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3.9 諸葛亮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9、諸葛亮(公元181—234年)
? 三國時地主階級著名的法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字孔明,徐州瑯琊郡陽都縣[1]人。起初為劉備的軍師,劉備稱帝后一直任蜀國丞相,封為武鄉(xiāng)侯。
? 公元二〇七年,諸葛亮鑒于劉備“三顧茅蘆”[2]的誠意,因而在初次和劉備會見時,便暢談了自己堅持統(tǒng)一和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主張,為劉備擬定了北拒曹操,東聯(lián)孫權(quán),奪取荊州[3]和益州[4]作為根據(jù)地,改革和整頓內(nèi)政,團結(jié)西南少數(shù)民族,爭取逐步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略方針,當即被劉備所采納。后來,他又屢建功勛,深受劉備器重。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5]劉備死后,他仍以丞相名義輔政,對治理蜀國繼續(xù)做出貢獻。
? 他繼承了先秦法家傳統(tǒng),在劉備的支持下,實行法治,抑制豪強勢力。進蜀之初,他就針對當?shù)亍昂缽妼M恣虐”的情況,主張立即“修明法制”。他認為“賞以興功,罰以禁奸”[6],把賞罰嚴明看作是“為治之要”。在用人問題上,他認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主張“進用賢良,退去貪懦”[7]。他提拔了許多有才能的本地人作官更。他注意考核官吏,有功則賞,有過則罰,“一切裁之以法”。
? 他推行法家的耕戰(zhàn)政策。入蜀之后,他就采取“息民”和“務農(nóng)殖谷”的政策,主張“唯勸農(nóng)業(yè),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8]使農(nóng)民耕種不失農(nóng)時;實行軍隊屯田,力求軍糧自足。他還重視水利建設,對戰(zhàn)國時已開創(chuàng)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灌溉工程,專設堰官管理,進行保護和維修。同時,他還注意發(fā)展手工業(yè)和鹽鐵等的生產(chǎn)。
? 他以法治軍,嚴明紀律。例如,在和魏軍作戰(zhàn)中,大將馬謖因玩忽軍令而遭致失敗,他堅決執(zhí)行軍法,揮淚斬馬謖,并上表奏請自貶三等[9]。他規(guī)定軍隊進占新地區(qū),要做到“出入如賓”,不準搶掠,不許糟蹋莊稼,不得圍獵。因此,受到群眾的稱贊。他在指揮作戰(zhàn)方面,雖略遜于曹操,但也是具有相當軍事才干的。他遵循孫武的“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原則,認為將帥必須注意“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10];還要善于運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等戰(zhàn)術(shù)。他還注重攻心和俘虜政策。眾所周知的“七擒孟獲”的故事,便是一個顯著的實例。在處理與魏國和吳國的關(guān)系上,他善于權(quán)衡輕重,利用矛盾,聯(lián)合可能聯(lián)合的力量,使形勢向有利于蜀國方面發(fā)展。
? 他基本上是一個樸素唯物主義者,反對儒家的“天命論”,強調(diào)人的作用。他和劉備談到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戰(zhàn)勝了強大得多的袁紹時指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11]他還反對儲家的“先驗論”,認為沒有什么“先知先覺”。他在信中告誠他的兒子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span id="2s04ssssssss" class="font-size-16">[12]他在治國治軍中,注意調(diào)查和分析情況,從實際出發(fā),因而以謹慎聞名。他還強調(diào)“為政之道,務于多聞”,注意“集眾思,廣思益”[13]。
? 諸葛亮在我國歷史上和人民群眾中是很有影響的杰出人物。但是,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為地主階級效勞的。同時,他在打擊豪強和反對儒家方面也都是不徹底的,他還利用當?shù)啬承┖缽妱萘翱酌现溃瑏砑訌姷刂麟A級的思想統(tǒng)治。這都是他的局限性。著作有《諸葛亮集》。
注:
[1] 今山東沂南縣。
[2] 三次走訪邀請。
[3] 今湖北、湖南一帶。
[4] 今四川一帶。
[5] 《三國志·諸葛亮傳》。
[6] 《諸葛亮集·十六策》。
[7] 《諸葛亮集·十六策》。
[8] 《諸葛亮集·十六策》。
[9] 降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10] 《諸葛亮集·十六策》。
[11] 《三國志·諸葛亮傳》。
[12] 《諸葛亮集·誡子書》。
[13] 《諸葛亮集·與群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