇作戰(zhàn)。
2號裝甲列車在敖德薩修理趕上十月革|命,并被工農(nóng)紅軍接收,更名為“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
“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參加了在烏克蘭和伏爾加地區(qū)的戰(zhàn)斗。在察里津,裝甲平臺的山炮被替換為1902年型76.2 mm野戰(zhàn)炮,公開安裝在標(biāo)準(zhǔn)盾牌后面,瞭望塔安裝在蒸汽機車上,供指揮官使用。“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以這種形式參加了1918年秋天保衛(wèi)察里津期間的戰(zhàn)斗。
1919年初,“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在頓巴斯地區(qū)與白軍作戰(zhàn)。這年3月30日,“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在哈切佩托夫卡站遇到了白軍勢力南俄志愿軍“軍官”號裝甲列車?!败姽佟碧栄b甲列車的一門大炮從1 km外開火6次,使“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的機車和前部野戰(zhàn)炮癱瘓,“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機組人員放棄了裝甲列車。
在格羅茲尼車站,南俄志愿軍將繳獲的“第二西伯利亞”號裝甲列車進行了修理,列車的火炮在那里以半塔的形式進行保護,機車被改造為燃油蒸汽機車,并被稱為“軍官”號。

自1919年7月以來,“軍官”號裝甲列車在哈爾科夫、庫爾斯克、頓河畔羅斯托夫等地積極參加了與紅軍的對決,被認(rèn)為是白軍勢力南俄武裝力量最好的裝甲列車之一。 “軍官”號裝甲列車于1920年3月12日結(jié)束了它的戰(zhàn)斗生涯,當(dāng)時它在南俄武裝力量撤離到克里米亞期間于新羅西斯克被其機組人員遺棄。
俄羅斯帝國陸軍3號裝甲列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軍“烏克蘭的榮耀”號→蘇俄工農(nóng)紅軍“Polupanovtsy”號裝甲列車→捷克斯洛伐克軍團“雛鷹”號裝甲列車
第3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也在1915年9月建造并交付西伯利亞第2鐵道兵營;同年年底,根據(jù)俄羅斯帝國陸軍裝甲列車編號系統(tǒng),這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獲得了3號。1916年,3號裝甲列車先后參與納羅奇湖攻勢和“Brusilov攻勢”。
3號裝甲列車在基輔修理趕上十月革|命,并被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接收,更名為“烏克蘭的榮耀”號裝甲列車。但在1918年1月25日基輔被紅軍占領(lǐng)時,“烏克蘭的榮耀”號裝甲列車被A.V.Polupanov指揮的紅軍部隊繳獲,更名為“Polupanovtsy”號。
1918年3月上旬,“Polupanovtsy”號裝甲列車抵達敖德薩。在這里,1節(jié)“后阿穆爾人”型裝甲軌道車掛在“Polupanovtsy”號裝甲列車上,一起穿越整個俄羅斯到滿洲里。1918年5月在科洛姆納工廠進行維修期間,裝甲平臺上的1904年型76 mm山炮被1914/15年式76 mm高射炮代替。
“Polupanovtsy”號裝甲列車后來在辛比爾斯克附近的橋上被A.V.Polupanov部遺棄,不久被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繳獲,更名為“雛鷹”號。裝甲平臺上的1914/15年式76 mm高射炮被1902年型76.2 mm野炮代替。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從海參崴撤離后,“雛鷹”號裝甲列車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然后交給了白軍。不久,“雛鷹”號裝甲列車被奉系軍閥張宗昌部接收。期間,他們將“雛鷹”號拆分成了三部分,并將其分別稱為103號、104號和105號鐵甲列車。
但是,這些裝甲列車并未幫助張宗昌扭轉(zhuǎn)不利的戰(zhàn)局。1928年時,張宗昌麾下的白俄部隊已消耗殆盡,同時北伐軍則從南方步步緊逼。在內(nèi)外交困之下,張宗昌只得宣布下野,其部眾則分別被東北軍和北伐軍收編。“雛鷹”號裝甲列車的下落不明。

俄羅斯帝國陸軍5號裝甲列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軍“Sichevik”號→波蘭第二共和國陸軍“General Dowbor”號裝甲列車→蘇聯(lián)工農(nóng)紅軍112號裝甲列車
第4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也在1915年9月建造并交付后阿穆爾第2邊防鐵道兵旅第3營;同年年底,根據(jù)俄羅斯帝國陸軍裝甲列車編號系統(tǒng),第4組“紅胡子”型裝甲列車獲得了5號。1916年,5號裝甲列車參與“Brusilov攻勢”。
5號裝甲列車在基輔修理趕上十月革|命,并被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接收,更名為“Sichevik”號。
1919年夏,“Sichevik”號裝甲列車被波蘭第二共和國陸軍繳獲,更名為“General Dowbor”號。1920年8月,它被Semyon Mikhailovich Budyonny指揮的工農(nóng)紅軍第一騎兵軍繳獲,最終改號為112號。
略圖


俄語小知識
Бронепоезд:裝甲列車
Броневой паровоз:裝甲蒸汽機車
Бронетепловоз:裝甲內(nèi)燃機車
Бронетендер:裝甲煤水車
注釋
⑴1904年型76 mm山炮后坐力較低,對裝甲列車的結(jié)構(gòu)影響較小。同時,與1902年型76 mm野戰(zhàn)炮相比,1904年型76 mm山炮較短的最大射程并不重要,因為裝甲列車主要使用直接射擊。
⑵一些繳獲的Schwarzlose機槍在基輔炮兵廠和彼得格勒炮兵廠的車間被改裝為俄羅斯 7.62×54 mm射擊口徑,這得益于奧地利和俄羅斯彈藥筒的結(jié)構(gòu)相似性。改裝后的機槍也用于裝甲列車。
⑶現(xiàn)在的烏克蘭沃倫州。
完稿時間:2021年6月17日
發(fā)表時間:2021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