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宗排行第三,前面還有兄長,為何能當皇帝?
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下旨,冊封第三子趙惇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禪讓皇位,趙惇登基稱帝,即宋光宗。宋孝宗在位時期,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南宋最強盛的時期,可是宋光宗在位時,荒廢朝政,還引發(fā)了統(tǒng)治危機,導致南宋走向衰落。那么問題來了,宋光宗排行第三,為何能夠繼承皇位呢?

一、冊立太子
宋孝宗有四個兒子,全都是皇后郭氏所生,分別是趙愭、趙愷、趙惇、趙恪(夭折)。1162年,宋高宗禪位,宋孝宗成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在繼承皇位后,就冊封了三位皇子,他們依次被封為鄧王、慶王、恭王。虞允文曾向宋孝宗提議冊立太子,但遭到了宋孝宗的拒絕,因為他擔心迫不及待地冊立太子,會引起宋高宗的不快。
1165年五月,鄧王府傳出喜訊,皇長子趙愭的長子出生了!恭王府得到消息后,也派人到宮中報喜,原來皇三子的長子也出生了,但一直沒有向皇帝申報,這下引發(fā)了皇嫡長孫之位的爭奪。宋孝宗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在兩個月后,正式冊封長子趙愭為皇太子,并在第二年,加封太子的長子為榮國公。

二、太子易位
1167年的春天,太子趙愭在回宮途中受到驚嚇,自此患病。到了夏天,太子因暑熱加重了病情。此時,御醫(yī)又用錯了藥,導致趙愭病入膏肓。無論是宋高宗,還是宋孝宗,對太子都非常滿意。太子患病后,宋高宗、宋孝宗親自去探視,宋孝宗甚至為此大赦天下,但依然無法挽回太子的性命。這年七月,趙愭病死,年僅二十四歲。
儲位再度空虛,趙愭雖然病死,但他的嫡子仍在,因此皇位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這次宋孝宗遲遲沒有冊立新的儲君。按照皇位繼承的規(guī)則,宋孝宗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皇嫡孫,另一個是皇次子趙愷。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宋孝宗做出了第三個選擇,他立了第三子趙惇為皇太子。趙愷、趙惇都是嫡子,趙惇是弟弟,為何能夠“勝選”呢?

三、英武類己
在立儲這件事上,宋孝宗經(jīng)過了一番深思熟慮,大概只向宋高宗透露過此事。一次,宋孝宗在與虞允文談?wù)摯耸聲r,虞允文說道:“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敢參預”,不過他已經(jīng)看透了宋孝宗的心思,所以接著說道, “太宗有八個兒子,真宗居第三”。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在晚朝時,宣布在第二天冊立皇太子。
當天晚上,皇次子趙愷接到了太上皇趙構(gòu)的邀請,到德壽宮過夜。第二天,宋孝宗宣布立皇三子趙惇為皇太子,“皇子愷以雄武、保寧軍節(jié)度使判寧國府”。原來,在宋孝宗看來,皇三子趙惇更像自己,即所謂的“孝宗以帝英武類己”。然而,宋孝宗看走眼了,宋光宗才能平庸,而且是個“妻管嚴”,在位期間毫無作為。
參考資料:1.《宋史》;2.《續(xù)資治通鑒》;3.《四朝聞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