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作龍韻,百年順成:參觀北京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
在北京市東城區(qū)永定門外,有一座金隅龍順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包括京味兒四合院、大師共坊、魯班學堂、文物鑒定和修復中心等。2021年12月12日,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在這里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
2023年4月20日下午,我乘坐公交車來到永定門外,步行前往金隅龍順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經(jīng)過大約800米,穿過鐵路涵洞后,路邊出現(xiàn)一座牌坊,上方有王世襄題寫的“龍順成”三個大字。跟熱鬧的北京城內相比,這里顯得非常冷清,看不見幾個人影兒。
穿過牌坊,走進園中,有一座亭子,里面豎立著一塊清光緒六年(1880)魯班祠碑。當時,它位于北京市崇文區(qū)東曉市大街的魯班廟內,周圍坐落著35家制造硬木家具的作坊和店鋪,各自出資,雕刻此碑。其中,以“龍順”作坊最為知名,成為硬木家具的擎大旗者。2003年,改造兩廣路時,發(fā)現(xiàn)這塊石碑。
博物館位于園區(qū)中間,乃一座深紅色的建筑,外觀取自清代宮廷“國寶重匣”的裝飾風格,以硬木肌理紋樣顯示“源自宮廷”的文化淵源。走進館內,空間緊湊,總共有三層展廳,以“百年京作 唯龍順成”為主題,向大家介紹龍順成的百年歷史和京作硬木家具的深厚文化。
從商周到宋元,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中國傳統(tǒng)家具完成從低向高的轉變。由以席為中心,到以床榻為中心,再到以桌椅為中心。明清時期,宮廷家具舉國工匠之大成,把中國傳統(tǒng)家具推上一個新的高峰。
1.源自宮廷 龍順大成
清朝中后期,逐漸由盛轉衰。1862年,在宮廷造辦處行走多年的御匠王永順,開始創(chuàng)辦龍順木器鋪,依靠高超的木作技藝,以及獨特的經(jīng)營戰(zhàn)略,名聲遠播,生意興隆。
清末民國時期,歷經(jīng)風雨飄搖,龍順成巍然而立。1956年,三十五家木器店公私合營,更名為“龍順成木器店”。1963年,遷至永外大街64號,重新組成專門生產京作硬木家具的廠家。
改革開放以后,龍順成開始自主對外出口銷售,參加一年兩度的廣州出口交易會。從計劃經(jīng)濟年代,走向銷售的前臺,步入市場經(jīng)濟時代。1999年3月,龍順成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2.法度嚴整?歷久彌新
京式家具也被稱為“京作”,指明清時期的宮廷或官宦人家制作和使用的家具,以材質名貴、款式華麗、造型大氣、紋飾繁縟、雕刻復雜、寓意吉祥、文化底蘊深厚著稱于世。
龍順成京作汲取廣作和蘇作的技藝精髓,融入皇家禮制與審美標準,結合北京地區(qū)的人文特點。在造型上,嚴格遵循宮廷制度;在技術上,嚴格按照造辦處標準;在使用上,以家具的使用規(guī)范和陳設法度傳承弘揚中華千年禮樂文明。
這里的京作不惜用材,大多選擇印度小葉紫檀、海南黃花梨、老撾大紅酸枝、緬甸白酸枝等優(yōu)質名貴的硬木,綜合運用設計、木作、雕刻、刮磨、燙蠟等制作技藝,表面裝飾龍鳳、麒麟、蝙蝠、如意、山水、花鳥等吉祥圖案,雍容大氣,絢麗豪華。
3.匠心傳承?經(jīng)典永恒
從1862年創(chuàng)立至今,歷經(jīng)五代人的努力,跨越晚晴、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如今,第六代已經(jīng)接過傳承,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和行業(yè)規(guī)矩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求,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從80年代以來,龍順成先后為頤和園延賞齋、香山勤政殿、首都機場元首接待廳等重要場所配置中式家具,獲得各國元首和高端用戶的一致贊譽。同時,也承擔著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等單位修復古舊家具的任務。
從2001年起,龍順成每年舉行京味文化節(jié),挖掘整理“京味”藝人瀕臨失傳的絕活絕藝,涉及北京的工藝、北京的民俗文化、北京的工匠文化等。北京文化潛移默化地映射于京作家具之中,伴隨著筒子河和四合院,繁衍生長,日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