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階梯》第19集——阿那克薩戈拉:雅典圣地的締造者
原創(chuàng)通識課|《哲學階梯》第19集——阿那克薩戈拉:雅典圣地的締造者
? ? ?
哲學即哲學史——黑格爾
《哲學階梯》第19集
之
阿那克薩戈拉:雅典圣地的締造者
(視頻版)
,時長13:01
(文字版)
阿那克薩戈拉:雅典圣地的締造者
文/曾斌
破局
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都是變化的,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個變化本身。巴門尼德認為,一切都是不變的,所謂變化只是感官的虛構(gòu)。表面看來,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觀點截然對立,非此即彼,但正如我在這里所說的,這只是表面的。如何將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觀點統(tǒng)一起來?這就要用到辯證法( dialectics)。
什么是辯證法呢?其實早在米利都學派那里,我們已經(jīng)觸及到辯證法。泰勒斯將“水”當作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將“阿派朗”(無限者)當作萬物的本原,而阿那克西美尼則將“氣”當作萬物的本原,因為“氣”兼具“水”的有形與“阿派朗”的無形。在此意義上,阿那克西美尼綜合了泰勒斯與阿那克西曼德的觀點,這就是辯證法。不過,將辯證法發(fā)展成一種方法論的是柏拉圖,辯證法在柏拉圖對話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dialogue”(對話)與“dialectics”(辯證法)在詞源上有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
根據(jù)古希臘自然哲學家,不變是絕對的,變化是相對的。這樣,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觀點就得到統(tǒng)一:一方面,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是正確的,一切都是變化的,但變化只是相對的;另一方面,巴門尼德的觀點也是正確的,一切都是不變的,但卻存在相對的變化。也就是說,絕對的變化不可能,相對的變化是可能的。恩培多克勒就此開始他的破冰之旅,打破了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之間的壁壘。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說”,即事物是由水、火、土、氣四種元素構(gòu)成的,它們本身是不變的,但卻可以聚合和分離,事物的變化(生成或消逝)是由四根的聚合與分離引起的。然而,恩培多克勒無法說明下面兩個問題:?
一、恩培多克勒在四根以外設(shè)定了愛與恨兩種力量,用以提供四根運動的原始動力,這實際上在四根以外增加了兩根。確切地說,恩培多克勒提出的是“六根說”,水、火、土、氣、愛、恨這六根。恩培多克勒默認了水、火、土、氣這四種物質(zhì)元素不能自身運動,所以才需要愛與恨兩種力量,這似乎表明物質(zhì)與心靈的對立。
?

(Pic/Google)
?二、構(gòu)成事物的元素不止四種。如果構(gòu)成事物的元素只有四種,那么怎么說明諸事物間的千差萬別呢?頭發(fā)是頭發(fā),血是血,金子是金子,銀子是銀子,等等。我們不會把頭發(fā)當作血,把血當作金子,把金子當作銀子,這就意味著,構(gòu)成事物的元素并非只有四種,而是無限多。
通過對恩培多克勒的批判,阿那克薩戈拉提說“種子說”,用以解決變化之謎。
?
?讓哲學回歸雅典
?阿那克薩戈拉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第一個將愛奧尼亞的哲學傳統(tǒng)帶到雅典的人。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歷史事實,與日后的哲學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最終造就了雅典的盛極一時。之所以這樣說,是出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阿那克薩戈拉是雅典民主制度鼎盛時期,受領(lǐng)導(dǎo)人伯里克利的邀請,在雅典講授哲學的第一人;第二,阿那克薩戈拉的哲學直接影響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讓原先屬于哲學貧瘠之地的雅典一躍成為西方哲學的圣地;第三,在雅典的三十年,阿那克薩戈拉不但見證了雅典由盛轉(zhuǎn)衰的命運,最后還因為堅持理性的態(tài)度,不被社會接納,被驅(qū)逐出雅典。
阿那克薩戈拉的地位與他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緊密相關(guān),提別是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于公元前508年在人民革命后建立了直接民主的制度,這個制度壯大了雅典的公民團體,并且分別于公元前490年與公元前480年兩度擊敗波斯的入侵,成為全希臘地區(qū)最強大的海上霸權(quán)。此后的五十年中,在伯里克利的領(lǐng)導(dǎo)下,雅典進入黃金時期,不但留下民主政治的見證,也在文藝、戲劇、建筑、雕塑上達到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的高峰。
?
只是好景不長,自公元前430年伯里克利逝世后,雅典開始了與斯巴達發(fā)生長達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雅典的潰敗投降不但終結(jié)了雅典的帝國夢,也為民主帶來了負面的結(jié)果。雅典人開始懷疑,外國人與本國人是否效忠于國家。在哲學家中,受驅(qū)趕的外國人就是阿那克薩戈拉,而本國公民受迫害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我們后面會講到的蘇格拉底。
?
種子說
阿那克薩戈拉承襲埃利亞學派的思想,認為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沒有一種性質(zhì)能夠變成另一種性質(zhì),實在的主要本質(zhì)永恒不變。但是,他并不否認變化的事實:有相對的變化,就元素的聚合和分離來看,事物能夠生成與消逝。不過,這類元素一定不止四種,我們的世界這樣豐富,充滿各種性質(zhì),不能用如此少數(shù)幾個元素加以說明。而且,水、火、土、氣根本不是元素,而是其他實體的混合物。因此,阿那克薩戈拉認為,無數(shù)具有特質(zhì)的實體是終極因素,這些實體有各種形式、顏色和滋味。它們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是恒常的,不能增加或減少。阿那克薩戈拉把這些構(gòu)成事物的細小微粒稱作“種子”。
相較于恩培多克勒用四種元素的組合來決定一切變化的思想,阿那克薩戈拉提出連續(xù)性的概念。連續(xù)性這個概念,依然強調(diào)元素為萬物本原,但并不指明哪一種,只統(tǒng)稱它們?yōu)榉N子。所有元素的連續(xù)發(fā)展讓種子混合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個體包含各個種類的元素,當然也包含對立的元素。例如,黑色與白色的元素都存在于雪中。個體所呈現(xiàn)的單一性質(zhì),只是某一元素所占的比例較高的表現(xiàn)。所有元素都存在于所有個體中,這個觀念初步解釋了為什么個體在一段時間后會變成完全相反的狀態(tài),如雪融化后會變成黑色。
?

(Pic/Google)
?
宇宙形成以前,種子混雜在一起,成為亂作一團的混合物,充塞于全宇宙,沒有空虛的空間把它們隔開?,F(xiàn)在這個世界是種子的混合和分離的結(jié)果。然而,這些散處于混沌中的種子是怎么從原處的混合物中分離出來,從而結(jié)合起來以構(gòu)成一個宇宙或有序的世界的呢?如果用運動來解釋,那么又是什么東西使種子運動的呢?阿那克薩戈拉從我們所觀察到的天體運行得到啟發(fā),找到答案。一種迅速有力的旋轉(zhuǎn)運動產(chǎn)生于混合物中的某一點,使種子分開。這種運動越來越往遠處伸展,把同質(zhì)的種子集合在一起,并且將不斷伸展,直到混合物完全解體為止。最初的旋轉(zhuǎn)運動使?jié)夂衽c稀薄分離,溫暖與寒冷分離,光明與黑暗分離,干燥與潮濕分離。濃厚、潮濕、寒冷和黑暗聚集到目前大地所在的地方,稀薄、干燥、溫暖和光明離去到太空的遠方。這樣的分離過程將繼續(xù)不斷,導(dǎo)致天體以及天地間的各種物體的形成,天體是借著旋轉(zhuǎn)力量從大地上投擲出來的固體。
?
我們看到,像現(xiàn)在這樣一個復(fù)雜的宇宙形成過程,必然由原始的旋轉(zhuǎn)運動而來,是一系列運動的結(jié)果。那是怎么造成的呢?為了說明初始的運動,阿那克薩戈拉求助于一個有智慧的本原、一個心靈或奴斯(nous)、一個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一個簡單而同質(zhì)的東西,不與其他種子相混雜,而與它們絕對分離。它有支配物質(zhì)的能力,能自發(fā)活動,是宇宙間一切運動和生命的自由的源泉。它無所不知,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如此;它安排萬物,是萬物之本;它統(tǒng)治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生命的東西。
?
心靈或奴斯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概念,為后來亞里士多德哲學啟發(fā)了更多的靈感,成為解釋因果關(guān)系的基本原因。然而,亞里士多德卻這樣批評阿那克薩戈拉的心靈概念:
?
阿那克薩戈拉拿心靈當作構(gòu)造宇宙的一種手段。當他無法解釋一個東西必然存在的原因時,他就把它拖進來,但在其他情況下,他又不用心靈而用其他的原因來說明出現(xiàn)的事物。
?
事實上阿那克薩戈拉力圖用機械原理來說明事物,而求助于心靈,把心靈看作是運動的有理智的原因,即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最后依靠的手段。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