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荊十三娘】和舊時劇場演出時長問題回答芙蓉艷秋先生
? ?

感謝芙蓉艷秋先生閱讀,您提的好[支持]我回答您一下。第一,從民初到三十年代初,北平演戲,一般都是五六個小時,夜戲從六點半開始,到十二點半之前散戲。而且這夜戲的五六個小時,一般有墊場的“帽戲”,到后邊的大軸、壓軸等陸續(xù)唱完。所以,那時的觀眾,完整的一場戲看下來,基本能看到三四個戲,熬五六個小時。這種狀態(tài),觀眾演員確實很累。
? ? 直到后來程硯秋先生歐洲游學后,回國立志改革,依照西方劇場經(jīng)驗,把每晚五六個小時的演出,壓縮成四個小時,從七點開始,到十一點結(jié)束,這樣戲碼更精煉,更集中,更精彩,觀眾演員都不受罪。程先生這樣改革,別的戲園子也爭相效仿,但演出時長還在五個小時左右,只有程劇團嚴格執(zhí)行四小時的演出標準。此其一也。其二,我舉的【荊十三娘】這個戲,是新艷秋所編演的新戲里的特例,此劇屬于歌舞大劇,繁縟而華麗,過場多,情節(jié)雜(這也是清逸居士編劇的一大特點),劇中有四平調(diào),三眼,南梆子,反二黃共二十四段,尤其末場,好幾段群舞、獨舞,還有中西樂器伴奏,琦年玉貌的新艷秋先生的婉轉(zhuǎn)歌喉、精彩舞蹈,配以在上海定制的豪華布景,猜想疲憊的觀眾頓時像打雞血一樣興奮,估計他們此時不會犯困了。再說那時候?qū)儆诼?jié)奏生活,能入劇場看戲的,屬于有錢有閑的階層,熬夜完第二天也不用早起趕著上班,哈哈——后來新艷秋先生去外埠演出,因布景、中西樂器運輸配備不易,就刪減了【荊十三娘】的部分場次,時間壓縮成12-14刻(3-4小時)左右,演員輕松了,觀眾也不受罪了。
標簽: