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馳 GALAX Geforce RTX4080 16GB 星曜 OC 開箱&評測

Section 0. 寫在前面的話
小伙伴們大家好呀,消失了幾天之后又跟大家見面了,這篇RTX4080的首發(fā)評測總算還是如期和大家見面啦。話說影馳從RTX20 Series那會兒開始做星曜這個產(chǎn)品線,不知不覺也到第三代產(chǎn)品啦,還記得初代產(chǎn)品發(fā)布的時候,跟影馳的哥們聊天,跟我說他們做星曜的初衷是在顯卡做的越來越大的時代,做一張簡簡單單不越肩,雙風扇的雙槽卡;而隨著Nvidia核心從Turing,更新到了30 Series的Ampere,再到如今的Ada Lovelace,功耗是越來越大咯,在旗艦型號上繼續(xù)做雙槽雙風扇估計是不太現(xiàn)實了,星曜這條產(chǎn)品線也順應時代發(fā)展做到了如今的三風扇巨無霸。東西到底如何呢?我們進正文看看吧。
目錄
Section 0. 寫在前面的話
Section 1. 開箱部分
Section 2. 拆解部分
Section 3. 上機效果
Section 4. 性能測試
Section 5. 總結部分
Section 1. 開箱部分
咱們還是老規(guī)矩,從開箱聊起吧,因為我沒有第一時間去入手4090,所以拿到這個4080盒子的時候我是真嚇了一條,這一代顯卡的盒子體積著實不小。盒子正面是產(chǎn)品IP星曜娘的最新形象,影馳美工的技術是越來越精進了?。ㄐΑ:凶佑蚁路綐俗⒘舜丝町a(chǎn)品的型號 Geforce RTX4080,左下角則是顯卡顯存的信息,配置了16GB的GDDR6X顯存。彩盒是變色設計,在不同視角不同光照下有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十分酷炫。

盒子背面是產(chǎn)品的一些賣點,例如最新一代星卓III散熱系統(tǒng),ARGB燈效,超公版設計,軟件,以及質(zhì)保信息。同時也有一些產(chǎn)品的技術規(guī)格例如支持光追,支持DLSS,支持8K UHD以及NV的G-sync技術等。

內(nèi)盒是黑色硬紙盒,由它來負責保護顯卡。

掀開包裝,黑色珍珠棉中放著顯卡本體,支架以及附件線材。

先來看看顯卡吧,RTX4080星曜延續(xù)了前兩代的設計風格,整體為白色設計外套透明亞克力保護殼,正面有三把102mm直徑的風扇,跟這一代其他顯卡相同,PCB和散熱器都是越肩設計了。

方便大家對這張卡的尺寸有一個直觀了解,我放一張HOF信仰尺在旁邊給你們作參考,官方給出的數(shù)據(jù),這張卡的三圍尺寸分別是:1)352x153x69mm(含擋板);2)338x139x69mm(不含擋板)。

風扇直徑102mm,厚度有20mm,扇葉為11葉設計,支持智能啟停技術,在核心溫度不高的時候風扇是停轉的,有利于保持整個系統(tǒng)的低噪音水平運轉。扇葉為透明塑料材質(zhì),大家也就知道這風扇肯定是支持ARGB燈效的了。

透明亞克力邊角的多面體風格一直是星曜產(chǎn)品線的設計特色。

顯卡厚度在3槽到4槽之間。標配了三槽厚度的擋板。

另一邊能看到7根露在外面的熱管,為4*8mm+3*6mm的配置,不過眼見不一定為實,因為這張顯卡配置的熱管其實不是7根,是9根。

側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面積露出的顯卡散熱鰭片,對側面這個面積的利用率還是蠻高的,鰭片上方是金屬支撐背板,尾部有GEFORCE RTX的字樣,話說NV這一代換了個字體我是沒太明白為啥;下方則是星曜BOOMSTAR的LOGO和文字,隱藏在亞克力外殼下方,通電之后會有ARGB燈效。

這一代顯卡比較大的變化之一,采用了ATX3.0規(guī)范的12VHPWR供電接口,符合PCIE5.0協(xié)議,單口的供電上限是600W,不過4080顯然跑不到這么高的功耗就是了。

背面,金屬背板的覆蓋面積相當大,加工工藝為一體壓鑄后白色噴涂,文字和LOGO為絲印,整體質(zhì)感非常好,左下方有注意表面燙的提示。

在PCB外側,背板做了鏤空處理,這個設計從30系開始流行,到這一代顯卡總算是發(fā)揚光大了,幾乎成為了所有顯卡的標配設計。

PCIEx16金手指。

開箱部分我們開到這,接著來看看拆解部分。
Section 2. 拆解部分
雖然不是自己的卡,但是一上手就拆我居然還有點舍不得(笑。拆卡的第一步從拆背板開始,卸下邊緣幾顆螺絲后背板被很順利的拆了下來,能看到雖然從3090Ti開始NV就不再給顯卡背面貼顯存了,但是為了保證背板能真的輔助散熱,星曜上還是給背板和PCB之間加上了導熱墊。

核心背面特寫。

接著拆吧,擰下核心周圍四顆螺絲就能把散熱器卸下了,跟PCB對比一下就能知道散熱器的規(guī)模有多恐怖了。

清理干凈表面的硅脂和導熱墊,來一起看看PCB吧。

我從CHH評測室扒了一張4090金屬大師的PCB照片,能看到雖然尺寸差不多,但是4080星曜的PCB設計和4090金屬大師的RE版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

核心代號AD103-300,A1步進,為NV最新一代Ada Lovelace架構,制造工藝為臺積電的TSMC 4N,我覺得工藝的飛躍應該是這一代顯卡性能暴漲的最大功臣了。

環(huán)繞核心四周的是8顆來自鎂光的GDDR6X顯存顆粒,單顆容量2GB,總容量16GB,小伙伴們再也不用擔心我在4K下爆顯存啦。

顯卡配置了18+3相供電,分別伺候AD103-300核心和那8顆顯存。

一角有三個線材插槽,符合PCB向風扇供電并控制外殼和風扇的RGB燈效。

12VHPWR接口,此代星曜4080的TGP為320W,不太用擔心你們都擔心的那個問題(笑。

再來看看散熱器吧,講真如果那個600W的傳說是真的,可能真的需要這么大規(guī)模的散熱器才能壓住吧,不過雖然兼容性變差了,但是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比如我在用這塊4080期間,它的風扇真的基本是不轉的。

這個角度能很清楚的看到星卓III散熱系統(tǒng)的配置,9根熱管當中有4根為8mm,5根為6mm,剛才在尾部只看到7根的原因是還有兩根6mm熱管彎成了U型負責核心正上方鰭片的導熱了。與核心接觸的部分是一片面積相當巨大的均熱板,這套散熱系統(tǒng)挺下本錢的啊影馳。

卸掉外圍四顆螺絲就能拆下亞克力外殼,內(nèi)里為純白設計沒有其他任何花里胡哨的設計,這也是星曜系列能支持個性DIY設計的基礎,我記得上代星曜出了個永劫無間的版本?這個嘗試挺好的,期待一下影馳能多聯(lián)動一下其他熱門IP。

取下風扇框架。

風扇背部貼上了海綿材質(zhì)的保護貼,因此沒法看到風扇背部是否有參數(shù)的備注了。

散熱器本體,信仰尺都不夠長了,建議NV和影馳再做點45cm的版本吧(笑。

鰭片厚度在45mm的樣子,其實比很多CPU用的12cm單塔都要厚了。

熱管旁邊在鰭片上的開孔表明鰭片和熱管的固定工藝是回流焊,話說貌似真沒見過顯卡散熱器用穿fin工藝的。

寬度大約在11cm的樣子,我感覺風扇離標配三把12025風扇不遠了。

標配三條線材,分別是12VPHR轉3*8Pin以及兩根ARGB延長線。

這接頭和端子貌似是NV自己做的?

配置的顯卡支架,能夠自由調(diào)節(jié)高低。

支架上也有一個ARGB接口,用來同步燈效。

打印物裝在一個黑色信封中。

分別是一本快速安裝指南和一份保修說明。

Section 3. 上機效果











Section 4. 性能測試
看完了顯卡的開箱,拆解和外觀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大家最關注的性能測試部分吧。
Section 4.1 Xtreme Tuner 魔盤
介紹性能之前先介紹一下影馳搭配自家顯卡推出的控制軟件 Xtreme Tuner魔盤,在OC界面能方便的去調(diào)節(jié)核心、顯存的電壓及頻率,以及TDP比例和目標溫度。

RGB界面則是用來調(diào)整顯卡的燈效的,有單色,多色,靜態(tài),動態(tài)等等多個模式,大家自己嘗試吧。

Section 4.2 GPU-Z
先用GPU-Z看看相關參數(shù),估計是因為4080還沒正式發(fā)布,截止發(fā)文的時候GPUZ的最新版本只能讀到部分信息,能看到AD103-300核心配置了9278個CUDA處理器,Default頻率2205MHz,Boost頻率2580MHz,標配16GB鎂光GDDR6X顯存,位寬256bit。

Section 4.3 3DMARK 基準測試
首先進行測試的還是老牌顯卡測試跑分軟件3DMARK了。

此次測試中我分別進行了DX12光追(Port Royal),DX12 Time Spy (Extreme)以及DX11 Fire Strike (Extreme, Ultra)的測試,因為手里只留了一張3060,圖表中拿來做對比的RTX3080Ti數(shù)據(jù)來自于CHH評測室。能看到各項測試當中RTX4080領先3080Ti的幅度有30%到45%不等,而在目標3A游戲標配的DX12場合中,領先幅度在36%到46%之間,這一代TSMC 4N工藝,以及規(guī)模的增大,帶來的理論跑分性能提升還是相當巨大的。

3DMARK最新的Speed Way基準測試,因為目前服務器上還沒有4080的數(shù)據(jù),也就給大家做個參考了。

Section 4.4 3DMARK DLSS
這一代顯卡發(fā)布時一個巨大的賣點就是新一代DLSS 3技術,4080標配的304個第四代Tensor Cores為AI和深度學習提供了780 Tensor-TFLOPS的性能,配合目前40系顯卡獨占的DLSS3技術,性能提升究竟有多巨大呢?我們來一起看測試部分。

DLSS OFF的情景就不看了,8K下基本是<5fps的幻燈片,來看看開啟DLSS后的性能表現(xiàn)吧,在8K下如果你選擇Ultra Performance模式,當使用DLSS2代算法時,能看到幀數(shù)大約在44的樣子,開啟了DLSS3之后,來到了75fps,如果說30系標配DLSS2讓8K游戲成為了可能性,那么40系標配DLSS3的意義就在于讓8K游戲開始有了可玩性吧(>60fps);在4K模式下DLSS3相比于2的提升同樣十分巨大。

我們將比例尺轉化為百分比,能看到相比于DLSS2代算法,DLSS3代算法在各個分辨率和模式下都實現(xiàn)了至少46%的提升,而8K下則夸張的達到了66%-71%,屬實是8K游戲靠DLSS3了。

Section 4.5 3DMARK DirectX 光追功能測試
與Speed Way一樣,因為沒有參考的緣故,給大家做個參考吧。

Section 4.6 游戲測試-COD19:MWII
游戲測試部分,首先來試試最近剛剛發(fā)布的COD19:現(xiàn)代戰(zhàn)爭II吧,網(wǎng)上查到目前COD19還只支持DLSS2.4版本。

在搭配13900K以及5200的32G DDR5內(nèi)存時,能看到在4K分別率下,效果全開時,如果選擇關掉DLSS的話,最低-平均fps大約在74-07fps的水平,我是感覺不到卡頓的,但是對于競技選手而言這個fps應該是吃緊的,而當漸次開啟DLSS效果時,從Quality到幀數(shù)最高的Ultra Performance模式,最低/平均fps的依次從103/136的水平直奔180/210,后者能完全保證在4K,畫質(zhì)效果全開的情況下,至少幀數(shù)不再會成為競技選手們發(fā)揮的瓶頸了,屬實是畫質(zhì)和幀數(shù)我全都要。

Section 4.6 游戲測試-賽博朋克2077
看完了COD19我們再來看看“老牌3A”賽博朋克2077,40 Series發(fā)布后,2077率先支持了DLSS3。

能看到4K畫質(zhì)全開下,自帶Benchmark測得DLSS OFF至DLSS超級性能模式條件下,幀數(shù)由28fps漸次提升到了116fps,從能進游戲看看幻燈片優(yōu)化成了畫質(zhì)效果隨便開的等級,我只能說DLSS3 YYDS了。

Section 4.7 游戲測試-F.I.S.T 暗影火炬城
再來看一下另外一款支持DLSS3的游戲吧,橫版戰(zhàn)斗游戲,F(xiàn).I.S.T 暗影火炬城。

由于游戲不帶Benchmark,幀數(shù)為多點取樣實測得到,在開啟DLSS模式前,平均幀率大約在86的樣子,而開啟DLSS之后實現(xiàn)了翻倍都不止的提升,直接來到183fps,當你的顯示器刷新率低于165fps時,這塊顯卡在這個游戲當中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瓶頸了。

Section 4.8 顯卡穩(wěn)定性測試
最后再來看看星曜4080的穩(wěn)定性如何吧,跑一下3DMARK的Speed Way壓力測試,98.8%穩(wěn)穩(wěn)通過,測試過程中GPU沒超過65°C。


繼續(xù)跑個甜甜圈,滿載十分鐘過程中平均功耗在310W的樣子,核心頻率平均2536,核心最高溫度不到63°C,這個過程中顯卡風扇甚至沒有高于過40%轉速,星卓III這套散熱器系統(tǒng)的效能屬實不錯了。

測試部分到此結束啦。
Section 5. 總結部分
又到了喜聞樂見的總結部分。
其實我對星曜從一張緊湊的雙槽不越肩顯卡慢慢演化成目前的3.5槽巨無霸還是略略有點殘念的,但沒辦法,科技在發(fā)展,核心發(fā)熱越來越大,散熱難度也越來越大,物理定律不可逆的情況下,散熱器只能越做越大了。但至少在一代代演變過程中,除了一貫的優(yōu)秀做工以外,依舊保持了從初代開始的設計語言以及支持DIY可定制化設計這兩點還是讓我挺欣慰的,甚至星曜這個產(chǎn)品系列的設計延續(xù)性保持的比HOF還好(樂,我想這大概就是白色配色方案當中目前星曜這么受大家歡迎的原因吧。
感謝觀看,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