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電熱膽”激戰(zhàn)BIG“馬桶”,結(jié)果險勝!


BIG與ZAHA事務所可以說是競賽中的老對手,兩者各有輸贏,在他們同臺的每一場競賽中,都會留下令人贊嘆的作品。
因此,眾多網(wǎng)友們也得出一個結(jié)論:有他倆的競賽,一定不會差。
最近大家討論得比較多的是他倆各自為某OP設計的總部大樓,到底誰更勝一籌?可能有人就會說,一個在深圳(ZAHA),一個在杭州(BIG),怎么比較?


但殊不知,結(jié)果早在某OP深圳總部競賽時就已然揭曉。
這是近幾年來深圳比較巔峰的一場競賽,進入決賽圈的有BIG、ZAHA、SOM、RSHP、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五支團隊。最終ZAHA事務所奪下競賽。

而湊巧的是,BIG參賽的方案,正是某PO杭州總部的中標方案(當然,后來的方案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的)。

項目位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的其中一個地塊,周邊是各種各樣的建筑群,項目建筑限高200米。

了解完項目背景之后,接下來我們就通過設計理念、環(huán)境融合度、設計亮點這三個方面一起對比下ZAHA與BIG的方案吧。
設計理念的比較
首先要說的ZAHA工作室的方案,靈感由企業(yè)的P、O兩字延伸而來,并結(jié)合水滴與群山的元素,最終形成4個橢圓連在一起的,形成一個整體。



圓形旨在突出公司的流動性和活力。另一方面,具有強“滲透性”的地下室代表了企業(yè)的開放和自由文化。就像企業(yè)將客戶置于關注的中心,讓他們自由選擇如何使用產(chǎn)品。


而BIG這邊,同樣是以橢圓為主要形態(tài),其靈感來源于羅馬斗獸場。通過提高東北角到基地限高, 然后把西南角壓低連接城市,旨在將塔樓中心的高密度連接到塔樓周邊的近人尺度。



同時,該建筑將完美地朝向深圳灣的景色,從西面靠近時呈現(xiàn)出一種標志性的形式,作為超級總部基地灣地區(qū)的一個重要入口。

從設計理念來看,雙方同樣以橢圓為造型,且各有各的特色,暫時不分上下。?
環(huán)境融合度的比較
ZAHA事務所的方案采用四座橢圓形塔樓進行布置,能最大化視野角度。同時也盡可能擴大采光面。


另一方面,對于4座建筑的高度,ZAHA事務所也有嚴格考究,讓每一個面的建筑高度順應相鄰地塊的建筑,有效地起到城市界面銜接作用。



反觀BIG的方案,其建筑體量遵循整體城市規(guī)劃,并融入城市天際線。另一方面,則是建筑從高緩降低至近人尺度,以創(chuàng)造友好的城市街道體驗。


建筑在延伸至城市綠地的同時,也將綠化引入至室內(nèi)。


但是,對于四面均被高層建筑環(huán)繞的地塊來說,BIG在環(huán)境融合度上卻略遜一籌。
設計亮點的比較
接下來就是設計的亮點。ZAHA事務所采用多座橢圓塔樓的設計,極大地優(yōu)化了景觀視野。


建筑的核心筒布置在兩座塔樓之間的灰空間,并將服務設施轉(zhuǎn)移至該區(qū)域,從而釋放出更多的功能空間。同時通過對連廊的優(yōu)化,設置出最短路徑,極大便利了各部門的聯(lián)通與協(xié)同。


最后就是建筑首層,方案盡可能減少建筑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讓建筑的地面層可以被輕松的穿過,變成半開放的公共空間,增加了該區(qū)域的步行性并激活了整個社區(qū)。


而BIG的亮點則是從雙塔辦公變成一體化塔樓辦公;裙樓設置對外開放、伸展的連接空橋及坡道,提高建筑與城市生活更緊密的連貫性。



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建筑的南側(cè)被向下推進。這樣的幾何形狀能減少能源消耗以及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

相較而言,ZAHA事務所的方案能更好地擴大各功能空間,同時首層的半開放公共空間想法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最終這個方案中標也是實至名歸。
關于這次競賽,其實還有不少細節(jié)耐人尋味,值得你細細品讀。最后臺長整理了入圍的4家公司方案文本,喜歡的趕緊下載吧~
?深圳總部大樓超高質(zhì)量競賽方案文本?





資料獲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歡迎加入戰(zhàn)隊獲取資源哦~?
極速獲取點擊:http://www.yooooc.cn/detail.html?id=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