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門敗十將》談“表”
文/曹漢昌
“表”是評彈的重要藝術(shù)手段之-一,時代風貌和社會背景的介紹,人物外貌及其內(nèi)心世界的刻劃,書情內(nèi)容的敘述與接榫,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摹狀和烘托等等,都賴“表"來完成。
評彈沒有“表”,宛如穿珍珠項鏈沒有線。
當然有些也不是非“表”不可的,例如敘述情節(jié)就可用角色自報家門或人物之間的互相對話來解決,但似乎都沒有以第三人稱的“表”來得周到和親切。
“表”有如此重要作用,但大家歷來卻把過多地運用“表”尤其是運用大段的“表”視為畏途。遇到大段都是表書,演出前就不免惴惴不安。為什么呢?首先,“表”不如“官白”(人物對話)容易掌握?!肮侔住北容^固定,技巧的運用上有例可援(最早是昆劇,近時是京劇),而且結(jié)構(gòu)、音節(jié)比較嚴整,也容易上口。
“表”則不同,由于用的都是常言俗語,如果沒有極豐富的語匯積累,就很難應(yīng)付需要,就“拌勿轉(zhuǎn)”。其次是“表”的難,還在于聽眾水平不一,閱歷與愛好不同,要真正做到所謂雅俗共賞,談何容易。再就是評彈發(fā)展到今天,過多的“表”,尤其是平庸的“表”,確已不能滿足聽眾的欣賞要求了。聽眾若不歡迎,就不免表示出厭煩情緒,而評彈是很借重于聽眾反映的,這樣,就不但借不著力,反而使演出情緒大受影響。凡此種種,造成了大家怕多“表”和“表”得太長。
《龍門敗十將》內(nèi)容比較龐大,恰恰是“表”得特別多,而又有較多大段“表"的段子。全篇8000余字,零碎的“襯”、“咕”不算,光大段的“表”就有5000字左右,占全篇百分之六十強。
初演時,我確是有些顧慮的,但多次演出的事實證明,昕眾并不因為它“表”多而有所反感,相反,對這些“表”還很愛聽。那么,是否可以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說從前的經(jīng)驗不可靠呢?當然不能。我認為,過去對“表”的習慣看法是有道理的,但說得有些片面。
“表”確是比較難掌握,但一回書的好壞,不在于“表”的多少,關(guān)鍵在“表”的質(zhì)量。語言貧乏,條理紊亂,表得不當其時,聽眾當然不會歡迎。一個人在生活中和人講話,如果嚕嚕蘇蘇而又不得要領(lǐng),尚且要使人討厭,何況是作為評彈主要藝術(shù)手段的“表”呢?如果你“表”得其時,而又層次分明,語匯豐富,便有助于刻劃人物性格、烘托主題,不僅無“沉"①掉之虞,還能收到更大效果。當然,有個重要條件不能忽略,那就是內(nèi)行所謂要“牙清齒白”,即表演能力要有相當功夫。
為了想把問題說得明白些,我試以《龍門敗十將》中的“表"為例,略抒管見。
評彈中“表”的種類繁多,現(xiàn)只就“開場序頭”、“過去重談”和“未來先說”幾種來談?wù)勎夷w淺的認識。
先說“開場序頭”。評彈的演出形式是長期連續(xù)的,過去在一般碼頭上都是每天說一點三刻鐘,一天天連貫說著一個故事,少則十天半月,多至半載一年。在這樣長期的演出過程中,聽眾當然不可能絕對鞏固,甚至天天有些新的聽客來,這就要求表演者在每天開講之初有個序言,以便新來的聽客能有個頭緒。這種“序頭" ,方法有好幾種,如一開場就出角色,用掛口、道白來自報家門;或用“表”來敘述?!洱堥T敗十將》的序頭就是用的后一種。但不論用哪一種“序頭”,在語言上都要求十分簡短;若嚕蘇冗長,大量的老聽客就必然要不耐其煩.當然,不光是“序頭”,書中任何地方的用語都必須鮮明簡潔而又豐富多彩。《龍門敗十將》的“序頭”是這樣的:
宋朝靖康元年,東京開設(shè)武場,開考日期是八月中秋。現(xiàn)在辰光將近傍晚,武場里鬧猛非凡。
這幾句,把時代、地點、日期、時間和武場的聲色概況交代清楚。不交代清楚,聽眾沒頭沒腦,而且沒有具體環(huán)境,情節(jié)如何開展?但接著要交代的東西很多,非三言兩語可以解決,于是必須在剪裁編排上打些主意,象寫文章一樣要講究個起承轉(zhuǎn)合,并力求層次分明、語言精煉。
先布景:
武場四周是圍墻,沿墻一圈是蘆篷,蘆篷門前是各路武生,馬上的馬上,步下的步下,大家手里執(zhí)著兵器,都對武場當中看。當中是一座彩彤殿,殿上坐著四個主考官。兩個正主考:一個是皇城兵馬元帥宗澤;一個是左班丞相張邦昌。兩個副主考:一個是右軍都督張俊;?一個是兵部尚書王鐸。當中供著圣旨牌,表示奉旨選考。兩旁都是考官,立得整整齊齊。彩彤殿下面是露臺,露臺下面是龍門。
再介紹人:
現(xiàn)在龍門當中有一個武生,頭戴月白緞子武生巾,身穿月白緞子箭干,短襠褲,薄底靴,跨下雪花驄,懷抱瀝泉槍。此人是啥人?河南相州湯陰縣武生,姓岳名飛,表字鵬舉,今年二十四歲,今天他是領(lǐng)考官,從早上打到現(xiàn)在,槍挑梁王,接下來連敗九個武生。此刻馬在旗圈里兜。
這里原可再一氣表下去,但因為表得太長,若平鋪直敘“表”下去,不免要使人感到平淡,因此先是故意含糊其詞,接著突然發(fā)問:
照理馬走三圈,如果無人上來,就可得中狀元,但是現(xiàn)在馬走三圈,無人上來,岳飛心里發(fā)急哉!為啥?
這樣一問,不僅增加了吸引力,同時更將接下去的一段長“表”安排到了一個非“表"不可的位置上,從而就能從容地“表”出來:
因為這科武場與往年不同,是專為抗金開辦的。金邦侵犯大宋,朝堂上李綱、宗澤一派主張開辦武場,招集天下武生,興師抗金;當時雖然遭到張邦昌、張俊、王鐸等一班主和派的反對,但因為欽宗皇帝剛剛接位,他為了保牢帝位,被迫同意主戰(zhàn)派的主張,降旨開設(shè)武場,挑選狀元,領(lǐng)兵抗金。各路武生都想抗金,所以趕來應(yīng)考,連各地的義軍領(lǐng)袖也來不少,總計人數(shù)在四千以外。張邦昌這班人,看到這種情況,就一計不成再施二計,叫小梁王柴桂出來奪狀元,想把兵權(quán)抓到手里,聯(lián)絡(luò)金邦,推翻朝廷。柴桂進武場,碰上岳飛,打不過,就叫岳飛讓他。岳飛說:我們是武生,沒有功名,只好通過武場來抗金衛(wèi)國;你是王爺,一人之下,萬人以上,何必去大就小,還是你讓。二人彼此不服,又比箭,仍舊是岳飛的箭術(shù)好。后來又立了生死文憑再打,柴桂還是打不過。柴桂想:這種武生進武場,不過是為了功名富貴,我只要把自已的打算講給他聽,答應(yīng)給他的官位比狀元大十倍,他一定會讓的,所以就把自已的陰謀講了出來。哪知岳飛一聽,頓時怒火中燒,心想我們各路武生都是為了抗金而來,你是個王爺,非但不抗金,反而私通外國,背叛朝廷,便一槍把柴桂挑死。照說,立了生死文憑是不要償命的,但是張邦昌不肯干休,定要殺掉岳飛。幸虧宗澤主持正義,加上大多數(shù)武生不服,張邦昌無法,只好改罰岳飛從太陽當頂?shù)教栂律?,要打敗十個武生,敗滿十個,將功折罪,敗不滿十個或者傷害了其中一個,那就要兩罪俱發(fā),還是要殺。張邦昌以為從太陽當頂?shù)教柭渖?,無論如何是敗不滿十個武生的,這樣,岳飛就非死不可。起初,岳飛心里很急,也以為敗不滿十個武生的;想不到此刻離太陽落山還有一大段,已經(jīng)敗了九個。岳飛心里明白,這九個武生當中,有幾個是武藝不好,被打敗下去的;但有幾個本領(lǐng)非常好,明明是有意幫助,自已讓下去的。照這樣下去,看來敗滿十個還不太難。現(xiàn)在就等最后一個上來。岳飛騎著馬在旗圈里掃,嘴里在喊.....
至此,書才上了路。也就是這才完成了“序頭”的任務(wù)。這段“表”是否還可精簡些,當然還可研究,但內(nèi)行有句話,叫“交代不到,聽客直跳”。這段“表"雖不短,但因為是必須的,就不會使人感到長了。而尤為根本的原因,是這段表有著極其重要的內(nèi)容,它揭示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和戰(zhàn)之爭。
再說“過去重談”。凡事都有個來龍去脈,先說后果,不談前因,聽的人很難得到完整的印象。在文藝欣賞上,尤其是我國同胞,喜歡聽完完整整的故事。因此我國戲劇的特點之一是有頭有尾。但要做到頭尾俱全,有時因格于布局也會感到棘手的。另外,有些人物的遭遇、事件的細節(jié)必須反復(fù)提起,從而加深欣賞者的印象。這種反復(fù)重提往事和解決“頭”的問題的表現(xiàn)手法,在評彈的“表”中叫做“過去重談”。這種“過去重談”運用得好,不僅能加強內(nèi)容的情理,暢通情節(jié)的脈絡(luò),并且還饒有興味。當然,這種方法并非評彈所獨有,但其他文藝形式運用“倒插筆”之類的方法,我覺得都沒有我們運用“過去重談”那樣方便。
《龍門敗十將》中余化龍身臨龍門之后,就有一段不得不“過去重談”的“表”:
余化龍一聽,頓時一氣:都是那個老老頭不好,收了我做學生以后,還收他做徒弟,而且教得他的本事比我還大!
那么,岳飛同余化龍是怎樣成為師弟兄的呢?既然余化龍不知道岳飛是師弟,岳飛又怎么知道余化龍是師兄的呢?這里有一段舊事:
原來周侗有三個師弟兄:大師兄種師道;二師兄余懷;老三就是周侗。三人學好本事,各奔前程,種師道到川里做經(jīng)略元帥,余懷到江西開鏢局,周侗行教于天下。師弟兄分手以后,長遠不曾見面,后來周侗到德化縣德勝鏢局去看余懷,余懷蠻快活,對老弟說:我有個孫子叫余化龍,歡喜學武藝,我自己教不稱心,費心你師弟代教。
周侗本則巳經(jīng)不收徒弟,現(xiàn)在因為是老師兄,情面難卻,只好答應(yīng)。余化龍跟祖父學過一陣,有相當?shù)幕A(chǔ),再經(jīng)周侗一教,真是突飛猛進。到了年底,余懷擺一桌酒,與周侗一起守歲,余化龍在一旁作陪。師弟兄吃得差不多了,講講酒話。余懷問周侗,你長期行教于天下,可曾看見幾個拳棒好的人?周侗有點醉意,回答說:好本事的人,我見過不少,然而我從出場到現(xiàn)在,還不曾被人打過一拳或者踢過一腿。
余懷曉得老弟在說酒話,有心順著他,說:象你這樣的本事,還有啥人可以打你?余化龍聽他們談話,心里想:喔唷,先生說沒有人打過他一記,我倒不相信。就立起來,假裝小便到外面去,兩個老老也不在心,隔了一會,余化龍溜進來,走到周侗身邊,拉起小拳頭朝先生腰里打去。周侗是老資格的名教師,眼觀四處,耳聽八方,雖然同余懷在講話,但感覺仍然十分靈敏,覺得腰里“呼”一有拳風在過來,便朝下一看,喔唷,你倒打起先生來了!馬上伸三個指頭,對準徒弟脈門上一把搭牢。余懷看見,立刻漲得面孔通紅,要打?qū)O子。周侗把手一放,反而勸住余懷。余懷叫孫子陪罪,周侗說:小孩子的事情,不能作真。但嘴里雖這樣說,心里卻很不快活,覺得余化龍的品行不好,教了一年,師徒之情毫無,所以非常灰心,想馬上就走,但放不下臉,于是勉強又住了兩個月,推說要回家去看看,向余懷告辭。余懷不好強留,擺酒送行,分手的時候,余懷問周侗以后要不要再收學生,周侗想起余化龍的行為,說了兩句氣話,說是我收了你的孫子,再也不收別人做徒弟了。余化龍聽見這兩句話,心里蠻快活,想這是先生歡喜我,我是先生最后的學生。
周侗離了德化縣,到河南內(nèi)黃縣麒麟村去看老朋友王明。一到王明家里,恰巧老夫妻在大相罵。周侗問他們:你們老夫老妻為啥要爭爭吵吵呢?王明說:我養(yǎng)個不肖叫王貴,隔壁湯家有個兒子叫湯懷,張家有個兒子叫張顯多我們?nèi)液险堃粋€先生,在我家教三個孩子讀書,哪知這三個小畜生不要讀書,專打先生,請一個打走一個,弄得別人不肯來教書了。我有個老朋友,巳經(jīng)不出門了,好容易去請了出來,今朝第一天上課,又被這不肖打得蹺了腳回去。我要打這不肖,我老妻就同我相罵。
周侗一聽,想倒好的,我為了學生打先生,離開德化縣,走到這里,又碰著學生打先生。心里奇怪,就對王明說:這三個小孩交給我來教。王明說:不能,要是把你打得歪歪倒倒,我怎么過意得去,周侗說;打壞了不要你負責,這是我自愿的。王明曉得周侗是有辦法的,就通知張家、湯家,明天叫小孩來讀書。又關(guān)照擺酒與周侗接風。第二天一早,周侗先到書房里等。這三個小孩曉得又有先生來了,一商量,還是打,大家靴統(tǒng)里都藏好一根鐵尺,由家丁領(lǐng)著來見先生。王貴第一個走上來,等跪下去就從靴統(tǒng)里抽出鐵尺,拉起來就往周侗腳踝骨上敲上去。周侗一看:喔唷,來了,兩只腳往上一縮,鐵尺敲在凳腳上。王貴曉得不好,想爬起來逃走,被周侗一把抓牢,周侗問他為啥要打先生?他說他們喜歡學武,不喜歡習文,但是家長不答應(yīng),所以他們除了打先生逃走,沒有第二個辦法。周侗一聽,方始明白,他們和余化龍的打先生完全是兩樁事。就同他們講:我也會武,你們要學,我可以教你們。不過,一個人只學武藝不讀書,大起來不過是個匹夫,現(xiàn)在我半日教文,半日教武。你們看好不好?三個小孩一聽,想倘使不答應(yīng)讀書,武藝也學不到,因此就說:好。從此,周侗上午教他們讀書,下午教他們武藝。他們對周侗也越來越親熱。
過了不久,周侗發(fā)現(xiàn)一件奇怪的事情,每天教書的時候,總有一個小孩靠在窗口聽,到教武藝的時候,這個小孩又在場上看。周侗見這小孩相貌甚好,喊住一問,方知他名叫岳飛,湯陰人,同娘一道被洪水沖到此地的。因為家里窮,讀不起書,買不起紙筆和兵器,所以每天到這里聽教書,看放武藝,然后回去用柳條在沙盤上寫字,用竹桿當槍練武藝。周侗為他這種好學精神所感動,叫岳飛背書給他聽,練武給他看。岳飛馬上背書練武,背出來的書一字無錯,練出來的武也比王貴他們好。周侗實在歡喜,叫岳飛領(lǐng)他到岳家,對岳飛的娘說,要收岳飛做學生,免費教他讀書和學武藝,要教得他文武雙全。岳安人當然快活,叫岳飛謝過老師。周侗又同王明講明此事,王明也很贊成。
從此,岳飛同王貴他們跟周侗學文習武,岳飛樣樣都比三個師弟兄好,周侗格外歡喜,就收岳飛做寄子。后來洪水退了,周侗跟岳家母子到了湯陰,拿自己一身本事全教給岳飛。以后周侗病了,岳飛日夜服侍,不離左右。周侗曉得病不會好,就叮囑岳飛說;論你的本事,天下少有敵手,不過將來出場要當心一個人。岳飛問是啥人?周侗說:是你師兄余化龍,他住江西江州德化縣,他是連我也要打的,你碰到他要留神。岳飛問:我同他比,哪個武藝好?周侗說:無論馬上或者步下,功夫都是你好,但是他有一手祖?zhèn)鞯溺S法,稱做“隨心鏢”,要打哪里就打哪里,這是他勝過你的一手。岳飛問周侗會不會這種鏢法?周侗說:本來我不會, 后來我住在他家里,看見他的祖父教他,看會了一些。岳飛要周侗教,周侗說;這種暗器,沒有什么好學。岳飛說;我學了不是想用暗器傷人,而是為了防身。周侗一想有理,就叫岳飛從箱子里取出鏢樣,把怎樣打和怎樣接的手法講給岳飛聽。岳飛幾何聰明,不久就學會了。后來周侗去世,岳飛把余化龍的事情一直記在心里,故而現(xiàn)在二人碰頭,岳飛曉得余化龍是師兄。
余化龍聽見岳飛喊師兄,心里想:我不能承認,承認是師弟兄,就不好動手了。所以不加理睬。
大家一看就知道了,這段“表”實在長得出奇。它占全篇四分之一的篇幅,說起來要十多分鐘。這樣長的“表”,在長篇中也屬少見,段子中則更鮮前例。
而這段長“表”所以站得住腳,我想大致有這些原因:首先是,這段表為勾刻人物性格和烘托主題所必需。眾所周知,尖銳的矛盾必須建筑在性格沖突的基礎(chǔ)上,才能產(chǎn)生真實感。細致描繪余化龍驕傲狹隘和岳飛忠厚磊落的性格及其形成,使當前局勢和即將展開的一場激戰(zhàn)成為真實可信,從而有助于這一段子的思想性得到充分的反映。其所以站得住腳,不因長遭厭,還在于前面的書,早為這段“表”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磥碓谶@戰(zhàn)馬騰蹄、長纓待舉、一場猛烈的廝殺即將到來的緊張關(guān)頭,來一段長“表”似乎不太當令,但由于說書人在前面“設(shè)”下了重重“疑”點:為什么別人為了抗金大局肯情讓岳飛,而一師門下的余化龍反而不肯?為什么岳飛認識余化龍,而余卻不認識岳?為什么來自民間的余化龍競會變成敵人的幫兇?等等。聽眾雖急盼岳、余投入搏斗,但不解決這些疑點, .如何聽得“下去?說書人此時怎能“置"之不“答”?而既是順應(yīng)眾命來“表”的,當然就不存在什么阻礙了。另外,這段“表"原可以安排在余化龍?zhí)J篷遠眺之處,但那樣,會使“表”本身顯得更長,更主要的是,那樣會使那段長“表”自已貶低作用;而且安排在現(xiàn)在這樣一種緊張關(guān)頭,還能以跌巖增強懸念,使聽眾得到更飽滿的藝術(shù)享受。但問題還只解決了一半,或者一大半。因為這樣長的“表”,插在中間,全書效果要打折扣。因此在表現(xiàn)方法上還應(yīng)研究。“帶表帶做”是較為恰當?shù)?。例?
....余化龍溜進來,走到周侗身邊,拉起小拳頭朝先生腰里(動作)“呼”(口技),打去。周....靈敏,覺著腰里(表情)“呼”(口技),朝下一看(動作),.....馬上伸出三個指頭(動作)對準徒弟脈門上,“吼!”(動作)搭牢。
不僅如此,“表”在兩人對話時,還要用不同的語氣。這樣,雖說是“表”,實際上其中也出角色,只是官白私說②而已。就如此把平面的敘述化成了立體的描寫。人物、環(huán)境雖若隱若現(xiàn),卻能給人以有聲有色之感。
有人以為這段“表”中有一些細節(jié)并非必要,如王貴打老師等等,認為可以刪掉,以保這一段子的集中、完整。但我覺得,這些細節(jié)比較輕松,在高潮出現(xiàn)前讓聽眾調(diào)劑一下精神也很有必要,是符合評彈講究“趣”的特色的。同時,通過它,涌現(xiàn)出周侗等一系列人物,也有助于增加這一段子的容量。
在評彈的“表”中,還有一種“未來先說" ,用于展望將來。它用處很多,如逢到“剪書”(演期結(jié)束)時尚未“終卷"(書未說完)用它就可解決“尾”的問題。還有,有時為了制造懸念,故意把下面的“關(guān)子”先提一提,如“你不要以為他現(xiàn)在如何如何,但一等到如何如何,他就要如何如何呢!”再有,有時這一件事或這一人物,說至此將不再在書中提到或出現(xiàn)了,為了有個交代,就用它來一言表過。在《龍門敗十將》的結(jié)尾處,有這樣一段“未來先說”:
等到武場一散,余化龍被康狼山請去做元帥,后來岳飛帶八百人火燒青龍?zhí)?,連下來火燒黃草坡,中州敗金兵,路過康狼山的時候,余化龍下山要同岳飛打,岳飛要他一起抗金,他說:我愿意跟你抗金,但要報武場里一鏢之仇。岳飛無法,只好同他打,二人接鏢回鏢,鏢打數(shù)十梭,結(jié)果余化龍被打下馬來。這一來,余化龍服貼,隨同岳飛去抗金。后來余化龍看到岳飛為人忠厚大方、赤心抗金,受到啟發(fā),逐步轉(zhuǎn)變,成為抗金的大將。
所以要用這一段“表",是因為即使在演出長篇時,再提到余化龍也要隔相當長時間,段子則至此結(jié)束了,如不交代一下,是有頭無尾。而且聽眾可能還會為余化龍惋惜。這一“表”,就可讓他們愉快地走出書場。同時,這段“表”的最主要目的,還為了要完整地交代余化龍。這是一個塑造人物如何掌握尺寸的問題。我們不能為了要渲染情節(jié)便任意歪曲人物。以余化龍為例,我們要批判他驕傲自滿、胸襟狹隘的性格弱點。實際上他在以后是一員抗金大將,因此在結(jié)尾時再展示一下他的未來,借以給聽眾以比較完整的印象。
注釋:
①敘述冗長,故事又缺少波瀾,因而聽眾情緒低落,不感興趣。
②即私白,參看《漫話說表》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