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演員的信念感

有一檔十分火爆的綜藝節(jié)目叫《演員的誕生》,它采用競演的方式,邀請不少熱度極高的年輕明星、普通演員及老戲骨同臺表演一些影視片段,再由觀眾和評委評判高下。
對演技的評價是主觀性的,誰高誰低自然爭議不斷。不過有的評委會反復問:“你相信你演的東西嗎?”或“你有演員的信念感嗎?”這不免讓觀眾有些不解:專業(yè)出身的評委為什么不用一些高深術語來評判,反而問“信念感”呢?演員也是個職業(yè),能完成工作就好了,信念感很重要嗎?
其實演員和別的職業(yè)不太一樣,“演員的信念感”與真實性密不可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yè)態(tài)度,而是與演員的表演能力乃至藝術成就息息相關。這要從前蘇聯(lián)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創(chuàng)立的表演體系說起。
斯氏強調“體驗藝術”,就是說演員飾演的角色要真實,要演得合乎情理,講邏輯,前后連貫,必須體驗到與角色相符的情感,要跟自己演的角色感同身受,融入到角色中。我們看影視劇時,有時會覺得一個演員把角色“演活了”,似乎他本人就是這個角色,這個角色的一切都是演員親身經(jīng)歷過的,他自然而然地迸發(fā)出感同身受的情感,這就算得上“體驗藝術”了。
想要達到這種層次,演員必須關注角色內心生活的真實性,而且對這種真實性擁有信念感。在斯氏著作《演員自我修養(yǎng)》中,專門有一章《信念和真實感》就是在闡述這個問題。他認為,演員在舞臺上要相信自己演的角色、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表現(xiàn)的情感、所做的動作都是真實的。
這么說比較空泛,我們可以舉個極為經(jīng)典的例子。在多年前的春晚上,演員陳佩斯曾經(jīng)表演一個叫《吃面條》的小品,設計了一個演員因為各種陰差陽錯的原因反復吃了許多碗面條的情景。觀眾明明知道碗里沒有面條,但陳佩斯通過表演硬生生讓觀眾覺得他的確吃了很多碗面條。陳佩斯的表演之所以惟妙惟肖,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有對真實性的信念,他相信碗里確實存在著面條,不停地把面條吃下去,自己因為吃了很多碗面條才引發(fā)的痛苦,從而喚起了觀眾的共鳴。如果他不相信吃面條是真實的,就很難表現(xiàn)出種種真實的細節(jié)。
故此我們說“演員的信念感”不單是指所謂的“干一行愛一行”的兢兢業(yè)業(yè)——因為無論從事任何職業(yè),敬業(yè)都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更重要的是在表演這門藝術工作中,演員要相信他所呈現(xiàn)的藝術世界是真實的,如此才能給觀眾帶來最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