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了《長津湖》
首先,我是極力推薦大家去看的,大場面和整體感受絕對不會讓你想退錢,不管我后面說了什么,那都是瑕不掩瑜的。
那么我就開始說槽點了:
能不能去掉那幾個閃回?就直接剪掉就行。
閃回到底干嘛使的,怎么使的,我不明白為什么三位享譽國際的大大大導演要這樣使。當觀眾我可以做到記住前面劇情的時候,你的閃回僅僅做了個截取前面的內(nèi)容加上濾鏡重新放一遍,我內(nèi)心里是很煩躁的,約等于老師在背后再次提醒你那些你當然知道的問題,你煩不煩?尤其是易烊千璽邊上那個小戰(zhàn)士帶的掛件,一共才隔了幾分鐘啊你就給我閃回,你就不會在最早進行劇情的時候給掛件本身來個近鏡頭讓我們看清那東西并意識到它后面有用嗎?
如果導演們懷疑有些觀眾實在很笨,那我教你們,從另一個角度把這件事排一遍,或者后面再擴充一兩句點睛的話。比如小戰(zhàn)士在前面的內(nèi)容里說不告訴你這是什么,在閃回里卻最終加了一句解釋,做到這點很難嗎?本片所有閃回都存在一模一樣的問題,解決方式也完全可以是一模一樣的,我一個從未學過編導的人感覺匪夷所思,幸好次數(shù)不算太多(與《守島人》相比真的真的不多)。
偶爾,美軍的行為讓我覺得他們有點白癡,比如某個場面手榴彈還是什么的落腳底下了他們不臥倒卻喊撤退,不過這個無所謂,反正我也不懂打仗。
毛岸英線應當擴充兩個左右場面。他在本片一共只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在北京請戰(zhàn),第二次在火車上跟戰(zhàn)士們打了個照面,第三次犧牲,顯得很單薄。然而我認為,在那段超長的夜景戰(zhàn)斗中,完全可以加入一段毛岸英劇情,也可以給緊繃的神經(jīng)做一些緩解。為什么我認為要加,原因是片中一開始就說了(也閃回了-_-)百姓的孩子去了他也要去,那么實際上他跟易烊千璽那個角色完全可以做一個雙線對應,結果戲份就這么點,那我的觀感就跟結尾突然插入的楊根思一樣,太單薄。
港導(包括很多陸導),現(xiàn)在最大的一個毛病不識別的,就是喜歡談兄弟不談同志。
這片不算很嚴重但仍然有。比如易烊千璽跟吳京說你是我哥我想跟著你的時候,我期盼的吳京臺詞應該是告訴他,在家你我是兄弟,出來了你我是同志。我跟周圍所有同志沒區(qū)別,你不應該永遠跟著我這個“哥”,而是應該跟同志一起戰(zhàn)斗。我們的戰(zhàn)士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志,老雷帶你也不是沖著你是他兄弟,而是因為你是他的同志。
遺憾的是,看來編劇加導演,和我想得不一樣。啊,兄弟,對,咱是兄弟。
(又要提到《守島人》了,那個片子在我看來也是直接加一段臺詞就能升華,結果偏不。整個一個故事里女主應該是提了兩次“你守島,我守你”,我多么希望第三次也就是男主死后她看著國旗再說一句“你守島,我也守島”??!結果沒有?。?/p>
我非常想把“小家子氣”打在公屏上。
知道為什么軍隊題材的內(nèi)容和“兄弟”這個詞不搭嗎,因為兄弟顯然有親疏,會帶來內(nèi)訌的隱患,那玩意兒屬于又二又俗還成天自我感動個沒完沒了的香港黑社會,以及,國軍。
還有就是,對于大哥的死亡,我個人的想法是在前面加一段吳京撒謊,告訴二老和小弟大哥中彈(總之不是非常痛苦的死亡),后面再跟小弟說出真相。
哦,最后,我本以為朱亞文的腿得完蛋的,結果,沒事兒?
開場的畫面美得有點假啊,像……《魔戒》的洛絲蘿林。反正我覺得應該做成更有中國感覺的小村,而不是這個樣兒。
先寫到這兒吧,吃飯去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