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修煉 | 柴可夫斯基,就是俄羅斯本身


我們都知道柴可夫斯基,知道他是大音樂家。哪怕不熟悉古典樂的人,該也能隨口哼出《天鵝湖》和《胡桃夾子》。
比起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樣的天神級存在,老柴似乎沒那么高不可攀。但換個角度,也可以這么說:哪怕不是一個資深古典樂迷,您也很容易欣賞老柴。
01.
人物簡介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
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是俄國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樂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后來者。
02.
人物生平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于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yè)以后在法院工作。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離開學校然后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后辭職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
二十二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后,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父親已經(jīng)退休,經(jīng)濟上頗為拮據(jù),因此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chuàng)作。
教書的待遇不特別好,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很充裕的時間創(chuàng)作,所以在從事教職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
沒多久,他就因為壓力太大又過度工作,在1877年時精神崩潰離開學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嘗試回到學校繼續(xù)教書,但是沒多久就放棄,決定退休。在瑞士休養(yǎng)一陣子之后,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5月5日,他在卡內(nèi)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xié)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以及弦樂小夜曲。
這首堪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萊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樂學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認為,柴可夫斯基對于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
第一主題之后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后出現(xiàn)的長號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沒有關連,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non sequitur),一般認為是俄羅斯東正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

大部分當時的學者都認為他死于霍亂,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死前7天曾喝下受到污染的自來水。但是近幾十年來,另外幾種理論逐漸流行起來,一般都相信他自殺的可能性很大。他自殺的原因,可能是法學院校友會對同性戀的抵制運動導致。但也有學者認為他的死因主要是梅克夫人的疏遠,讓他灰心失意所致。
Q:老柴真的是同性戀嗎?
A:柴可夫斯基的傳記作者、歷史學家普遍同意他是男同性戀。
莫斯科近郊的“柴可夫斯基博物館”館長表示:“有時讀到或聽到有人說‘柴可夫斯基根本不是同性戀,這全是不愛國的科學家造的謠’,只能讓我覺得好笑。否定他是同性戀者很荒謬”。
?中年以后的柴可夫斯基坦然面對自己的同性戀現(xiàn)實,韋德曼排除作曲家曾因其性取向問題遭受迫害的說法,因為當時俄羅斯的上流社會對于同性戀非常寬容。
盡管俄國總統(tǒng)普京承認柴可夫斯基是男同性戀,然而在俄國當前民風下,俄羅斯的文化部和其贊助的傳記電影公然否認柴可夫斯基的性傾向身份。
柴可夫斯基從來不算開朗。據(jù)說年輕時的他常想方設法,推諉不去指揮自己所做的曲子,柴可夫斯基年輕時羞澀得多。
母親早逝、父親的壓力、他自己的性取向,似乎讓他在1860年代苦悶莫名。他是個感性的天才,一切情緒都會折射到他的作品之上。很多年后,他給梅克夫人的信里,駁斥了那些認定音樂作曲是冷漠理性工作的論斷。

▲梅克夫人
他認為,“只有從藝術家受靈感所激發(fā)的精神深處流露出來的音樂才能感動、震動和觸動人。”大概在靈感迸發(fā)時,藝術家會陷入瘋狂,內(nèi)心顫栗,不斷追逐樂思。
老柴與梅克夫人
1877年柴可夫斯基匆忙地結(jié)過一次婚,娶了一位瘋狂追求他的女學生安東尼亞·米柳科娃。很浪漫,但很短促。兩人于夏天結(jié)婚,婚后8天,回到莫斯科時,他已瀕臨崩潰。
婚后兩周,老柴試圖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未遂,得了肺炎。據(jù)說這段婚姻并沒就此結(jié)束,老柴依然定期寄生活費給安東尼亞,只是再也沒與她見面。
1878年之后,柴可夫斯基經(jīng)歷了失敗的婚姻,有過了自殺的經(jīng)歷,有著不穩(wěn)定的精神狀態(tài)。大概就在此期間,另一位有錢的寡婦進入他的生活,即所謂梅克夫人。
說進入生活并不確切,據(jù)說他倆從未見面,只是梅克夫人給柴可夫斯基提供一年六千盧布的贊助,兩人之間互通了超過千封信件。
后世的學者認為柴可夫斯基對于妻子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只是想借由婚姻來取回早逝的母親罷了。
03.
作品
53歲的老柴一生,都是個很俄羅斯的故事:突兀、感傷、憂郁,真誠到不加掩飾,將自己的美好與破碎都留了下來,外加一份悲愴的遺作。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首著名的曲目:
第1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G小調(diào)第1號交響曲,作品13,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首交響曲作品,標題為“冬之夢”。
這是柴可夫斯基剛當上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時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大約兩年才完成。據(jù)他的弟弟莫迪斯形容,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這首交響曲是他最痛苦的時期。
此外,在柴可夫斯基寫給安納托的信中,也透露了寫作此曲時的心境:“我非常焦慮,大概是因為這些事:第一,我缺乏寫作交響曲的經(jīng)驗;二、魯賓斯坦和塔諾夫斯基整天都在折磨我??;第三,我擺脫不掉一直覺得自己可能會在還沒完成作品前就死去的念頭。”
以上便是對柴可夫斯基的故事介紹,希望對熱愛音樂的你有所幫助~
如果你有任何關于音樂的疑惑
請在下方留言區(qū)留言
下一篇將為你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